所属成套资源:数学人教版初二上学期全册试卷课后测评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培优--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提高+培优)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培优--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提高+培优)练习,文件包含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培优解析版docx、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培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培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用若干根等长的小木棍搭建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搭建1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3根小木棍,搭建2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5根小木棍,搭建4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小木棍的根数是( )
A.12 B.10 C.9 D.6
【答案】D
【分析】
要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通过对图形观察,思考,得出需要小木棍的根数,然后图形对比,选出最少需要小木棍的根数.
【详解】
图1没有共用部分,要6根小木棍,
图2有共用部分,可以减少小木棍根数,
仿照图2得到图3,要7根小木棍,
同法搭建的图4,要9根小木棍,
如按图5摆放,外围大的等边三角形,可以得到5个等边三角形,要9根小木棍,
如按图6摆成三棱锥(西面体)就可以得到4个等边三角形,
∴搭建4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小木棍6根.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组成图形的边的条数,解答此题需要灵活利用立体空间思维解答.
2.已知中,是边上的高,平分.若,,,则的度数等于( )
A. B. C. D.
【答案】D
【分析】
题目由于在三角形中未确定大小,所以需要进行分类讨论:(1),作出符合题意的相应图形,由图可得:,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在中,,故可得;(2)时,由图可得:,,在中,,故可得;综上可得:.
【详解】
解:(1)如图1所示:时,
图1
∵CD是AB边上的高,
∴,,
∵,,
∴,
∵CE平分,
∴,
在中,,
∴;
(2)如图2所示:时,
图2
∵CD是AB边上的高,
∴,,
∵,,
∴,
∵CE平分,
∴,
在中,,
∴;
综合(1)(2)两种情况可得:.
故选:D.
【点睛】
题目主要考查对三角形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主要知识点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线的基本性质及图形内角的运算,题目难点是在依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的情况下,作出相应的三角形图形.
3.已知:如图,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点D,CE⊥BD交BD的延长线于E,则∠DCE=( )
A. B. C. D.
【答案】A
【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推导出与的关系.
【详解】
由题意知,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点是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
∴
故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a-1,4,则化简|a-3|+|a-7|的结果为( )
A.2a-10 B.10-2a
C.4 D.-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a-1,4,则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a-1>4-2,a-13,a0,a-73,a AB,
同理: BP + PC > BC,AP+ PC > AC,
以上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到:
2(PA+ PB+ PC)> AB+ BC+ AC,
即PA+ PB+ PC>(AB+ BC+ AC),
∴PA+ PB+ PC>×(12+10+6)=14,
即PA+ PB+ PC>14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三个三角形中分别利用三边关系列出三个不等式,相加后即可得到正确的结论;
7.如图,D是△ABC的边BC上任意一点,E、F分别是线段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为40cm2,则△BEF的面积是( )cm2.
A.5 B.10 C.15 D.2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解答即可.
【详解】
∵点E是AD的中点,
∴S△ABE=S△ABD,S△ACE=S△ADC,
∴S△ABE+S△ACE=S△ABC=×40=20cm2,
∴S△BCE=S△ABC=×40=20cm2,
∵点F是CE的中点,
∴S△BEF=S△BCE=×20=10cm2.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主要利用了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原理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二、填空题
8.如图,长方形ABCD中,AB=4cm,BC=3cm,E为CD的中点.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A-B-C-E运动,最终到达点E.若点P运动的时间为x秒,则当x=_______时,△APE的面积等于5.
【答案】或5
【解析】
【分析】
分P在AB上、P在BC上、P在CE上三种情况,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
解:当P在AB上时,
∵△APE的面积等于5,
∴x•3=5,
x= ;
当P在BC上时,
∵△APE的面积等于5,
∴S矩形ABCD-S△CPE-S△ADE-S△ABP=5,
∴×(x-4)=5,
x=5;
③当P在CE上时,
(4+3+2-x)×3=5,
x=(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或5.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灵活运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9.一个三角形有两边长分为3与2。若它的第三边的长为偶数。则它的第三边长为_________。
【答案】2或4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边的关系,求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在结合偶数条件,即可确定答案。
【详解】
解:设第三边长为x
根据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可得:1<x<5,
又由第三边为偶数,所以第三边长为2或4
故答案为:2或4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关键。也可使用列举,但是容易因遗漏导致错误。
10.如图,在Rt△ABC中,∠ABC=90°,AB=12,BC=5,点D是半径为4的⊙A上一动点,点M是CD的中点,则B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答案】4.5≤BM≤8.5
【分析】
取AC的中点N,连接MN,BN.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出BN,MN,再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如图,取AC的中点N,连接MN,BN.
∵∠ABC=90°,AB=12,BC=5,
∴AC==13,
∵AN=NC,
∴BN=AC=6.5,
∵AN=NC,DM=MC,
∴MN=AD=2,
∴BN﹣MN≤BM≤BN+NM,
∴6.5﹣2≤BM≤6.5+2,
∴4.5≤BM≤8.5,
故答案为:4.5≤BM≤8.5.
【点睛】
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1.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和7,则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