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4.2 立方根教课课件ppt
展开内容 本节课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章“实数”第二节“立方根”。
内容解析 本节课从“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3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棱长应该是多少?”的现实问题谈起,然后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个问题:设这种包装箱的棱长为x m, 则x 3 =27.进而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一般地,如果x 3=a,那么x是什么数?可以解决吗?就此引导学生建构立方根概念。
内容解析 立方根的学习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解决与体积相关的问题),同时它也是奇次方根的一个特例,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平方根进一步探究偶次方根的性质一样,可以通过立方根进一步探究奇次方根的性质,为后续学习无理数以及实数奠定知识基础。
内容解析 本节课从知识上是开方运算的延续:从开二次方到开三次方,等等;也是研究路径及方法的延续:从乘方的定义出发,紧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即从二次方到开二次方,从三次方到开三次方,从已知底数及指数求幂,到已知指数及幂求底数。
内容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丰富开方的认识,进一步体会乘方与开方之间的互逆运算,感受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感、数学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构建立方根概念,能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目标(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能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3)通过类比平方根构建立方根的概念、探索立方根的特征及相关结论,发展归纳概括能力.
目标解析 从实际问题引入,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过程,自主建构立方根概念,发展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就是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反过来,会读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根号,并说出其符号的意义。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不仅仅满足结果,还要能说出结果的由来。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能否与平方根建立联系,类比平方根获得研究方法与相关结论。
上节课学生已经历了从平方到开二次方,了解了乘方与开方是互为逆运算的,并给出开二次方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经历从三次方到开立方的过程,其研究内容及路径相似,学生易于接受,其整体难度不大。
但是,表示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与一个正数的立方根是不一样的,这不能仅仅通过“告知”或“(书本的)规定”一带而过,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样在以后涉及平方根和立方根时,就不会出现学生言语中的“粗心”(这其实不是粗心,而是没有真正明白两个概念的区别)。同时,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而一个负数却有立方根,并且一个正数的立方根仅有一个,这也与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
与学习平方根一样,会使用计算器求立方根也是本章的一个教学要求。通过计算器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是可以求出任意一个数的立方根的。同时,在教材“探究”栏目,研究的是用计算器求立方根并寻找规律的问题。因此,本节课可以使用计算器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1: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3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棱长应该是多少?追问1: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简要说出过程;追问2:(学生直接说出结果:3)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因为33=27,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所以棱长为3)追问3:有没有其他解法?
【设计意图】以教材设置的问题切入,问题表述简洁明了,直逼本节课探究的本质性问题(已知指数及幂,求底数)。通过追问1,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强调说出过程,试图克服部分学生仅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表述的现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追问2,获得基于已有知识的真实思考,为后面理解三次方与开立方之间的关系做铺垫;通过追问3,引导学生建立方程模型分析问题,用含未知数x的等式来理解今天研究的对象,简洁明了,易于学生接受。
问题2:回顾学习《4.1 平方根》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1)平方根的学习是基于一个什么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它引出一个数学问题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的学习起点,突出“基于一个什么现实问题”,渗透“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又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同时也体现研究本节课数学问题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无论从数学学习的一般路径的,还是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等方面而言,都是积极有效的做法。
问题2:回顾学习《4.1 平方根》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2)平方根的学习包含哪些内容?建议画图表示,这样更为清晰明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画图表示上节的学习内容,通过示意图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建立一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结构,这样既可以表达学习的路径,也渗透数学概念学习的一般特征.
问题2:回顾学习《4.1 平方根》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3)刚刚提出的问题,实际就是研究当x 3=a时,x是什么数?你打算如何展开研究?请结合上图画出研究的路线图。
【设计意图】在建立平方根的学习路线图后,学生将基于初步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尝试规划新问题的研究方案,其意义重大,将由教师领着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尝试,改变以往学生在课上不断的“执行命令”,而不知整个过程的逻辑性,长此以往,无法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
问题3:(1)什么叫做a的立方根?用式子如何描述a的立方根?(2)什么叫开立方?它与立方有何关系?请举例说明。追问1:定义“a的立方根”,其合理性呢?追问2:a的立方根为什么不像平方根(当a为正数时)根号前面加上±号呢(即表示为 )?
【设计意图】学生在路线图的指引下,以具体问题为小目标,开展自主研究。通过追问1,暴露思维活动过程,即类比平方根来定义立方根,有利于迁移上节课的学习经验;通过追问2,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通过对比辅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看似一个符号上的区别,其本质是对平方根及立方根两个概念的理解;回答开立方与立方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可以根据各校学生情况而灵活处理,基础弱的学生,能结合例子说明也是不错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结合开平方与平方之间的关系类比说明,当然,直接说明也可以。
问题4:你能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吗?8,27,0.125,0.08,0,-1,-125,-8,追问1:你发现了什么?追问2:你能说出数的平方根与数的立方根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在立方根的概念形成后,进行及时练习,一方面巩固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了归纳立方根的特征。正所谓在探究(立方根的特征)的过程中夯实双基,也是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的较好做法。两个追问之后,进行概念辨析,这也是概念进行的基本环节,以进一步完善对概念的认识。
问题5:追问: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其中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具体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不同的表示形式,做到既会读,也会说出其表示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不能仅满足写出结果,否则这样的教学也是单薄的,就像营养不良瘦如树干的人。
问题6:请你结合立方根的学习路线图,回顾整个探索过程及每一个探索环节,说出成功与不足之处;问题7:与探索平方根的概念相比,说出探索活动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体现在探索平方根与立方根两个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前后一致、逻辑连贯、一以贯之”的特点。同时,在学生获得新知后,对数学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有利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也有利于将先前的经验进行整合提升,将经验结构化、系统化,促进经验在新情境下的有效应用。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练习:课本第100页,练习 第1题
【设计意图】强化立方根的符号表示,让学生会读、会说明其意义、会说出结果怎么来的,题目数量不在于多,在于讲到位,即讲的明晰,讲的完整。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练习巩固,教师巡视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例2.求下列各式中的x:(1)x3+3=2 ; (2)(x-1)3=8.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背景下,对以上两个等式,不提方程,只突出“变形”、“x的意义”、“x-1的意义”,紧扣本节课内容。本题也可以说是例1的变式,两者在表示立方根的形式上是不一样的,所以说突出教学重点可以围绕目标,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路径,而不是仅限一种单一形式的大量操作。
【设计意图】仍以立方根为素材,再次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获得立方根的相关性质,同时发展抽象的能力。首先,学生要结合符号表示明确其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在求得多个结果后,提出合理猜想,并用符号表示这一猜想,当然,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说出理由.
(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2)请大家总结一下学习立方根的思路,并预测一下如何研究四次方根、五次方根?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小结本节课获得的新知,如概念、性质与应用,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是引导学生反思探索立方根的过程,明晰思想方法,总结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再做经验积累,侧重于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三是通过“如何研究四次方根、五次方根”,进一步领会探究平方根、立方根的路径与经验,做自然的迁移,一方面学生可以按探究平方根、立方根的基本套路去研究,也可以将平方根与四次方根、立方根与五次方根联系起来对比探究,这些都是精彩的生长。
课本第100页习题4.2第1、3(2)(4)、4、5.
【设计意图】作业不仅仅是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概念学习的过程延续(概念的应用)。概念巩固部分,力求形式多样,情境丰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应体现“前后一致、逻辑连贯、一以贯之”的特点。 我们知道知识是载体,通过知识的学习,发展素养、提升能力。这样的学习一定是有一个“暗线”,也就是相应的“基本套路”。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基本套路为“给情境——建规则——下定义——再运用”,同时,由于上节课学习了平方根,所以在经历基本套路过程中,类比平方根,体现“前后一致、逻辑连贯、一以贯之”的特点。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应体现“前后一致、逻辑连贯、一以贯之”的特点。 章建跃老师认为:“教学中,要以数学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任务,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心理过程为基本线索,为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数学教育应该‘取势、明道、优术’兼顾。”开展“前后一致、逻辑连贯、一以贯之”的数学学习活动,可以强化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认识数学知识的整体观,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帮助学生真正获得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落实学生“自主探索”,应强化教师的主体责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以我理解,这里的“学生应当”应该理解为“教师应当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换句话说,教师是以上建议落实的“第一责任人”。
落实学生“自主探索”,应强化教师的主体责任。 有些老师总埋怨课堂气氛冷清,埋怨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其实,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设置具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我们有没有给出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我们设计的问题的呈现形式如何,能否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等等,所以落实学生“自主探索”,应强化教师的主体责任。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不同的教学设计,其效果不一样,其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引入,学生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在探索环节,从例子到概念,经历抽象概括的成果;即使是例题环节,也需通过变形对问题进行转化;拓展延伸环节,仍需结合例子进行归纳。因此,本节课的整个进行过程,充分体现思维生长,特别是在看似巩固知识与技能的环节中,依然渗透思维活动。
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2 立方根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a href="/sx/tb_c10031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4.2 立方根图片ppt课件</a>,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什么叫平方根,什么叫开平方,x364,x325,x38,立方根的定义,被开方数,根指数,开立方,读作“三次根号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4.2 立方根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4.2 立方根完美版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立方根,特别解读,2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2 立方根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2 立方根教学演示课件ppt,文件包含42立方根pptx、42立方根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