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
展开(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组成。
2.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异同。
3.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与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组成。
(2)条件反射的形成及意义。
2.教学难点
条件反射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教材“问题探讨”中手被尖刺扎的缩手反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反射与反射弧
让学生现场体验对角膜吹气引起的眨眼反射和膝跳反射,以问题串唤醒学生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类型。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利用“思考·讨论”中缩手反射示意图,总结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
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1)反射弧的组成
①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④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⑤效应器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功能:对刺激作出应答。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a.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b.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通过读图和分析,厘清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
(3)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理清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3.兴奋
(1)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4.反射的大致过程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反应。
三、讨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关系及条件反射建立的意义
1.反射的分类
(1)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
(2)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
以教材中狗的唾液分泌反射为例,结合资料4,思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有何区别和联系?如何确定大脑皮层在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中起了作用?这对于狗的生存有何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论证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大脑皮层参与的学习过程。
2.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
(1)建立: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2)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对动物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3)建立的意义: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网络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利用教材“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激素调节的实例,概括激素调节的特点,突出健康教育,归纳总结本节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巩固,课堂小结,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