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课前导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二单元 6.2五石之瓠 导学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课前导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二单元 6.2五石之瓠  导学案(含答案)01
    【课前导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二单元 6.2五石之瓠  导学案(含答案)02
    【课前导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二单元 6.2五石之瓠  导学案(含答案)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精品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精品复习练习题,共10页。

    第二单元 6.2 五石之瓠

    重难点: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世世以洴僻絖为事(“统”同“纩”,丝绵絮)

     

    一词多义

    或以封(代词,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或许)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动词,迷惑)

    吴王使之将(动词,统率部队)

    田园将芜(副词,将要)

    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动词,用绳结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动词,思考,打算)

    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名词,思想,意念)

    则所用之异也(形容词,不同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代词,其他的,别的)

    上天降异,大变随之(名词,灾害,怪异)

    渔人甚异之(动词,对……感到诧异)

     

    古今异义

    剖之以为瓢(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古义:江水和湖水。今义:泛指四方各地。)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词用作动词,树,种植;实,容纳)

    冬,与越人水战(名词用作状语,在冬天)

    (2)形容词的活用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功用)

     

    句式积累

    (1)倒装句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状语后置句,应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状语后置句,应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乎江湖浮”)

    (2)省略句

    剖之以为瓢[应为“剖之以(之)为瓢”]

    以说吴王[应为“以(之)说吴王”]

    或以封[应为“或以(之)封”]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应为“何不虑以(之)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二、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 十斗为一石。

    瓠:葫芦。

    樽:盛酒器。

    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世人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该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庄子》其人其书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是东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B.《庄子》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

    C.《庄子》是道家著作,为庄子和他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又名《南华真经》。

    D.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者无功                           伐:讨伐

    自是者不                           彰:明显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处:为,做

    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吾为其无用而                    掊:击破

    夫子固于用大矣                    拙:不善于

    我树之成而五石                    实:充实,填塞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矜不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B.民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

    C.凿户牖为室

    客得之,说吴王

    D.大败越人,裂地封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之成而实五石                                        是以圣人不欲

    吴王使之                                               难得之货

    夫子固拙于用                                        不能自举也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二、判断题

    6.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法、道、墨四家。(        )

    2)《庄子》义称《南华经》,是春秋中期思想家庄于所著的一部道家著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等诸多方面。(        )

    3)金,货币单位。秦代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        )

     

    三、小阅读-课内

    7.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不龟手之药的事例,请分析他们各自的用意。

    8.重点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9.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五石之瓠》中的形象特点。

    10.请分析下面《五石之瓠》一节中惠子的观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①之成而实五石②。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③。非不呺然④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⑤之。”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B.“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说法错误,《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故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夸耀;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明辨是非,,清楚,指明辨是非;弥补众人犯下的过失,,弥补、补救。

    故选C

    3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A项,,形体;

    B项,,分离;

    C项,,皮肤冻裂。

    故选D

    4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指大葫芦。

    C项,介词,把;介词,凭借。

    D项,两个都是连词,表顺承。

    故选D

     

    5B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词类活用的能力。

    树:名词活用为动词,培植。

    欲: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统帅,率领。

    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物。

    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

     

    ①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⑤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故选B

     

    6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1)是考查诸子散文的有关知识,正确。

    2)是考查《庄子》一书的有关内容,是春秋中期思想家庄于所著的错误,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且《庄子》不是庄子一人所著,而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3)是对古代货币单位的考查,正确。

    7.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大瓠之种出自《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它没有用处,这里的暗指庄子的学说,意思是庄子的学说跟一样,大而无用。

    不龟手之药,一种药方,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到百金,将秘方献给吴王的回报是裂地而封之;两者差距如此之大是因为所用之异。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究事理,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的内在价值。庄子用不龟手之药暗喻自己的学说,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8.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说大葫芦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但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剖开来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葫芦因为太过宽大空虚所以没有什么用处,惠子在这里将庄子的学说比作大葫芦,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说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用百金购买了他的药方,用它来取悦吴王。越人发兵侵吴,吴国因为有防止手冻裂的药物而大败越军,客人得到封赏。庄子认为自己的学说就如不龟手之药,大有用处,只是惠子拙于用大,不能通晓领悟而已。

    9.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了寓言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顺其自然,豁达无求;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从而可见惠子拘泥于成见、不够通达。

    10.惠子承认葫芦内空且大,却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敲碎了。显然,惠子是从惯常的角度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的。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首先从文中找到惠子对大瓠的看法,以盛水浆”“剖之以为瓢说明惠子把它作为普通的器物来使用,非不呺然大说明惠子承认其大,为其无用而掊之说明惠子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敲碎了。由此可见,在惠子的眼里,葫芦大而无用,说明惠子是从惯常的角度来看待大瓠,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和用途。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精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精品达标测试,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精品课后测评,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时练习,共7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课前导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二单元 6.2五石之瓠 导学案(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