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导学案
展开课 题 | 五石之瓠 | 设计者 | 孙宇 | 审核人 | 高二 | 时间 |
| ||
学习目标 | 一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三,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 ||||||||
学习重点 | 一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 ||||||||
学习难点 | 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 ||||||||
学法指导 | 合作探究法 | ||||||||
学 习 过 程 | 探 究·归 纳 | ||||||||
一、 双基预习 作者简介: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他主张“天人合一” 和“清静无为”。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写作背景 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自主学习 尝试翻译全文 重要字音 五石(dàn)之瓠(hù) 瓠(huò)落 呺(xiāo)然 掊(pǒu) 拙(zhuō) 龟(jūn)手 鬻(yù) 洴(píng)澼(pì)絖(kuàng) 2.通假释义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我世世为洴澼絖 (“絖”同“纩”,丝绵絮) 3.一词多义 为之于未有 (动词,做) 我世世为洴澼絖 (代词,从事) 君王为人不忍 (动词,对待) 为 使子婴为相 (动词,担任)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表被动) 何辞为 (语气助词) 4.词类活用 ⑴名词的活用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 吴王使之将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将领)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实,填塞) ⑵形容词的活用 其坚不能自举也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的东西)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掊: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动词,击破) 拙: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动词,不善于) 说:以说吴王 (动词,游说、劝说) 使:吴王使之将 (动词,派遣) 6.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则所用之异也 (“也”表示判断) ⑵状语后置句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正常语序是“夫子固于用大拙矣”)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正常语序是“何不虑以为大樽而乎江湖浮”) ⑶定语后置句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正常语序是“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 ⑷省略句 剖之以为瓢 (省略介词宾语,“以为”应为“以之为”)
三、组内合作
二.文本研读 1. 惠子的观点是什么?
2.庄子持怎样的观点?
3.庄子举宋人卖药方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 分析结尾这段话的意思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5. 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四、课堂展示
五、归纳总结
主题归纳 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六、反馈达标 学习活动五:畅谈收获 1.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3.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 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
导入新课 好朋友在一起,难免会有争论,就如我们的庄子和惠子。惠子是战国中期很有影响力的一位名流,是当时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素以与人争辩为专长,而庄子和惠子之间的辩论,最有名的莫过于“濠梁之辩”,也就是同学们熟悉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又是一次庄子和惠子的对话。
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 ||||||||
学(教) 后 记 |
| ||||||||
语文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学案,共7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精品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文言文阅读,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优秀导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文言基础小题,选择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