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展开
轴对称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责编:杜少波【学习目标】1. 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及它们的简单应用;2. 了解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并掌握其性质;3. 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要点一、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轴对称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是全等形;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点在对称轴上.(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区别: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联系: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要点二、作轴对称图形 1.作轴对称图形(1)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要点三、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特别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每个底角都等于45°.(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 边”).2.等边三角形 (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为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典型例题】类型一、轴对称的判断与应用 1、如图所示的是在一面镜子里看到的一个算式,该算式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答案与解析】该算式的情况是:120+85=205【总结升华】从镜子里看物体——左右相反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是一只停泊在平静水面上的小船,它的“倒影”应是图中的( ).【答案】B ;提示:从水中看物体——上下颠倒2、如图,C、D、E、F是一个长方形台球桌的4个顶点,A、B是桌面上的两个球,怎样击打A球,才能使A球撞击桌面边缘CF后反弹能够撞击B球?请画出A球经过的路线,并写出作法. 【答案与解析】解:作点A关于直线CF对称的点G,连接BG交CF于点P,则点P即为A球撞击桌面边缘CF的位置,A球经过的路线如下图.【总结升华】这道题利用了轴对称的性质,把AP转化成了线段GP,通过找A点的对称点,从而确定点P的位置.举一反三:【变式】已知∠MON内有一点P,P关于OM,ON的对称点分别是和,分别交OM, ON与点A、B,已知=15,则△PAB 的周长为( )A. 15 B 7.5 C. 10 D. 24【答案】A;提示:根据轴对称的性质,,△PAB 的周长等于. 3、如图,ΔABC中,点A的坐标为(0,1),点C的坐标为(4,3),点B的坐标为(3,1),如果要使ΔABD与ΔABC全等,求点D的坐标. 【思路点拨】关于AB直线对称,且与△ABC全等的△ABD有一个,此时的△ABC与△ABD绕着AB的中点旋转180°,又可以找到两个与△ABC全等的三角形.【答案与解析】解:满足条件的点D的坐标有3个(4,-1);(-1,-1);(-1,3). 【总结升华】有一条边相同的全等三角形,可以通过轴对称和旋转的方法找出,注意不要漏解.举一反三:【变式】在直角坐标系中,△ABC关于直线=1轴对称,已知点A坐标是(4,4),则点B的坐标是( )A.(4,-4) B.(-4,2) C.(4,-2) D.(-2,4)【答案】C;提示:点A和点B是关于直线=1对称的对应点,它们到=1的距离相等是3个单位长度,所以点B的坐标是(4,-2).类型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4、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满足方程组,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A.5 B.4 C.3 D.5或4【思路点拨】通过解方程组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由于没有指定边长是腰还是底,所以需要分类讨论,最后还要注意检验能否构成三角形.【答案】A;【解析】解:解方程组得,当腰为1,2为底时,1+1=2,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为2,1为底时,能构成三角形,周长为2+2+1=5【总结升华】本题从边的方面考查等腰三角形,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求三角形的周长,不能盲目地将三边长相加起来,而应养成检验三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的好习惯,把不符合题意的舍去.举一反三:【变式】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两个内角的度数是( )A.55°,55° B.70°,40° C.55°,55°或70°,40°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提示:当70°为顶角时,另外两个角是底角,它们的度数是相等的,为(180°-70°)÷2=55°,当70°为底角时,另外一个底角也是70°,顶角是180°-140°=40°.5、(2014秋•绍兴校级期中)如图,△ABC中,∠C=Rt∠,AB=5cm,BC=3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1)出发2秒后,求△ABP的周长.(2)问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3)另有一点Q,从点C开始,按C→B→A→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P、Q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思路点拨】(1)根据速度为每秒1cm,求出出发2秒后CP的长,然后就知AP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得PB的长,最后即可求得周长.(2)因为AB与CB,由勾股定理得AC=4 因为AB为5cm,所以必须使AC=CB,或CB=AB,所以必须使AC或AB等于3,有两种情况,△BCP为等腰三角形.(3)分类讨论:当P点在AC上,Q在AB上,则PC=t,BQ=2t﹣3,t+2t﹣3=6;当P点在AB上,Q在AC上,则AC=t﹣4,AQ=2t﹣8,t﹣4+2t﹣8=6.【答案与解析】解:(1)如图1,由∠C=90°,AB=5cm,BC=3cm,∴AC=4,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出发2秒后,则CP=2,∵∠C=90°,∴PB==,∴△ABP的周长为:AP+PB+AB=2+5+=7. (2)①如图2,若P在边AC上时,BC=CP=3cm,此时用的时间为3s,△BCP为等腰三角形;②若P在AB边上时,有三种情况:i)如图3,若使BP=CB=3cm,此时AP=2cm,P运动的路程为2+4=6cm,所以用的时间为6s,△BCP为等腰三角形;ii)如图4,若CP=BC=3cm,过C作斜边AB的高,根据面积法求得高为2.4cm,作CD⊥AB于点D,在Rt△PCD中,PD===1.8,所以BP=2PD=3.6cm,所以P运动的路程为9﹣3.6=5.4cm,则用的时间为5.4s,△BCP为等腰三角形;ⅲ)如图5,若BP=CP,此时P应该为斜边AB的中点,P运动的路程为4+2.5=6.5cm则所用的时间为6.5s,△BCP为等腰三角形;综上所述,当t为3s、5.4s、6s、6.5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3)如图6,当P点在AC上,Q在AB上,则PC=t,BQ=2t﹣3,∵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t+2t﹣3=3,∴t=2;如图7,当P点在AB上,Q在AC上,则AP=t﹣4,AQ=2t﹣8,∵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t﹣4+2t﹣8=6,∴t=6,∴当t为2或6秒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总结升华】此题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但是此题涉及到了动点,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尤其是第(2)由两种情况,△BCP为等腰三角形,因此给这道题又增加了难度,因此这是一道难题.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1=∠2,AB=AD,∠B=∠D=90°,请判断△A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解:△AEC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1=∠2,∴∠1+∠3=∠2+∠3,即∠BAC=∠DAE,又∵AB=AD,∠B=∠D,∴△ABC≌△ADE(ASA),∴AC=AE.即△AEC是等腰三角形.【变式2】如图,∠BAC=90°,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向外作等腰直角△ABE和△ACD,M是BC的中点,请你探究线段DE与AM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ED=2AM解:连接DE,∵∠BAC=90°,M是BC的中点∴AM=BM=MC=∠EAD=∠BAC=90°,AE=AB,AC=AD∴△ABC≌△AED∴ED=BC∴ED=2AM类型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6、如图,设D为等边△ABC内一点,且AD=BD,BP=AB, ∠DBP=∠DBC.求∠BPD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解:如图,连接CD,∵△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C,又AD=BD,DC是公共边,∴△BDC≌△ADC(SSS),∴∠DCB=∠DCA=×60°=30°,∠DBC=∠DAC,∵∠DBP=∠DBC,∴∠DAC=∠DBP,又已知BP=AB,∴BP=AC,∴△DBP≌△DAC(SAS),∴∠P=∠ACD=30°.【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举一反三:【变式】(2020秋•东胜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于F,AD交CE于H.(1)求证:△BCE≌△ACD;(2)求证:FH∥BD.【答案】证明:(1)∵△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CE=CD,∠BCA=∠ECD=60°,∴∠BCA+∠ACE=∠ECD+∠ACE,即∠BCE=∠ACD,∴在△BCE和△ACD中,∵,∴△BCE≌△ACD (SAS).(2)由(1)知△BCE≌△ACD,则∠CBF=∠CAH,BC=AC又∵△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CH=180°﹣∠ACB﹣∠HCD=60°=∠BCF,在△BCF和△ACH中,∵,∴△BCF≌△ACH (ASA),∴CF=CH,又∵∠FCH=60°,∴△CHF为等边三角形∴∠FHC=∠HCD=60°,∴FH∥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