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展开11.1.1三角形的边(2)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与实际应用.
教学设计
步骤 | 教学内容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创设情景 | 播放视频:怎样选择长短不一的棍子搭起三角形帐篷 问:什么是三角形?为什么要搭成三角形的形状?
|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 |
二.探究新知 | 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准备工作: 分发每小组若干卡纸条; 卡纸条长度分别为 7、7、12、14、20、 各小组组员动手将卡纸条进行拼凑,记录: (1)完成表格: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2)猜想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1.以下列各组线段长为边,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1,2,4( ) (2)8,6,4( ) (3)12,5,7( ) (4)2,3,6( ) (5)2,5,6( ) 技巧: (6)以线段2,4,a为边组成三角形,则a的取值范围为 .
例2.已知线段AB=3,BC=5,AC=a,若以AB,BC和AC为边组成三角形, 则有( ) A.2<a<8 B. C. D.
【变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3,BC=5,AC=a,则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 ) A.6<L<15 B.6<L<16 C.11<L<13 D.10<L<16
| 问题 (1)请完成表格:
(2)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相连组成三角形? (3)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满足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将不同长度的线段进行拼凑,找出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多少?通过多组数据的分析猜想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长 (1)7,7,12 (2)7,12,14 (3)7,14,20 (4)12,14,20 猜想:在三角形中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那么在一般的△ABC中,我们可以用符号语言表示成什么? 答:AB<BC+AC BC<AB+AC AC<AB+BC 说明(1)利用数据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播放视频) (3)利用卡纸条
例1: 技巧: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边的大小即可。 (6)由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到a<6 当a=1时、当a=2时不能组成三角形,所以要组成三角形还需要满足另一个条件
(5)竟然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存在着这样的规律,那么两边之差与第三边又存在着什么数量关系呢? 推理:因为AC<AB+BC 所以AC-BC<AB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符号语言:在△ABC中, AC-BC<AB<AC+BC
从求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跨越到求周长的取值范围,可以进行适当的小组讨论 2< a <8 2+(3+5)<a+(3+5)<8+(3+5) | 主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三角形三边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猜想、证明其结论的正确性
例2.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度,从求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跨越到求周长的取值范围,隐含了周长与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同时考察对不等式性质的掌握
|
五小结 |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作 适当的补充
|
| |
六.拓展训练 | 1.已知△ABC的两边AB=3,AC=8, (1)第三边BC的取值范围 . (2)若第三边BC长为整数,BC的长是 . (3)若△ABC周长为奇数,第三边BC的长是 .
3.如图,D是△ABC的边AC上的一点,AD=BD, (1)判断AC与BC的大小 (2)若AB=AC=10,△BCD的周长为15,求BC的长
|
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考察
3.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上讲台讲解,其他同学提出问题
|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知识梳理,考点题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设计,共4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