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第2课时导学案
展开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2.准确区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3.掌握与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
学习策略
1.结合实际区分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2.学生自助探索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交点情况.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问题1: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请将它们全部用符号表示出来.
问题2:利用长为3,5,6,9的四条线段可以组成几个三角形?为什么?
问题3:利用△ABC的一条边长为4 cm,面积是24 cm2这两个条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新课学习:
探究1:通过作图探索三角形的高
问题1:你能画出下列三角形的所有的高吗?
问题2:根据画高的过程说明什么叫三角形的高?
问题3:在这些三角形中你能画出几条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4:如图所示,如果AD是△ABC的高,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探究2:类比探索三角形的高的过程探索三角形的中线
问题1:如图,如果点C是线段AB的中点,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2:如图,如果点D是线段BC的中点,那么线段AD就称为△ABC的中线.类比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试说明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由三角形的中线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3:画出下列三角形的所有的中线,并讨论说明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特点?
问题4: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ABC的中线,AE是△ABC的高.试判断△ABD和△ACD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5:通过问题4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探究3:通过类比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问题1:如图,若OC是∠AOB的平分线,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2:如图,在△ABC中,如果∠BAC的平分线AD交BC边于点D,我们就称AD是△ABC的角平分线.类比探索三角形的高和中线的过程,你能得到哪些结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角平分线相同吗?为什么?
三.尝试应用:
1.如图,在△ABC中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BD,中线CE和角平分线BF.
2.如图,已知AD,BE,CF都是△ABC的中线,则AE= = QUOTE ,BC=2 ,AF= .
3.如图,已知AD,BE,CF都是△ABC的角平分线,则∠1= QUOTE ,∠2= = QUOTE ,∠ABC=2 .
4.如图,在△ABC中,AC=12 cm,BC=18 cm,△ABC的高AD与BE的比是多少?
5.如图,在直角三角形中,AC⊥BC,AC=8,BC=6,AB=10,求顶点C到边AB的高.
6.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DE∥AC,DF∥AB.试判断∠3和∠4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7.利用所学知识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至少画出4种)
四.自主总结:
1.(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____________,顶点和__________间的__________叫做三角形的高.(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__________和它的_________的__________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叫做三角形的__________.(3)三角形的一个角的_______与这个角的__________相交,连接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__________确定了.那么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了.这个性质叫做下角形的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_______稳定性.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 )
A.B.C.D.
2.如图,已知BD是△ABC的中线,AB=5,BC=3,△ABD和△BCD的周长的差是( )
A.2B.3C.6D.不能确定
3.如果AD是△ABC的中线,那么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有( )
①BD=CD;②AB=AC;③S△ABD=S△ABC.
A.3个B.2个C.1个D.0个
二、填空题
4.如图,把手机放在一个支架上面,就 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这是因为手机支架利用了三角形的____性.
5.如图,AD是△ABC的中线,G是AD上的一点,且AG=2GD,连接BG,若S△ABC=6,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_______.
6.如图,AD,CE是△ABC的高,已知AD=10,CE=9,AB=12,则BC=_________.
三、解答题
7.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为AD上一点,PM∥AC交AB于M,PN∥AB交AC于N,求证:PA平分∠MPN.
8.如图,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已知AB=5cm,AC=3cm.
(1)求△ABD与△ACD的周长之差.
(2)若AB边上的高为2cm,求AC边上的高.
9.在△ABC中,AC=2BC,BC边上的中线AD把△ABC的周长分成60和40两部分,求AC和AB的长.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E是△ABC的高.
2.A 解析:∵BD是△ABC的中线,∴AD=CD,∴△ABD和△BCD的周长的差是:(AB+BD+AD)-(BC+BD+CD)=AB-BC=5-3=2.
3.B 解析:∵AD是△ABC的中线,∴BD=CD=BC,故①正确;∵AD与BC不一定互相垂直,∴AB与AC不一定相等,故②错误;设△ABC中BC边上的高为h,则S△ABD=•BD•h=•BC•h=S△ABC,故③正确.
4.稳定性
5.2 解析:∵S△ABC=6,∴S△ABD=3,∵AG=2GD,∴S△ABG=2.
6. 解析:∴△ABC的面积=AB•CE=BC•AD,∴AB•CE=BC•AD,∵AD=10,CE=9,AB=12,∴BC==.
7.证明:∵AD是△ABC的角平分线,∴∠BAD=∠CAD,∵PM∥AC,PN∥AB,∴∠APM=∠PAN,∠APN=∠PAM,∴∠APM=∠APN,∴PA平分∠MPN.
8.解:(1)∵AD是△ABC的中线,∴BD=CD,∴△ABD与△ACD的周长之差为:(AB+BD+AD)-(AC+CD+AD)=AB+BD+AD-AC-CD-AD=AB-AC=5-3=2(cm);
(2)设AC边上的高为hcm,则S△ABC=AB•2=AC•h,解得,h=(cm).答:求△ABD与△ACD的周长之差2cm,AC边上的高cm.
9.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AC=2BC,∴BD=CD,设BD=CD=x,AB=y,则AC=4x,分为两种情况:
AC+CD=60,AB+BD=40,则
4x+x=60, x=12
x+y=40,解得, y=28, 即AC=4x=48,AB=28;
②AC+CD=40,AB+BD=60,则
4x+x=40, x=8,
x+y=60,解得, y=52, 即AC=4x=32,AB=52,BC=2x=16,此时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综合上述:AC=48,AB=28.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八年级上册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导学案: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导学案,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目标,预习形成,预习检测,合作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