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设计,共4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验性很强。教材通过一系列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探索实验,有步骤的得出物质溶解性的一系列知识。因此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相关结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结论,明确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内容看,本节内容是将来物质溶解性学习的基础,虽然知识浅显但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教材为基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兴趣并发展学生从一般现象中发现和产生问题的意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
2.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3.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实验的态度;
2.明确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快慢的因素;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铁架、温度计、火柴、放大镜。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蔗糖、色拉油(油漆)、汽油(香蕉水)、蒸馏水、汽水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大家喝过豆浆吧,豆浆是什么味道的?如果要再甜一点,该怎么做呢?
生:甜的。加些蔗糖,
师:如果加了很多的蔗糖,最后你会发现杯子底部慢慢地出现一些固体颗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
生:蔗糖。
师:那么为什么蔗糖刚开始能溶解加多了后却不能溶解了呢?你能对此问题做出自己地猜想吗?
[新课教学]
学生做出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豆浆的量太少了;
猜想二、可能是溶解了蔗糖后的豆浆跟原来的豆浆不一样了;
猜想三、可能是豆浆对蔗糖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到一定量就不能溶解。
教师过渡: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提问:你会如何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选择所需的仪器。教师明确在此用水来代替豆浆。
(学生演示实验一):
实验过程
20ml 水+少量蔗糖
继续加入蔗糖
实验现象
蔗糖全部溶解
部分蔗糖不能溶解
实验结论
物质溶解的数量有限
指出:一定情况下——一定外界条件(如温度),一定量水。
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设问:物质溶解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2.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采用讨论 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 收集资料 作出解释的程序进行教学)
学生实验二:
A组:
(1)往盛有少量食盐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2)往盛有与食盐等量的碳酸钙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的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后讨论 得出结论并板书: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B组:
往2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油漆,再分别往小试管中加入2—3毫升的水和香蕉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表明:油漆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香蕉水中溶解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组:
(1)把实验2中第一烧杯,留有未溶解的蔗糖的水溶解加热,并不断搅拌,观察其现象
(2)已经不冒气泡的汽水,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3)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讨论:
1.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很容易洗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为什么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
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由学生来完成实验三:
(1)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进行溶解
(2)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进行溶解
实验步骤:A.先测水温 B.边加氢氧化钠(硝酸铵)边用玻璃棒搅拌 C.再测溶解后溶液温度 D.比较温度 E.得出结论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二、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师:本节课关于物质的溶解性,你收获了什么呢?
生总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溶解的数量有限;温度升高,溶解能力增强,气体则反之;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固体、气体、液体都能溶解。(这一结论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以得出,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拓展延伸:有关物质溶解性的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获,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感想吗?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要多一些精心的弹性预设,为教学资源的生成留有时间与空间,对教学过程作适当的进退盈缩处理,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使课堂生成更加美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溶液的稀释,溶液的浓缩,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