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4.7 练习课(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4.7 练习课(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共4页。
第7课时 练习课课题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50页练习九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关系。2.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吗?(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与学生共同总结:1.(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反比例关系:xy=k。2.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两种量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3.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两种量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4.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从(0,0)点出发的无限延伸的射线,从图象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不用计算,由一种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种量的值。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练习课)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47“练习九”第4题。(1)组织学生读题。(2)依次引导提问:y与x成正比例关系说明了什么?表格中y与x的比值等于多少?(3)组织学生完成习题,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2.课件出示教科书P48“练习九”第5题。(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3)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3.课件出示教科书P49“练习九”第10题。(1)组织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4.课件出示教科书P49“练习九”第12题。(1)组织学生完成习题。(2)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5.课件出示教科书P50“练习九”第14题。(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3)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6.课件出示教科书P50“练习九”第15题。(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3)教师总结。7.课件出示教科书P50“练习九”第16题。(1)引导学生读题,并依次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出x和y的关系式吗?y与x成什么比例关系?y与x的关系图象是什么样子的?是一条直线吗?(2)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3)教师总结。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48~50页练习九第6、7、13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关注学生的各种方法,特别是错误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板书设计练习课1.(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反比例关系:xy=k。2.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两种量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3.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两种量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4.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从(0,0)点出发的无限延伸的射线,从图象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不用计算,由一种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种量的值。教后反思本堂练习课主要是通过练习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熟练掌握。通过将教材习题分类成各个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这样就能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与逻辑顺序。在学生做每个基础练习题之前,我对应复习了相应的知识点,及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并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注重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好知识,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第7课时 练习课课题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50页练习九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关系。2.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吗?(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与学生共同总结:1.(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反比例关系:xy=k。2.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两种量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3.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两种量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4.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从(0,0)点出发的无限延伸的射线,从图象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不用计算,由一种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种量的值。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练习课)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47“练习九”第4题。(1)组织学生读题。(2)依次引导提问:y与x成正比例关系说明了什么?表格中y与x的比值等于多少?(3)组织学生完成习题,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2.课件出示教科书P48“练习九”第5题。(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3)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3.课件出示教科书P49“练习九”第10题。(1)组织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4.课件出示教科书P49“练习九”第12题。(1)组织学生完成习题。(2)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5.课件出示教科书P50“练习九”第14题。(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3)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6.课件出示教科书P50“练习九”第15题。(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3)教师总结。7.课件出示教科书P50“练习九”第16题。(1)引导学生读题,并依次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出x和y的关系式吗?y与x成什么比例关系?y与x的关系图象是什么样子的?是一条直线吗?(2)指名汇报后集体订正。(3)教师总结。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48~50页练习九第6、7、13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关注学生的各种方法,特别是错误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板书设计练习课1.(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反比例关系:xy=k。2.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两种量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3.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两种量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4.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从(0,0)点出发的无限延伸的射线,从图象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不用计算,由一种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种量的值。教后反思本堂练习课主要是通过练习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熟练掌握。通过将教材习题分类成各个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这样就能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与逻辑顺序。在学生做每个基础练习题之前,我对应复习了相应的知识点,及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并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注重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好知识,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