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4342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4342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4342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43429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43429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43429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43429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43429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6.2 *五石之瓠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认识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了解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视为庄子的代表作。
【相关链接】 寓言,是带有劝谕性或讽喻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书中有不少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通假字
3.特殊句式(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省略句 )(2)非不呺然大也( 判断句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介词结构后置 )(4)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省略句 )(5)客得之,以说吴王( 省略句 )4.记诵有关名句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庄子思想 1.惠子是怎样描述“大瓠”的?惠子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惠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种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成瓢,却因宽大而没有可盛的东西。我就把它打碎了。惠子用“大瓠之种”的故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2.庄子向惠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参考答案:庄子向惠子讲述了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人用百金得到了药方,游说吴王,做了将军,后割地封赏。其目的是说,一样的药方,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像有不皲手之药的宋国人一样,不会使用。
3.庄子和惠子的这番对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参考答案:(1)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不能盲目地拒绝它,抛弃它;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大价值,探索事物的大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它。(2)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惠子”,都有“蓬心”,要及时发现自己的“蓬心”,不要斤斤计较于“小用”“小利”,要谋“大用”,求“大利”;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
【任务二】分析论证思路,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1.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参考答案:首先,惠子对庄子说大瓠无用而掊之,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大樽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重视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2.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阐述道家思想?参考答案: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②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运用“不龟手之药”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深刻地阐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蓬心”一词,出自“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现在比喻知识浅薄,不能通达事理,常作自喻浅陋的谦辞。在这则寓言中,“蓬心”体现在何处?让你想到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审美鉴赏】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多用寓言是《庄子》的一个主要特点。《庄子》通过一个个寓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而读者透过一个个寓言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庄子》寓言,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色。一、语言夸张,故事生动。《庄子》寓言的语言颇具特色,且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语言语势宏大,节奏鲜明,辞采绚丽,音韵和谐,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二、想象奇特,意境朦胧。《庄子》以天马行空的巧妙想象代替了对现实的如实描写,扩大了寓言的表现力。寓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幻想的世界,即使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体验的寓言,一经庄子学派的创造性想象,便也变得奇特、神奇莫测,而庄子学派则把自己的思想寄寓在这些寓言之中。三、夸大变形,奇谲怪异。运用夸张、荒诞不经的表现手法,以取得更大的艺术效果,是《庄子》寓言的又一特色。《五石之瓠》这段文字中,瓠之大,可容五石,可浮于江湖,就极尽夸张之能事,给人以荒诞离奇之感受。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解析:“掊”,击破。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A解析:A项,“以”都是介词,用。B项,“为”,介词,因为/动词,作为。C项,“则”,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D项,“与”,动词,给,交付/介词,表对象。
3.给下面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忄乔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达生》)A.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B.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C.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D.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答案:D解析:可根据大意和虚词断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参考答案:(1)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2)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丝絮的辛劳,就是因为使用它的方法不一样。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① ,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② ,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 答案示例:①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 ②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解析:根据“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的提示,第①处所填内容应该是事物之间有关联性,结合“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中“不是”可知,所填写的句式是“而是……”;第②处根据下文“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可知,内容上应该表达彼此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句式应该为“不是……”,与下文的“而是……”构成并列关系。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任务一文本知识解读,走近作者,《老子》四章,探究背景,你搜集的内容,第十一章,二十四章,第三十二章,第六十四章,动词夸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课文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初读课文•明大意,精读课文•细揣摩,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6.2 *五石之瓠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6.2 *五石之瓠课堂教学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助读,基础梳理,同“皲”皮肤冻裂,同“纩”丝绵絮,同“悦”取悦,动词制作,介词因为,介词被,动词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