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1.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通读全文,体味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3.对比鉴赏,分析《老子》和《庄子》在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
律,同时又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四章》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发动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处世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梳理《老子》四章
[品读鉴赏] [1]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比喻来说明“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 [2]得出结论:“无”让“有”发挥了作用。 [3]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 [4]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5]这两组句子,每组的后句在语意上重于前句。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毛病恰是不自知和不能战胜自我。“自知”比“知人”难,“自胜”比“胜人”难。 [6]知足者常乐;将志向付诸实施,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 [7]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8]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9]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要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领
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有许多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10]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如此做:①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自然就不会特别强求。②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人们必须执行哪些教条。③圣人只是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来使人们幡然醒悟,并得以悔过自新。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一、通假字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同“ ”)2.其脆易泮(“ ”同“ ”, )3.起于累土(“ ”同“ ”, )
二、一词多义1.伐(1)自伐者无功 ( )(2)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 )(3)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 )
2.于(1)生于毫末 ( )(2)治之于未乱 ( )(3)不拘于时(《师说》) (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 )(5)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___________
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2.凿户牗以为室古义:今义:认为。
两个词。以,连词,来;为,动词,建造。
四、词类活用1.自是者不彰 ( )2.常于几成而败之 ( )3.慎终如始 (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1.自知者明。 ( )译文:2.自胜者强。 ( )译文: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译文:
了解自己的人可谓聪明。
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译文:
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阅读《<老子>四章》,指出每章论述的侧重点,并简要概括这四章的内容。 答案:第十一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第二十四章:重在“修身”,说明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第三十三章:重在“修身”,说明“人欲知人,必先自
胜”。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感到满足,就可以称得上富有,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可以永存不朽。第六十四章:重在“治国”,提醒治国者,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把握先兆,认真对待细微和小节处,以免坏事做大、好事难成。 2.《<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每一章都寥寥数语,没有长句,但字字珠玑。既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又如歌如诗,表现出独特的魅力,给后世留下了
很多名言警句。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运用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经历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3.《<老子>四章》的第四章与荀子的《劝学》都谈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都主张积累的重要性。你认为二者的观点是否完全相同? 答案:观点一:完全相同。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分别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荀子的《劝学》提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观点二:不完全相同。老子和荀子在思想观点上有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观点。但他们又有不同,老子主张“无为”“无执”,提醒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若稍有松懈,就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荀子提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强调的是做人做事要打好基础,脚踏实地。但现实中,有的人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头做起,总想着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请写一个片段,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答案:略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五石之瓠》 战国时代,各种学派纷纷登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等其他名家学派是相对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主张清静无为,逍遥自由。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老庄学派 老庄学派是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主的道家学派。《史记》以老庄同传,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汉初盛行“黄老之学”,一般不以“老庄”并提。以庄学配老,实盛于魏晋玄谈。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经,试图从“名教”与“自然”的统一中,为儒家伦理纲常寻找新的根据。老庄皆言道、德,在自然天道观等方面,固有其共同之
点;然老子谈“无为”,目的在于“无不为”,主张任自然,目的在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驭众、固位、保身;庄子则以齐是非、齐物我为中心思想,要求“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老子有区别。你搜集的内容:
四、课文梳理 五石之瓠
[品读鉴赏] [1]惠子承认葫芦内空且大,却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敲碎了。显然,惠子是从惯常的角度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的。 [2]庄子开门见山,指出问题的根本不是葫芦大而无用,而是人不善于使用。 [3]“不龟手之药”用在小处,让人“世世为洴澼”,这是“小用”。 [4]“不龟手之药”用在大处,能够“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此乃“大用”。
[5]宋人以百金卖掉药方,外地人得到药方助吴军打败越军,得以“裂地而封”,化小用为大用。通过举例论证,说明天下事物有用、无用不在于事物的自身,而在于拥有之人是否善用。 [6]结尾指出惠子思考问题为惯常的思维所束缚,说明人应当不被成见、知识、欲念和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蒙蔽和拘囿,要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也就是庄子“至人无己”的理念。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通假字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同“ ”, )2.世世以洴澼 为事(“ ”同“ ”, )3.以说吴王(“ ”同“ ”, )
二、一词多义1.举(1)其坚不能自举也 ( )(2)吾力足以举百钧(《齐桓晋文之事》) ( )(3)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6)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 )
2.以(1)以盛水浆( )(2)世世以洴澼 为事( )(3)以说吴王( )(4)或以封( )
三、词类活用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2.其坚不能自举也 (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 )4.吴王使之将 ( )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程度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事物的“大”的功用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1.非不呺然大也。 ( )译文:2.则所用之异也。 ( )译文:3.请买其方百金。 ( )译文:4.剖之以为瓢。 ( )译文:
不是这葫芦内中空虚而宽大呀。
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所不同啊。
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剖开它把(它)做成瓢。
1.《五石之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五石之瓠》告诉我们要探索规律、认真思考,才能发现事物真正的价值。启示:这个故事说明,同一种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示范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学习课时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学习活动,活动二反复诵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目录索引,五石之瓠,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作业课件ppt,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