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1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2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3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4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5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6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7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8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背景图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任务一文本知识解读,走近作者,《老子》四章,探究背景,你搜集的内容,第十一章,二十四章,第三十二章,第六十四章,动词夸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1.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通读全文,体味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3.对比鉴赏,分析《老子》和《庄子》在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
    律,同时又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四章》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发动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处世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梳理《老子》四章
    [品读鉴赏] [1]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比喻来说明“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 [2]得出结论:“无”让“有”发挥了作用。 [3]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 [4]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5]这两组句子,每组的后句在语意上重于前句。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毛病恰是不自知和不能战胜自我。“自知”比“知人”难,“自胜”比“胜人”难。 [6]知足者常乐;将志向付诸实施,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 [7]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8]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9]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要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领
    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有许多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10]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如此做:①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自然就不会特别强求。②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人们必须执行哪些教条。③圣人只是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来使人们幡然醒悟,并得以悔过自新。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一、通假字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同“ ”)2.其脆易泮(“ ”同“ ”, )3.起于累土(“ ”同“ ”, )
    二、一词多义1.伐(1)自伐者无功 ( )(2)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 )(3)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 )
    2.于(1)生于毫末 ( )(2)治之于未乱 ( )(3)不拘于时(《师说》) (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 )(5)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___________
    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2.凿户牗以为室古义:今义:认为。
    两个词。以,连词,来;为,动词,建造。
    四、词类活用1.自是者不彰 ( )2.常于几成而败之 ( )3.慎终如始 (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1.自知者明。 ( )译文:2.自胜者强。 ( )译文: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译文:
    了解自己的人可谓聪明。
    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译文:
    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阅读《<老子>四章》,指出每章论述的侧重点,并简要概括这四章的内容。 答案:第十一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第二十四章:重在“修身”,说明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第三十三章:重在“修身”,说明“人欲知人,必先自
    胜”。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感到满足,就可以称得上富有,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可以永存不朽。第六十四章:重在“治国”,提醒治国者,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把握先兆,认真对待细微和小节处,以免坏事做大、好事难成。 2.《<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每一章都寥寥数语,没有长句,但字字珠玑。既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又如歌如诗,表现出独特的魅力,给后世留下了
    很多名言警句。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运用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经历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3.《<老子>四章》的第四章与荀子的《劝学》都谈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都主张积累的重要性。你认为二者的观点是否完全相同? 答案:观点一:完全相同。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分别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荀子的《劝学》提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观点二:不完全相同。老子和荀子在思想观点上有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观点。但他们又有不同,老子主张“无为”“无执”,提醒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若稍有松懈,就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荀子提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强调的是做人做事要打好基础,脚踏实地。但现实中,有的人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头做起,总想着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请写一个片段,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答案:略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五石之瓠》 战国时代,各种学派纷纷登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等其他名家学派是相对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主张清静无为,逍遥自由。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老庄学派 老庄学派是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主的道家学派。《史记》以老庄同传,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汉初盛行“黄老之学”,一般不以“老庄”并提。以庄学配老,实盛于魏晋玄谈。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经,试图从“名教”与“自然”的统一中,为儒家伦理纲常寻找新的根据。老庄皆言道、德,在自然天道观等方面,固有其共同之
    点;然老子谈“无为”,目的在于“无不为”,主张任自然,目的在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驭众、固位、保身;庄子则以齐是非、齐物我为中心思想,要求“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老子有区别。你搜集的内容:
    四、课文梳理 五石之瓠
    [品读鉴赏] [1]惠子承认葫芦内空且大,却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敲碎了。显然,惠子是从惯常的角度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的。 [2]庄子开门见山,指出问题的根本不是葫芦大而无用,而是人不善于使用。 [3]“不龟手之药”用在小处,让人“世世为洴澼”,这是“小用”。 [4]“不龟手之药”用在大处,能够“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此乃“大用”。
    [5]宋人以百金卖掉药方,外地人得到药方助吴军打败越军,得以“裂地而封”,化小用为大用。通过举例论证,说明天下事物有用、无用不在于事物的自身,而在于拥有之人是否善用。 [6]结尾指出惠子思考问题为惯常的思维所束缚,说明人应当不被成见、知识、欲念和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蒙蔽和拘囿,要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也就是庄子“至人无己”的理念。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通假字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同“ ”, )2.世世以洴澼 为事(“ ”同“ ”, )3.以说吴王(“ ”同“ ”, )
    二、一词多义1.举(1)其坚不能自举也 ( )(2)吾力足以举百钧(《齐桓晋文之事》) ( )(3)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6)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 )
    2.以(1)以盛水浆( )(2)世世以洴澼 为事( )(3)以说吴王( )(4)或以封( )
    三、词类活用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2.其坚不能自举也 (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 )4.吴王使之将 ( )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程度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事物的“大”的功用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1.非不呺然大也。 ( )译文:2.则所用之异也。 ( )译文:3.请买其方百金。 ( )译文:4.剖之以为瓢。 ( )译文:
    不是这葫芦内中空虚而宽大呀。
    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所不同啊。
    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剖开它把(它)做成瓢。
    1.《五石之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五石之瓠》告诉我们要探索规律、认真思考,才能发现事物真正的价值。启示:这个故事说明,同一种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示范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学习课时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学习活动,活动二反复诵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目录索引,五石之瓠,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作业课件ppt,共22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