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一单元(导学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导学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单元教学导引1. 单元编排意图及教学重点本单元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祖父的园子》回忆了“我”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期在故乡生活时的快乐往事,抒发了成年后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梅花魂》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讲述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故事。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 关注自已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教学重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在教材中,已经安排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等语文要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篇课文呈现了不同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课后题、课前学习提示作了相应的引导。《祖父的园子》一文将感情蕴含在园中的花朵、虫子、鸟儿等具体事物中;《月是故乡明》中典型的事例和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梅花魂》通过一些事例、细节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此外,《祖父的园子》课后的“阅读链接”补充了整本书的结尾,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还安排了体会语句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并仿写的练习活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话题“那一刻,我长大了”从单元主题“童年往事”延伸而来,让学生在了解他人童年的同时,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习作引导学生写清楚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的经过,并把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一刻”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 在单元训练的梯度序列上应作怎样的安排呢?第一,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为基础,把握好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要求,不宜 过度解读文本。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不要以贴标签或下定义的 方式将思想感情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第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方法要因文而异、针对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要模式化。第三,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注意提前布置,在本单元教学之初就指导学生在课外与大人交流并作记录,而后再以整理的记录为基础展开课堂上的交流。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思路说明】 本课教学,可用“童年”话题导人,先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再帮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借助插图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高年级古诗教学,可以尝试将三首古诗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更好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初读·测试【课时目标】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2. 结合注释和书中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教学建议】1. 本课的生字中,“漪”字稍难,要提示学生:不要读成“qí”;三点水是形旁,“漪”指水中的波纹、可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 本课的多音字“供”,可列举词语帮助学生分辨字音。比如,“供奉”“供养”“供职”等词语中的“供”读第四声,“供给”“提供”“供应“等词语中的“供”读第一声。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按结构归类指导。“耘”“晓”左窄右宽,要提醒学生“晓”字不要多点少撇。“昼”“桑”是上下结构,要提醒学生把各部分写得紧凑一些。2.初读阶段,可引导学生回顾对古诗节奏的了解,尝试自己读好这三首古诗的节奏,并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和难字的字音,特别要关注学生是否把“供耕织”“玉磬“水满陂”等读正确了。 3.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可让学生比较三首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涉及儿童生活,教师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三首古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这三首古诗都写了儿童的生活,第一首写了童孙学种瓜,第二首写了稚子弄冰,第三首写了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短笛;不同的是,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第一首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古诗三首》导学单一一、朗读诗歌,在文中圈画出生字,把所圈画的生字词多读两遍。二、小组内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1.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评价:优胜者 易错字: 给下列生字标上拼音,相互交流识字方法。 昼( ) 耘( ) 稚( ) 磬( ) 陂( ) 漪( ) 供( )评价:优胜者 易错词: 3.我能给多音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供( ) ( ) 兴 ( ) ( )( )( ) ( ) ( ) 小组内比赛朗读,在括号里画勾。1.我能将字词读准确,将诗句读通顺。( )2.我能读好这三首诗的节奏。( )3.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 )四、小组内交流词语理解与运用。1.耘田:___________ 绩麻:__________ 儿女:___________ 2.稚子:___________ 钲:___________ 磬:___________3.陂:___________ 衔:___________ 浸:___________ 五、小组内交流检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1.读完这三首诗,结合注释,我从中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三首诗各有异同:总结:这三首诗都跟______________有关。3.我还有不懂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在田字格内规范书写“昼、耘、桑、晓” 品析·探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学建议】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前两句可以语速稍快些,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后两句可以语速稍缓,读“学种瓜”时语调微微上扬,表现出乡村孩子的天真。朗读《稚子弄冰》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稚子先得意后懊恼的心理活动,试着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朗读《村晚》时,前两句可将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微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中的“横”“信口”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师生对读、个别读、分组读、表演读,要引导学生试着读出三首古诗的韵味,达到熟读成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可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词语“桑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可补充讲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耘田”是初夏时节在田间除草,进而明白古诗的背景是夏天。“昼”与“夜”相对,可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明白“昼”指的是白天。“儿女”在诗句中是指村庄中的成年男女,教学时可联系诗句中的“耘田”“绩麻”等农活,以及古代社会男子耕种、女子纺织的一般现象,帮助学生明白“儿女”的具体所指。《稚子弄冰》一诗,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钲”“磬”的意思,明白诗人所作的比喻,但不必给学生讲解修辞术语。“敲成玉磬穿林响”一句,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打击乐器发出的清脆声响来理解。 《村晚》一诗,“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中的两个“满”字可让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意思,感受青草茂盛、池水高涨的样子。“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衔”字表现出的远山与落日的关系,还可以用“是什么浸在水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浸”字所描绘的落日青山倒映水中的景象。 借助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可让学生围绕“未解”“学”等想象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体会农村孩子的天真可爱及其热爱劳动的品格。《稚子弄冰》一诗可让学生借助“脱”“穿”“敲”等动词,想象儿童“弄冰”的过程,揣摩他的神态及心理变化,进而感受他的可爱——“脱”晓冰和“穿”彩丝时小心谨慎、“敲”冰块发出清脆声响时得意,“碎地”时懊恼。《村晚》一诗,可让学生围绕“满”“衔”“浸”等关键词语,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并借助“横”“信口”等想象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的样子及笛声的变化。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逐一体会后,可让学生比较三首古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如“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发现其中儿童的共同之处——纯真、可爱,进一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古诗三首》导学单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解诗题。《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齐读诗歌题目。再读诗歌,了解诗意。结合注释,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相互补充后,尝试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跟着音乐再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熟读成诵,尝试默写。学习《稚子弄冰》一、初读诗歌,弄清题意。1.齐读古诗,划分节奏。2.题目中的“稚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2.齐读诗的第三、四句。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村晚》一、初读课文,了解诗题和作者。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二、再次齐读全诗,整体感知。1. 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他在做什么?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是?3. 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运用·拓展【课时目标】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教学建议】课后安排了“选做”,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一首古诗展开想象改写成短文。教师可提示选做的学生:改写应该以诗歌内容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丰富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先作口头改编,再记录自己的改编成果,不要逐句翻译原文;应抓住每首古诗的要点进行想象,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可想象童孙学种瓜时的神态、动作,《稚子弄冰》可想象稚子的神态和心理,《村晚》可想象牧童悠闲自在的样子。学生改写成文后,可让改写同一首古诗的学生组成小组,并吸纳没有进行改写的同学进入组内交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谁的语言更生动,再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古诗三首》导学单三我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 《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路说明】 本课教学,可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我”内心的感情;接着细读课文,从写景、叙事的具体语句中体会思想感情;然后阅读课后的链接,品味小说的结尾,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读·测试【课时目标】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建议】本课生字多是形声字,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自主识字。与声旁读音差别较大的形声字“倭”“逛”,可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比较“倭”与“委”、“逛”与“狂”的读音,发现差异后再组词,如“倭瓜”“委托”“逛街”“疯狂”,通过反复朗读词语辨析读音。本课的多音字“晃”,可引导学生在词语中辨析字音:“晃”在“明晃晃”等词语中读 “huǎng ”,在“摇晃”等词语中读“huàng”。 本课要写的字,可重点指导笔画的穿插。比如,“铲”“瓢”等字右半部分的撇画穿插到了左半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字中撇画的占位,提醒学生注意穿插。“承”字要提学生注意笔顺——横撇、竖钩、横、横,横、横撇、撇、捺。 教学之初,可以让学生围绕“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可以让学生围绕“哪些段落写了‘我’眼中的园子”“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梳理出描写景物和活动相对应的段落,发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园中的景物、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主要写“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主要写太阳下园中的景物。 《祖父的园子》导学单一一、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把所圈画的生字词多读两遍。二、小组内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1.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评价:优胜者 易错字: 2.给下列生字标上拼音,相互交流识字方法。 蚱( ) 晃( ) 樱( ) 蚌( ) 割( ) 嘟( ) 倭( ) 啰( ) 逛( )评价:优胜者 易错词: 3.我能给多音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晃( ) ( ) ( )( ) 三、小组内交流词语理解与运用。明晃晃:______________马马虎虎:_______________玩腻了:_____________逛:_________四、小组内交流检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1.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哪些段落写了“我”眼中的园子? _____________3.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____________4.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规范书写生字“蝴、蝶、蚱、蜢、樱、拔、瞎、铲、割、承、栓、瓢、逛”品析·探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3.能从写景的部分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建议】1.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围绕“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分块指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部分,可引导学生从对昆虫、草木的描写中体会思想感情。比如,第1、第2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等想象画面,通过“样样都有”“新鲜漂亮”等体会园中花草的丰富茂盛。写园中榆树的部分,让学生从“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中的两个“先”感受榆树的高大,通过“发光”“闪烁”等词语感受榆树的健美。要让学生在借助具体的描写想象画面的过程中,感受园子给“我”留下的鮮明记忆,并通过朗读使想象到的画面更加清晰。进而体会“我”对园子深深的喜爱之情。课文第二部分,可先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如栽花、拔草、种桑、铲地、辯认谷子,再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可以采取师生配合朗读的方式。教师读写“祖父"的部分,学生读写“我”的部分,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段落用反复的句式表达了“我”对祖父的依恋。第6~12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写祖父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联系日常生活中自己犯错后大人们的反应,体会祖父的慈爱。第13自然段,可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采一朱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而不见蚂蚱了”,感受语句欢快的节奏,从而体会“我”在园子中的自由和快乐。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我”在园子中玩要时的内心感受。此后,可引导学生小结自己从这个部分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因为祖父的爱,“我”在园子中的生活快乐而自由。课文第三部分,则可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景物的抒情化的语言,借助课文插图,融入想象、体会思想感情。学生读文后,教师可围绕“大树”和“黄瓜”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大树和土墙真的会发出声响回应“我”吗?黄瓜开花和结瓜真的那么随意吗?“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描写“大树”和“黄瓜”的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ー一“我”对园子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这几句话。随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第三部分找一找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感受,照样子体会蕴含在一景一物中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2.在学生从课文中充分体会到“我”对祖父、对园中自由生活的热爱之情后,教师可引入“阅读链接”,告诉学生这是小说《呼兰河传》的结尾,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此段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原本依恋、热爱的事物消失了,原本鮮活自由的事物萧条了。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看来满是快乐、自由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却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带着对结尾的感受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描写的各种景物中蕴含的只是简单的喜悦吗?叙述园子中的各种活动,仅仅是在表达“我”对祖父的依恋和热爱吗?要让学生通过思考体会到:课文中描写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也蕴含着“我”的伤感之意。最后,让学生带着新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与伤感交织的深刻意味。《祖父的园子》导学单二一、理解关键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①朗读句子并思考:这几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讨论交流。③朗读句子,表达出喜爱之情。2.“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①朗读后说一说: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关注“……愿意……就……”的语言形式,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朗读句子,读出体会到的感受。二、自主体会景物中蕴含的想想感情。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和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找一找类似的将想想感情寄托在园中景物上的语句,画下来并作批注,想想从中体会到了课文中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讨论、交流。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三部分。四、读“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此段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2.为什么我们看来满是快乐、自由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却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3.文中描写的各种景物中蕴含的只是简单的喜悦吗?叙述园子中的各种活动,仅仅是在表达“我”对祖父的依恋和热爱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拓展【课时目标】写法迁移《祖父的园子》导学单三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课 月是故乡明【教学思路说明】 本课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先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围绕“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作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从直抒胸臆的语言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读·测试【课时目标】1.认识“渺、篝”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教学建议】本课不少生字笔画多、字形复杂,可将识字和积累词语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比如。让学生在“烟波浩渺”“篝火”“澄澈”“风光旖旎”“莱芒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等词语中,识记“渺”“篝”“澄”“澈”“旖”“旎”“莱"“垠”“顷”“峨”等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准字音。根据学习提示自主读文,把握主要内容。课文层次清晰,学生不难读懂。可将“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了解作者以“月”为线索,写了哪些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再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梳理。“童年趣事”部分内容相对集中,而且是按时间顺序逐一写下来的,在学生自主概括时,教师可稍作提示:按时间顺序依次概括,不要遗漏。“成年经历”部分内容较具体,有大量细节描写,概括主要内容有些难度。教师可提示学生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观月的大致经历。在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的含义,明白作者是借月亮表达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月是故乡明》导学单一一、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把所圈画的生字词多读两遍。二、小组内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1.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评价:优胜者 易错字: 2.给下列生字标上拼音,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渺( ) 篝( ) 萌( ) 澄( ) 澈( ) 旖( ) 旎( )瑞( ) 莱( ) 垠( ) 顷( ) 峨( ) 燕( ) 缀( )评价:优胜者 易错词: 3.我能给多音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燕( ) ( ) ( ) ( ) 三、小组内交流词语理解与运用。理解词语:陪衬 恍然大悟 烟波浩渺 乐此不疲 旖旎 耄耋 澄澈 萌动理解这些词语,你用的什么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组内交流检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1.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了解作者以“月”为线索,写了哪些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2.“月是故乡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再读课文。品析·探究【课时目标】从直抒胸臆的语句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教学建议】1.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可将“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第二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两部分自主学习、交流收获。“童年趣事”部分。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回忆这些往事时,内心可能产生了哪些感受”这一问题自主阅读体会。学生借助直抒胸臆的语句,能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此后,教师可稍作引导,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可提出问題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如此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成年经历”部分,可引导学生围绕“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经历”等问题自主阅读。感受作者通过对比表达出的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再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对作者的思乡之情有所体会后.可引导学生回到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再次谈谈对它的理解。2.课后,教师还可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布置延伸任务。先告诉学生,有不少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再引导学生课外搜集相关古诗,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利用班级文化墙进行交流、课前三分钟的汇报式交流。通过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古诗,丰富阅读体验。《月是故乡明》导学单二一、从直抒胸臆的语句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童年趣事”部分。作者回忆这些往事时,内心可能产生了哪些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如此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成年经历”部分。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谈谈你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运用·拓展【课时目标】通过课外积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丰富阅读体验。《月是故乡明》导学单三积累下面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杂诗唐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逢入京使唐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秋思唐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归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第4课 梅花魂【教学思路说明】 课前,教师可对课文内容的背景略作介绍。之后,可引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自读自悟:先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再带着“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考,概括主要内容;接着,带着“课文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这一问题,逐一体会外祖父的言行中表现出的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然后,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交流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 初读·测试【课时目标】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建议】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读文前集中自学,读准字音,在读文的过程中巩固。“腮”“玷”“眷”等字的读音易受熟字的影响而出错,可提醒学生注意辨析,并通过反复读词语的方式巩固读音。“玷污”“秉性”“眷恋”等词语,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了解事情的背景,明确学习任务。教学之初,教师可由课题“梅花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梅花魂”是什么意思,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讨论后.教师再简单介绍课文内容的大致背景——作者一家是新加坡的华侨。接着,教师可让学生默读学习提示,明确本课的三个学习任务:第一,想一想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尝试概括;第二,从外祖父的言行中体会外祖父的感情,作好批注;第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课文题目“梅花魂”的含义,与同学交流。3.“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尝试概括” 这一任务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学。如果部分学生因为课文段落多,概括主要内容有困难,可以提示其先根据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几部分,再想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梅花魂》导学单一一、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把所圈画的生字词多读两遍。二、小组内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1.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评价:优胜者______________ 易错字: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生字标上拼音,相互交流识字方法。葬( ) 腮( ) 玷( ) 秉( ) 飕( ) 撩( ) 侨( )眷( )评价:优胜者 易错词: 三、小组内交流词语理解与运用。理解词语:玷污 秉性 华侨 眷恋理解这些词语,你用的什么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内交流检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根据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几部分,再想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析·探究【课时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教学建议】1.带着任务自主学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外祖父的言行中体会外祖父的感情,作好批注。”这一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在《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等课文中用过的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再运用这些方法深入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边读边批注。在充分感悟、作好批注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交流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你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感情?是怎么体会到的?学生一般都能从对外祖父言行的直接描写中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对祖国的思念,但这样的体会是比较零散的。为了让学生形成更完整、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将五件事联系起来。比如,当学生谈到外祖父读诗词流泪一事时,可顺势提问:“课文写了外祖父三次流泪,你觉得这三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又如,当学生谈到外祖父珍爱墨梅图时,可顺势提问:“对梅图的珍爱和读诗词流泪之间有什么联系?”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我”与外祖父交流时的内心活动。教师可通过这些指导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外祖父眼中梅花和祖国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体会外祖父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谈一谈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如果学生的交流仅局限在外祖父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拓展到自己知道的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进一步感受“梅花”所代表的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梅花魂》导学单二你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感情?是怎么体会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写了外祖父三次流泪,你觉得这三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祖父眼中梅花和祖国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谈一谈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拓展【课时目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梅花魂》导学单三以下是歌曲《我的中国心》的歌词,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学唱。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学目标】1.能根据需要向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2.能认真倾听别人对自己提问的回答,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3.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教学建议】 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课外进行的学生和大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了解大人的童年生活。第二部分是在课内进行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情況和产生的感受。与之相应,整个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课堂内指导学生列问题清单,作好提问的准备;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课外根据问题清单与大人交流,作好记录;第三阶段,指导学生整理记录,有条理地交流了解到的情况和感受。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目标】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教学建议】本次习作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和成长有关的事,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来写;接着指导学生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围绕当时的感受详细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然后聚焦本次习作的重点“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评价学生的习作,指导其修改完善。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说说读《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课文时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再结合前两个学习伙伴的话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讨论可以从哪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作梳理:可以从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中体会,也可以从对人、事、景、物的描写中体会。2.引导学生结合第三个学习伙伴的话,交流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的阅读经验。比如,读《慈母情深》一文时,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儿子,体会到了特定情境中“我”与母亲之间的深情。3.引导学生结合第四个学习伙伴的话,交流对“有感情地朗读”的双重作用的体会。比如,读《珍珠鸟》一文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既表现出了小鸟的可爱,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词句段运用【教学建议】 一、1.引导学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先读例句想象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仿说。2.引导学生默读例句,思考两个例句分别写了什么,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并和同学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情景。3.引导学生再次默读例句.发现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第一个例句写了“太阳光芒四射”的情景,通过人、蚯蚓、蝙的感受和表现突出了“亮”的特点;第二个例句写了八月酷暑的情景,通过鸡、狗、蝉的表现突出了“热”的特点。它们都是先点明某个情景突出的特点,再描述体现这一特点的不同表现。4.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列出的六个词语,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具有这些特点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教材之外的情景,如拥挤的街道、杂乱的库房。教师要提示学生.说的时侯不但要点明某个情景的特点.还要具体描述一些事物的表现来突出该特点。但教师不必提出“排比句”的概念,也不必强调要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式。二、1.引导学生逐句朗读,一边读一边考句子的意思,并进行概括。2.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句子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都通过对比进行了强调,表达了对某个事物强烈的感情。教师可将例句作一些改变,帮助学生感受这样表达的好处。比如,将第一组改为“我最喜欢心爱的小月亮”,第二组改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最香”,第三组改为“我忘不了姑爹的小渔船”,让学生将改后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朗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发现原句通过对比进行了强调,感情表达得更强烈。3.引导学生梳理这三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比如使用了“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比不上”“也比不上”“远比不上”等不同的表示对比的词语;第一个例子中和“心爱的小月亮”对比的事物很多,第二个、第三个例子中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姑爹的小渔船”对比的事物只有一个。4.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表达对什么事物的感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如表达对心爱玩具的喜爱、对已经转学的朋友的想念。接着.让学生选择例句中的一种形式仿写句子,通过对比强调自己对某事物的感情。写完后,让学生读给同学听.互相评价。日积月累【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好节奏。2.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自主理解古诗大意,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适当点拨。比如,提示学生借助“密密缝”想象游子临行前母亲缝衣的场景,借助“三春晖”感受诗人笔下母爱的温暖。3.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家人对自己的疼爱和关心说说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理解,并交流对古诗表达的感情的理解。4.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熟读成通。内容环境《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学种瓜农忙时的村庄《稚子弄冰》《村晚》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单元教学导引1. 单元编排意图及教学重点本单元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祖父的园子》回忆了“我”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期在故乡生活时的快乐往事,抒发了成年后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梅花魂》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讲述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故事。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 关注自已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教学重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在教材中,已经安排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等语文要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篇课文呈现了不同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课后题、课前学习提示作了相应的引导。《祖父的园子》一文将感情蕴含在园中的花朵、虫子、鸟儿等具体事物中;《月是故乡明》中典型的事例和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梅花魂》通过一些事例、细节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此外,《祖父的园子》课后的“阅读链接”补充了整本书的结尾,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还安排了体会语句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并仿写的练习活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话题“那一刻,我长大了”从单元主题“童年往事”延伸而来,让学生在了解他人童年的同时,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习作引导学生写清楚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的经过,并把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一刻”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 在单元训练的梯度序列上应作怎样的安排呢?第一,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为基础,把握好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要求,不宜 过度解读文本。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不要以贴标签或下定义的 方式将思想感情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第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方法要因文而异、针对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要模式化。第三,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注意提前布置,在本单元教学之初就指导学生在课外与大人交流并作记录,而后再以整理的记录为基础展开课堂上的交流。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思路说明】 本课教学,可用“童年”话题导人,先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再帮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借助插图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高年级古诗教学,可以尝试将三首古诗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更好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初读·测试【课时目标】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2. 结合注释和书中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教学建议】1. 本课的生字中,“漪”字稍难,要提示学生:不要读成“qí”;三点水是形旁,“漪”指水中的波纹、可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 本课的多音字“供”,可列举词语帮助学生分辨字音。比如,“供奉”“供养”“供职”等词语中的“供”读第四声,“供给”“提供”“供应“等词语中的“供”读第一声。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按结构归类指导。“耘”“晓”左窄右宽,要提醒学生“晓”字不要多点少撇。“昼”“桑”是上下结构,要提醒学生把各部分写得紧凑一些。2.初读阶段,可引导学生回顾对古诗节奏的了解,尝试自己读好这三首古诗的节奏,并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和难字的字音,特别要关注学生是否把“供耕织”“玉磬“水满陂”等读正确了。 3.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可让学生比较三首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涉及儿童生活,教师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三首古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这三首古诗都写了儿童的生活,第一首写了童孙学种瓜,第二首写了稚子弄冰,第三首写了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短笛;不同的是,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第一首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古诗三首》导学单一一、朗读诗歌,在文中圈画出生字,把所圈画的生字词多读两遍。二、小组内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1.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评价:优胜者 易错字: 给下列生字标上拼音,相互交流识字方法。 昼( ) 耘( ) 稚( ) 磬( ) 陂( ) 漪( ) 供( )评价:优胜者 易错词: 3.我能给多音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供( ) ( ) 兴 ( ) ( )( )( ) ( ) ( ) 小组内比赛朗读,在括号里画勾。1.我能将字词读准确,将诗句读通顺。( )2.我能读好这三首诗的节奏。( )3.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 )四、小组内交流词语理解与运用。1.耘田:___________ 绩麻:__________ 儿女:___________ 2.稚子:___________ 钲:___________ 磬:___________3.陂:___________ 衔:___________ 浸:___________ 五、小组内交流检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1.读完这三首诗,结合注释,我从中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三首诗各有异同:总结:这三首诗都跟______________有关。3.我还有不懂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在田字格内规范书写“昼、耘、桑、晓” 品析·探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学建议】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前两句可以语速稍快些,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后两句可以语速稍缓,读“学种瓜”时语调微微上扬,表现出乡村孩子的天真。朗读《稚子弄冰》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稚子先得意后懊恼的心理活动,试着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朗读《村晚》时,前两句可将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微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中的“横”“信口”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师生对读、个别读、分组读、表演读,要引导学生试着读出三首古诗的韵味,达到熟读成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可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词语“桑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可补充讲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耘田”是初夏时节在田间除草,进而明白古诗的背景是夏天。“昼”与“夜”相对,可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明白“昼”指的是白天。“儿女”在诗句中是指村庄中的成年男女,教学时可联系诗句中的“耘田”“绩麻”等农活,以及古代社会男子耕种、女子纺织的一般现象,帮助学生明白“儿女”的具体所指。《稚子弄冰》一诗,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钲”“磬”的意思,明白诗人所作的比喻,但不必给学生讲解修辞术语。“敲成玉磬穿林响”一句,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打击乐器发出的清脆声响来理解。 《村晚》一诗,“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中的两个“满”字可让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意思,感受青草茂盛、池水高涨的样子。“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衔”字表现出的远山与落日的关系,还可以用“是什么浸在水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浸”字所描绘的落日青山倒映水中的景象。 借助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可让学生围绕“未解”“学”等想象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体会农村孩子的天真可爱及其热爱劳动的品格。《稚子弄冰》一诗可让学生借助“脱”“穿”“敲”等动词,想象儿童“弄冰”的过程,揣摩他的神态及心理变化,进而感受他的可爱——“脱”晓冰和“穿”彩丝时小心谨慎、“敲”冰块发出清脆声响时得意,“碎地”时懊恼。《村晚》一诗,可让学生围绕“满”“衔”“浸”等关键词语,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并借助“横”“信口”等想象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的样子及笛声的变化。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逐一体会后,可让学生比较三首古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如“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发现其中儿童的共同之处——纯真、可爱,进一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古诗三首》导学单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解诗题。《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齐读诗歌题目。再读诗歌,了解诗意。结合注释,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相互补充后,尝试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跟着音乐再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熟读成诵,尝试默写。学习《稚子弄冰》一、初读诗歌,弄清题意。1.齐读古诗,划分节奏。2.题目中的“稚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2.齐读诗的第三、四句。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村晚》一、初读课文,了解诗题和作者。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二、再次齐读全诗,整体感知。1. 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他在做什么?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是?3. 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运用·拓展【课时目标】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教学建议】课后安排了“选做”,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一首古诗展开想象改写成短文。教师可提示选做的学生:改写应该以诗歌内容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丰富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先作口头改编,再记录自己的改编成果,不要逐句翻译原文;应抓住每首古诗的要点进行想象,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可想象童孙学种瓜时的神态、动作,《稚子弄冰》可想象稚子的神态和心理,《村晚》可想象牧童悠闲自在的样子。学生改写成文后,可让改写同一首古诗的学生组成小组,并吸纳没有进行改写的同学进入组内交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谁的语言更生动,再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古诗三首》导学单三我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 《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路说明】 本课教学,可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我”内心的感情;接着细读课文,从写景、叙事的具体语句中体会思想感情;然后阅读课后的链接,品味小说的结尾,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读·测试【课时目标】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建议】本课生字多是形声字,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自主识字。与声旁读音差别较大的形声字“倭”“逛”,可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比较“倭”与“委”、“逛”与“狂”的读音,发现差异后再组词,如“倭瓜”“委托”“逛街”“疯狂”,通过反复朗读词语辨析读音。本课的多音字“晃”,可引导学生在词语中辨析字音:“晃”在“明晃晃”等词语中读 “huǎng ”,在“摇晃”等词语中读“huàng”。 本课要写的字,可重点指导笔画的穿插。比如,“铲”“瓢”等字右半部分的撇画穿插到了左半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字中撇画的占位,提醒学生注意穿插。“承”字要提学生注意笔顺——横撇、竖钩、横、横,横、横撇、撇、捺。 教学之初,可以让学生围绕“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可以让学生围绕“哪些段落写了‘我’眼中的园子”“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梳理出描写景物和活动相对应的段落,发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园中的景物、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主要写“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主要写太阳下园中的景物。 《祖父的园子》导学单一一、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把所圈画的生字词多读两遍。二、小组内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1.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评价:优胜者 易错字: 2.给下列生字标上拼音,相互交流识字方法。 蚱( ) 晃( ) 樱( ) 蚌( ) 割( ) 嘟( ) 倭( ) 啰( ) 逛( )评价:优胜者 易错词: 3.我能给多音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晃( ) ( ) ( )( ) 三、小组内交流词语理解与运用。明晃晃:______________马马虎虎:_______________玩腻了:_____________逛:_________四、小组内交流检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1.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哪些段落写了“我”眼中的园子? _____________3.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____________4.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规范书写生字“蝴、蝶、蚱、蜢、樱、拔、瞎、铲、割、承、栓、瓢、逛”品析·探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3.能从写景的部分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建议】1.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围绕“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分块指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部分,可引导学生从对昆虫、草木的描写中体会思想感情。比如,第1、第2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等想象画面,通过“样样都有”“新鲜漂亮”等体会园中花草的丰富茂盛。写园中榆树的部分,让学生从“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中的两个“先”感受榆树的高大,通过“发光”“闪烁”等词语感受榆树的健美。要让学生在借助具体的描写想象画面的过程中,感受园子给“我”留下的鮮明记忆,并通过朗读使想象到的画面更加清晰。进而体会“我”对园子深深的喜爱之情。课文第二部分,可先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如栽花、拔草、种桑、铲地、辯认谷子,再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可以采取师生配合朗读的方式。教师读写“祖父"的部分,学生读写“我”的部分,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段落用反复的句式表达了“我”对祖父的依恋。第6~12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写祖父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联系日常生活中自己犯错后大人们的反应,体会祖父的慈爱。第13自然段,可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采一朱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而不见蚂蚱了”,感受语句欢快的节奏,从而体会“我”在园子中的自由和快乐。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我”在园子中玩要时的内心感受。此后,可引导学生小结自己从这个部分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因为祖父的爱,“我”在园子中的生活快乐而自由。课文第三部分,则可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景物的抒情化的语言,借助课文插图,融入想象、体会思想感情。学生读文后,教师可围绕“大树”和“黄瓜”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大树和土墙真的会发出声响回应“我”吗?黄瓜开花和结瓜真的那么随意吗?“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描写“大树”和“黄瓜”的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ー一“我”对园子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这几句话。随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第三部分找一找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感受,照样子体会蕴含在一景一物中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2.在学生从课文中充分体会到“我”对祖父、对园中自由生活的热爱之情后,教师可引入“阅读链接”,告诉学生这是小说《呼兰河传》的结尾,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此段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原本依恋、热爱的事物消失了,原本鮮活自由的事物萧条了。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看来满是快乐、自由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却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带着对结尾的感受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描写的各种景物中蕴含的只是简单的喜悦吗?叙述园子中的各种活动,仅仅是在表达“我”对祖父的依恋和热爱吗?要让学生通过思考体会到:课文中描写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也蕴含着“我”的伤感之意。最后,让学生带着新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与伤感交织的深刻意味。《祖父的园子》导学单二一、理解关键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①朗读句子并思考:这几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讨论交流。③朗读句子,表达出喜爱之情。2.“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①朗读后说一说: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关注“……愿意……就……”的语言形式,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朗读句子,读出体会到的感受。二、自主体会景物中蕴含的想想感情。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和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找一找类似的将想想感情寄托在园中景物上的语句,画下来并作批注,想想从中体会到了课文中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讨论、交流。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三部分。四、读“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此段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2.为什么我们看来满是快乐、自由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却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3.文中描写的各种景物中蕴含的只是简单的喜悦吗?叙述园子中的各种活动,仅仅是在表达“我”对祖父的依恋和热爱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拓展【课时目标】写法迁移《祖父的园子》导学单三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课 月是故乡明【教学思路说明】 本课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先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围绕“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作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从直抒胸臆的语言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读·测试【课时目标】1.认识“渺、篝”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教学建议】本课不少生字笔画多、字形复杂,可将识字和积累词语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比如。让学生在“烟波浩渺”“篝火”“澄澈”“风光旖旎”“莱芒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等词语中,识记“渺”“篝”“澄”“澈”“旖”“旎”“莱"“垠”“顷”“峨”等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准字音。根据学习提示自主读文,把握主要内容。课文层次清晰,学生不难读懂。可将“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了解作者以“月”为线索,写了哪些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再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梳理。“童年趣事”部分内容相对集中,而且是按时间顺序逐一写下来的,在学生自主概括时,教师可稍作提示:按时间顺序依次概括,不要遗漏。“成年经历”部分内容较具体,有大量细节描写,概括主要内容有些难度。教师可提示学生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观月的大致经历。在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的含义,明白作者是借月亮表达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月是故乡明》导学单一一、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把所圈画的生字词多读两遍。二、小组内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1.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评价:优胜者 易错字: 2.给下列生字标上拼音,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渺( ) 篝( ) 萌( ) 澄( ) 澈( ) 旖( ) 旎( )瑞( ) 莱( ) 垠( ) 顷( ) 峨( ) 燕( ) 缀( )评价:优胜者 易错词: 3.我能给多音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燕( ) ( ) ( ) ( ) 三、小组内交流词语理解与运用。理解词语:陪衬 恍然大悟 烟波浩渺 乐此不疲 旖旎 耄耋 澄澈 萌动理解这些词语,你用的什么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组内交流检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1.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了解作者以“月”为线索,写了哪些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2.“月是故乡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再读课文。品析·探究【课时目标】从直抒胸臆的语句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教学建议】1.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可将“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第二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两部分自主学习、交流收获。“童年趣事”部分。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回忆这些往事时,内心可能产生了哪些感受”这一问题自主阅读体会。学生借助直抒胸臆的语句,能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此后,教师可稍作引导,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可提出问題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如此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成年经历”部分,可引导学生围绕“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经历”等问题自主阅读。感受作者通过对比表达出的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再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对作者的思乡之情有所体会后.可引导学生回到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再次谈谈对它的理解。2.课后,教师还可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布置延伸任务。先告诉学生,有不少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再引导学生课外搜集相关古诗,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利用班级文化墙进行交流、课前三分钟的汇报式交流。通过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古诗,丰富阅读体验。《月是故乡明》导学单二一、从直抒胸臆的语句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童年趣事”部分。作者回忆这些往事时,内心可能产生了哪些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如此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成年经历”部分。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谈谈你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运用·拓展【课时目标】通过课外积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丰富阅读体验。《月是故乡明》导学单三积累下面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杂诗唐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逢入京使唐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秋思唐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归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第4课 梅花魂【教学思路说明】 课前,教师可对课文内容的背景略作介绍。之后,可引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自读自悟:先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再带着“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考,概括主要内容;接着,带着“课文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这一问题,逐一体会外祖父的言行中表现出的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然后,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交流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 初读·测试【课时目标】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建议】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读文前集中自学,读准字音,在读文的过程中巩固。“腮”“玷”“眷”等字的读音易受熟字的影响而出错,可提醒学生注意辨析,并通过反复读词语的方式巩固读音。“玷污”“秉性”“眷恋”等词语,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了解事情的背景,明确学习任务。教学之初,教师可由课题“梅花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梅花魂”是什么意思,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讨论后.教师再简单介绍课文内容的大致背景——作者一家是新加坡的华侨。接着,教师可让学生默读学习提示,明确本课的三个学习任务:第一,想一想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尝试概括;第二,从外祖父的言行中体会外祖父的感情,作好批注;第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课文题目“梅花魂”的含义,与同学交流。3.“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尝试概括” 这一任务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学。如果部分学生因为课文段落多,概括主要内容有困难,可以提示其先根据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几部分,再想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梅花魂》导学单一一、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生字,把所圈画的生字词多读两遍。二、小组内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1. 轮流认读圈画在文中的生字,评价是否读正确。评价:优胜者______________ 易错字: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生字标上拼音,相互交流识字方法。葬( ) 腮( ) 玷( ) 秉( ) 飕( ) 撩( ) 侨( )眷( )评价:优胜者 易错词: 三、小组内交流词语理解与运用。理解词语:玷污 秉性 华侨 眷恋理解这些词语,你用的什么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内交流检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情况。根据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几部分,再想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析·探究【课时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教学建议】1.带着任务自主学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外祖父的言行中体会外祖父的感情,作好批注。”这一任务,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在《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等课文中用过的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再运用这些方法深入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边读边批注。在充分感悟、作好批注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交流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你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感情?是怎么体会到的?学生一般都能从对外祖父言行的直接描写中感受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对祖国的思念,但这样的体会是比较零散的。为了让学生形成更完整、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将五件事联系起来。比如,当学生谈到外祖父读诗词流泪一事时,可顺势提问:“课文写了外祖父三次流泪,你觉得这三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又如,当学生谈到外祖父珍爱墨梅图时,可顺势提问:“对梅图的珍爱和读诗词流泪之间有什么联系?”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我”与外祖父交流时的内心活动。教师可通过这些指导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外祖父眼中梅花和祖国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体会外祖父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谈一谈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如果学生的交流仅局限在外祖父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拓展到自己知道的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进一步感受“梅花”所代表的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梅花魂》导学单二你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感情?是怎么体会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写了外祖父三次流泪,你觉得这三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祖父眼中梅花和祖国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谈一谈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拓展【课时目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梅花魂》导学单三以下是歌曲《我的中国心》的歌词,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学唱。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学目标】1.能根据需要向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2.能认真倾听别人对自己提问的回答,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3.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教学建议】 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课外进行的学生和大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了解大人的童年生活。第二部分是在课内进行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情況和产生的感受。与之相应,整个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课堂内指导学生列问题清单,作好提问的准备;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课外根据问题清单与大人交流,作好记录;第三阶段,指导学生整理记录,有条理地交流了解到的情况和感受。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目标】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教学建议】本次习作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和成长有关的事,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来写;接着指导学生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围绕当时的感受详细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然后聚焦本次习作的重点“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评价学生的习作,指导其修改完善。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说说读《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课文时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再结合前两个学习伙伴的话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讨论可以从哪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作梳理:可以从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中体会,也可以从对人、事、景、物的描写中体会。2.引导学生结合第三个学习伙伴的话,交流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的阅读经验。比如,读《慈母情深》一文时,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儿子,体会到了特定情境中“我”与母亲之间的深情。3.引导学生结合第四个学习伙伴的话,交流对“有感情地朗读”的双重作用的体会。比如,读《珍珠鸟》一文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既表现出了小鸟的可爱,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词句段运用【教学建议】 一、1.引导学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先读例句想象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仿说。2.引导学生默读例句,思考两个例句分别写了什么,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并和同学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情景。3.引导学生再次默读例句.发现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第一个例句写了“太阳光芒四射”的情景,通过人、蚯蚓、蝙的感受和表现突出了“亮”的特点;第二个例句写了八月酷暑的情景,通过鸡、狗、蝉的表现突出了“热”的特点。它们都是先点明某个情景突出的特点,再描述体现这一特点的不同表现。4.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列出的六个词语,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具有这些特点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教材之外的情景,如拥挤的街道、杂乱的库房。教师要提示学生.说的时侯不但要点明某个情景的特点.还要具体描述一些事物的表现来突出该特点。但教师不必提出“排比句”的概念,也不必强调要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式。二、1.引导学生逐句朗读,一边读一边考句子的意思,并进行概括。2.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句子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都通过对比进行了强调,表达了对某个事物强烈的感情。教师可将例句作一些改变,帮助学生感受这样表达的好处。比如,将第一组改为“我最喜欢心爱的小月亮”,第二组改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最香”,第三组改为“我忘不了姑爹的小渔船”,让学生将改后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朗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发现原句通过对比进行了强调,感情表达得更强烈。3.引导学生梳理这三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比如使用了“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比不上”“也比不上”“远比不上”等不同的表示对比的词语;第一个例子中和“心爱的小月亮”对比的事物很多,第二个、第三个例子中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姑爹的小渔船”对比的事物只有一个。4.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表达对什么事物的感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如表达对心爱玩具的喜爱、对已经转学的朋友的想念。接着.让学生选择例句中的一种形式仿写句子,通过对比强调自己对某事物的感情。写完后,让学生读给同学听.互相评价。日积月累【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好节奏。2.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自主理解古诗大意,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适当点拨。比如,提示学生借助“密密缝”想象游子临行前母亲缝衣的场景,借助“三春晖”感受诗人笔下母爱的温暖。3.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家人对自己的疼爱和关心说说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理解,并交流对古诗表达的感情的理解。4.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熟读成通。内容环境《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学种瓜农忙时的村庄《稚子弄冰》《村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