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检测题-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900860/0-1697332095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九单元《溶液》检测题-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900860/0-169733209534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九单元《溶液》检测题-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九单元《溶液》检测题-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共4页。
第九单元检测题(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Cl—35.5 Fe—56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6·昆明)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 )A.硝酸钾 B.橄榄油 C.面粉 D.泥土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3.(2016·永州)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其中形成的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D )A.生石灰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硝酸铵4.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入含相同溶质的浓溶液;④加入该固体溶质;⑤增大压强。其中正确的方法有( D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5.(2015·揭阳)要配制100 g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B )A.烧杯、试管、玻璃棒 B.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C.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烧杯、酒精灯、玻璃棒6.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C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C.用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 D.用盐酸清洗水壶的水垢7.(2016·杭州)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D )A.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不变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8.如要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C )A.50 g B.90 g C.100 g D.200 g9.(2016·内江)30 ℃时将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到20 ℃,另一份加入少量生石灰,温度仍保持在30 ℃,则两种情况下均不改变的是( D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C.溶质的溶解度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2016·扬州)KNO3与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B.加水能使NaCl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t1 ℃时,KNO3溶液与NaCl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能使KNO3从溶液中结晶析出11.下列有关“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错误的是( C )A.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先取下支撑托盘的垫圈,再调节天平平衡B.称取氯化钠前,要在天平两端的托盘上分别放质量相同的纸片C.移动游码使其右侧对齐3 g的刻度线,然后将氯化钠加到天平的右盘上D.取用规格为50 mL的量筒量取47 mL水,快到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定容12.将100 g含水量为96%的KMnO4溶液稀释成含水量为98%的溶液,需加水( A )A.100 g B.50 g C.2 g D.无法计算13.(2016·泰安)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t1℃时,等质量的甲、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丙>甲B.t2℃时,20 g丙溶解于50 g水中能形成70 g溶液C.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2℃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14.(2016·宜昌)下列实验能用右图表示的是( D )A.向硝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C.向一杯接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D.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15.(2016·福州)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电解水的原理均可表示为:2H2O2H2↑+O2↑。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溶液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 B.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少C.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 D.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解析:溶液中水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不变,NaOH的质量分数变大,A错误;由于水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比NaOH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大,水的质量减小,所以溶液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B正确;溶液中Na的质量不变,C错误;水减少,溶液中H、O元素的质量比改变,D错误。二、填空题(共32分)16.(10分)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1)澄清石灰水中,溶质是__Ca(OH)2__,溶剂是__水__。(2)医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__酒精__,溶剂是__水__。(3)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液体中所得的溶液里,溶质是__白磷__,溶剂是__二硫化碳__。(4)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里,溶质是__硫酸锌__,溶剂是__水__。(5)5%的氯化钠注射液,溶质是__NaCl__,溶剂是__水__。17.(8分)(2016·郴州)如表是NaCl、KNO3的部分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温度/℃102030405060NaCl的溶解度/g35.836.036.6336.637.037.3KNO3的溶解度/g20.931.645.863.685.5110.0(1)NaCl、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是__KNO3__。(2)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36.0_g__,取20 g氯化钠放入50 g水里,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__68__g。(3)如图所示进行操作(每步均充分溶解),可得到饱和溶液的有__A__(填字母),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B__(填字母)。18.(8分)(2016·邵阳)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当A中混有少量的B,常用的提纯方法是__降温结晶__。(2)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 ℃降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B、A、C__。(3)说出图中P点表示的意义__t2_℃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__。(4)t1 ℃,将50 gA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75__g。19.(6分)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内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悬挂物不参与反应)。说明弹簧秤读数变化情况(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如果加入氯化钠晶体,弹簧秤读数__不变__。(2)如果加入蒸馏水,弹簧秤读数__变大__。(3)如果加入KNO3晶体,弹簧秤读数__变小__。三、实验探究题(共14分)20.(8分)学完溶液知识后,王峪川回家用蔗糖、碳酸钙、植物油、洗涤剂、水相互混合做了几个小实验。(1)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碳酸钙不能溶于水,也不溶于植物油。由此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溶质的性质__和__溶剂的性质__有关。(2)除(1)中的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__温度__有关。王峪川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2)中假设时,在选择了溶质和溶剂种类的前提下,你认为在实验中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溶剂的量__。(3)一天,王峪川不小心将碘酒洒在衣服上,他妈妈立即用水和洗洁精洗衣服,但怎么也洗不掉这些斑点,还是峪川给妈妈出了个好主意。你认为峪川应该采用的方法是__将有斑点的部分浸在酒精中__;这种方法和用洗洁精除油污的方法比较,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__酒精除去斑点是污渍溶于酒精中,形成的是溶液;而洗洁精除去油污是洗洁精使油污以细小的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浊液__。21.(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__烧杯__;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玻璃棒__(填名称)。(2)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__称量时砝码放反了位置__;她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__12__g。(3)小民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18%__(水的密度为1 g/cm3)。四、计算题(共9分)22.(9分)(2016·襄阳)称取5.8 g某生铁样品放入94.6 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铁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发生反应),产生0.2 g氢气。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设5.8 g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FeCl2的质量为y。Fe+2HCl===FeCl2+H2↑56 127 2x y 0.2 g= x==5.6 g= y==12.7 g反应后所得FeCl2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2.7%答:反应后所得FeCl2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7%。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