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共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三角形定三边关系。
教学难点
1.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尺等。
学生:三角尺、铅笔、纸。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提出问题
在一个三角形△ABC,在A点的小狗,为了吃到 C点的香肠,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长吗?为什么?
从实际问题出发,贴近生活,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C
A
探究质疑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1)小狗从点A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有如下几条路线:
a.从A→C
b.从A→B→C
(2)不一样,从A→C路线最短,AB+BC>AC
然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线为什么是最短的?
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AB+BC>AC ①
AB+AC>BC ②
BC+AC>AB ③
即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提问:(1)由不等式②③移项,你能得到怎样的不等式?
(2)通过刚才得到的不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综合以上两个结论,总结出: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即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则有
a+b>c
a-b
巩固新知
典例精析:
判断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拼成三角形?为什么?
(1)3cm、8cm、4cm ; (2)5cm、6cm、11cm ;
(3)5cm、6cm、10cm 。
分析:(1)“三条线段能否拼成三角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2)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选取哪两条边相加比较合适?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归纳:判断三条线段是否可以组成三角形,只需说明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即可。
针对训练:
一根木棒长为7,另一根木棒长为2,那么用长度为4的木棒能和它们拼成三角形吗?长度为11的木棒呢?若不能拼成,则第三条边应在什么范围呢?
分析:(1)题目中给出了两条线段的长度,即两边的长度知道了,只差第三边的长度,那怎么确定第三边的长度呢?
(2)三条线段是否能拼成三角形,关键在于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把未知量第三边长设为x,再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列不等式,从而确定好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就可以判断题目所给的第三边长度是否能拼成三角形。
归纳: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
已知两边的长,可设x为三角形第三条边的长,则有两边之差<x<两边之和。
向学生展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巩固了前面的已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
小结
课堂小结
老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方面进行小结。
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相关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共3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