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 第四册9.1.1 正弦定理第1课时学案设计
展开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重点)
2.能由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并能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难点、易错点)
重点: 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判断解的个数问题。
1.中
(1)一般约定: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
(2);
(3)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即;
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即;
(4)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
2.中,,
(1),(2)
(3),,;
,,
一、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5个元素,即3条边和2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那么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来解三角形呢?
在现代生活中,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距离的测量能借助红外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工具直接完成,不过在这些工具没有出现以前,你知道人们是怎样间接获得两点间距离的吗?
如图9-1-1所示,若想知道和对岸的一个点A与岸边一点B之间的距离,而且已测量出了BC的长,也想办法得到了∠ABC与∠ACB的大小,你能借助这三个量,
求出AB的长吗?
二、问题探究
(1)如图9-1-2所示,已知∆ABC中a=5,b=3,C=π3,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2)一般的在∆ABC中,如何根据a,b与C的值,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如图所示,在∆ABC中过点A作BC上的高AD,在Rt∆ADC中有正弦的定义可知:AD=bsinC,因此所求三角形的面积为S= 12absinC
可以看出,上述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在C为锐角时都成立,而当C为钝角时,如图所示,任可以看出,上述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在c为锐角时都成立,而当c为钝角时,如图9-1-3所示,仍设∆ABC中BC上的高AD可得:
因此仍有S=12absinC;当C为直角时,由sin900=1可知上述面积公式仍成立。
即: S=12absinC = 12acsinB= 12bcsinA;
一般地,若记∆ABC的面积为S,则由此可知,2Sabc=sinCc=sinBb=sinAa,
又因为sinA>0,sinB>0,sinC>0,因此可得;
asinA=bsinB=csinC
正弦定理(law f sines)
在任意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asinA=bsinB=csinC
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law f sines)
在任意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试一试
1.在△ABC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acs A=bcs B; B.asin B=bsin A;
C.acs B=bcs A. D.asin A=bsin B.
2.在△ABC中,已知a=3,b=5,sin A=eq \f(1,3).则sin B=( )
A.eq \f(1,5) B.eq \f(5,9) C.eq \f(\r(5),3) D.1
3.在△ABC中,若eq \f(sin A,a)=eq \f(cs B,b),则B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
三、典例解析
【例1】 在△ABC中,已知a=18,B=60°,C=75°,求b的值.
【例2】 在△ABC中,已知c=10,A=45°,C=30°,求a,b;
【例3】 在△ABC中,分别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1,b=eq \r(3),A=30°;
(2)a=eq \r(3),b=1,B=120°.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正弦定理不适用于钝角三角形.( )
(2)在△ABC中,等式bsin A=asin B总能成立.( )
(3)在△ABC中,若sin A=sin B,则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
2.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B=30°,b=2,则eq \f(a,sin A)的值是( )
A.2 B.3 C.4 D.6
3.已知△ABC,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c=eq \r(6),C=eq \f(π,3);
(2)a=2,c=eq \r(6),A=eq \f(π,4).
1、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
2、正弦定理的主要应用:
(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3、转化划归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程思想等及其证明的思想方法.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二、问题探究
1.B [选项B可化为eq \f(a,sin A)=eq \f(b,sin B),由正弦定理可知选项B正确.]
2.B [由正弦定理eq \f(a,sin A)=eq \f(b,sin B)可得,sin B=eq \f(bsin A,a)=eq \f(5×\f(1,3),3)=eq \f(5,9),故选B.]
3. 45° [由正弦定理知eq \f(sin A,sin A)=eq \f(cs B,sin B),∴sin B=cs B,∴B=45°.]
三、典例解析
【例1】 解: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180°-(B+C)=180°-(60°+75°)=45°.
根据正弦定理,得b=eq \f(asin B,sin A)=eq \f(18sin 60°,sin 45°)=9eq \r(6).
【例2】 解:∵A=45°,C=30°,∴B=180°-(A+C)=105°.
由eq \f(a,sin A)=eq \f(c,sin C)得a=eq \f(csin A,sin C)=eq \f(10×sin 45°,sin 30°)=10eq \r(2).
∵sin 105°=sin 75°=sin (30°+45°)
=sin 30°cs 45°+cs 30°sin 45°=eq \f(\r(2)+\r(6),4),
∴b=eq \f(csin B,sin C)=20×eq \f(\r(2)+\r(6),4)=5eq \r(2)+5eq \r(6).
【例3】 解:(1)根据正弦定理,sin B=eq \f(bsin A,a)=eq \f(\r(3)sin 30°,1)=eq \f(\r(3),2).
∵b>a,∴B>A=30°,∴B=60°或120°.
当B=60°时,C=180°-(A+B)=180°-(30°+60°)=90°,
∴c=eq \f(bsin C,sin B)=eq \f(\r(3),sin 60°)=2;
当B=120°时,C=180°-(A+B)=180°-(30°+120°)=30°=A,∴c=a=1.
(2)根据正弦定理,sin A=eq \f(asin B,b)=eq \f(\r(3)sin 120°,1)=eq \f(3,2)>1.因为sin A≤1.所以A不存在,即无解.
达标检测
1.【答案】D
【解析】 (1)×.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
(2)√.由正弦定理知eq \f(a,sin A)=eq \f(b,sin B),即bsin A=asin B.
(3)√.由正弦定理可知eq \f(a,sin A)=eq \f(b,sin B),即a=b,所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答案】 (1)× (2)√ (3)√
【解析】由正弦定理可得eq \f(a,sin A)=eq \f(b,sin B)=eq \f(2,sin 30°)=4.
3.【解析】 (1)∵eq \f(a,sin A)=eq \f(c,sin C),∴sin A=eq \f(asin C,c)=eq \f(\r(2),2).
∵c>a,∴C>A.∴A=eq \f(π,4).
∴B=eq \f(5π,12),b=eq \f(csin B,sin C)=eq \f(\r(6)×sin \f(5π,12),sin\f(π,3))=eq \r(3)+1.
(2)∵eq \f(a,sin A)=eq \f(c,sin C),
∴sin C=eq \f(csin A,a)=eq \f(\r(3),2).
又∵a
当C=eq \f(2π,3)时,B=eq \f(π,12),b=eq \f(asin B,sin A)=eq \r(3)-1.]
数学必修 第四册9.1.1 正弦定理第2课时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数学必修 第四册9.1.1 正弦定理第2课时导学案及答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探索与研究,例题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2课时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2课时学案及答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变式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1课时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四册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1课时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变式练习,解题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