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测试题
展开学业分层测评(四)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唐代开始实行
【解析】 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北魏开始实行。
【答案】 B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导学号:14330020】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小农土地所有制
【解析】 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的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应为均田制。
【答案】 A
3.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4.《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导学号:14330021】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答案】 D
5.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这一理念( )
A.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
B.导致崇商风气的兴盛
C.重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摒弃传统的抑商政策
【解析】 题干材料中朱元璋陈述的是“弃本逐末”的危害,故选A项。
【答案】 A
6.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 )
【导学号:14330022】
A.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B.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保护本国手工工场
D.巩固封建统治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护农耕经济是直接原因,而农耕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保护农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 D
[能力提升]
7.从西汉初年开始,汉政府常常把一些豪强和富人迁徙到长安诸陵。其主要是为了( )
A.扩大统治阶层,巩固统治
B.实现黄老思想,安抚人心
C.借用豪强和富人的经济力量
D.抑制豪强和富人的势力
【解析】 西汉时期,为维护封建统治,采取各方面措施加强“抑商”,其中一项即是迁徙富商和豪强到都城,加强对商人和商业的控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与统治阶级无缘,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与抑商无关,故B项错误;西汉时“重农抑商”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认为商业为末业,因而不可能借助富人和豪强的力量,故C项错误。
【答案】 D
8.(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鸦片战争前,“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从实质上反映清政府( )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限制外国人人身自由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尽力避免海难的发生
【解析】 根据“广州”“十三行”可以判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A、D两项与材料不符;B项本身有误。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清代中后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 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3)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统治者采取的对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可知商鞅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理由一:“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理由二:“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第(2)问根据“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得出家庭棉纺织业发达;根据“计日受值”可分析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俱以蚕桑为业”可看出丝织业发达;根据“南浔镇烟火万家”得出市镇发展;概括“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分析出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是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两个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
【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的胜利;有利于治理人民。
(2)现象: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
(3)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消极影响: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如答“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测试题,共5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随堂练习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