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后练习题
展开选择题
1.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这一举措目的是( )
A. 扶植盐商发展B. 活跃商品流通C. 发展区域贸易D. 加强商业管控
2.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C.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3.当代学者陈勇指出,根据均田制规定,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者,可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这些规定( )
A. 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B. 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D. 致使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
4.乾隆年间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此种情况反映了这个时期清朝( )
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被迫开放五口通商[来源:学+科+网]
C. 坚持重商轻农政策D. 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5.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 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 B. 走官商结合之路
C. 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D. 微商虚伪的反映
6.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引发了( )
A. 小农经济的解体B. “重商”政策确立
C.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D. 手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7.秦朝“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来源:学。科。网]
A. 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B.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 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 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8.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复下令,“(一)外人只能与公行行商交易;(二)外人不能借贷银两与内地行栈商人:(三)外人不能雇用中国仆役……”材料中的公行( )
A. 兼有商务和外交的双重职能
B. 促进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有利于政府“以官制商、以商制夷”
D. 造成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9.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 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 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 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10.汉武帝时“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书;田大县数百倾,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汉武帝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抑制大商贾的发展 B. 维护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C. 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D.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11.历代中国帝王都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劝农桑”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务的重要内容,因而对农神的祭祀祈祷是古代帝王们的重要大典。农神中有神农氏、后稷、先农、先蚕等。蚕桑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神是农业神中的重要神灵。这表明( )
A. 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B. 古代中国固守以农立国
C. 中国农业处于世界领先D. 古代中国的信仰多变化
12.北魏均田制规定: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桑田为世业,允许买卖其一部分。原有桑田已超过应授田数,“无受无还”;达到应授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授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授额,可以买足。这说明( )
A. 均田制是将官田分而民用,排斥私有土地
B. 均田制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抑制了土地兼并
C. 均田制是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均田制时期社会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来源:Zxxk]
综合题
13.材料l 谬力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 (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
——《战国策》
材料3 “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请回答:
(1)简述材料1所反映的思想及影响。
(2)材料l和材料2的内容相比,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3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6分)
14.材料 (隋)场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溢,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诏“天下均田”,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民部侍郎裴蕴建义,仍用以前“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于是诸郡计账,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隋炀帝所采取的经济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经济措施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2. B3. A4. A5. C6. C7. B
8. C 9. C10. D11. B12. C
13.
(1)重农抑商思想。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材料2看似违背了材料1的思想。前者是限制商业的发展。而后者是反映了由于商业发展所出现的状况。这正说明了人为地抑制商业的发展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的发展,从而引起城市发展的显著变化。
(3)重农抑商思想。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
14. [来源:Z|xx|k]
(1)措施:减轻百姓赋役负担;推行均田制。进行户口普查。
(2)影晌:缓解了紧张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BC三项的表述均与封建社会的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明朝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体现了明朝政府对商业管控的加强。故选D。
2.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旨在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分析、认知,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3.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可以看出,均田制下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错误,土地兼并不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题干信息亦无从体现,均排除。故选A。
4. 略
5.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官府对商人征收重税,故徽商不愿称老板,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故选C。
6. 本题主要考查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的认识和理解。由材料“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可以分析出农民迁业说明了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AB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C正确,故选C。
7. 略
8. 本题考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乾隆年间规范外国商人的经营行为的信息,没有涉及外交的信息,排除A;严格限制外商行为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不利于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排除B;材料限制外商活动体现了政府“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精神,故选C。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通过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无法长久维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地位,排除D。故选C。
9.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及比较分析的能力。田庄手工业并不都是官营手工业,故排除A;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故排除B项;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故排除D;据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故选C。
10.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商业政策,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及的是西汉汉武帝打击商人,其直接目的无外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项符合题意,正确;“抑制大商贾的发展”不是目的是手段,排除A项;C项属于根本目的,不是直接目的,排除;题干现象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不是“直接目的”,排除B项。故选D。
11.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封建国家的存亡,故历代帝王都关心农业生产,故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的状况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农神,未涉及其他的自然神,D项小符合题意。
12.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均田制的认识和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知识运用能力。均田制是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排除A;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均田制时期社会支配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D;根据“达到应授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授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授额,可以买足”可以看出均田制是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故C正确。由此分析,可排除ABD,故选C。
13.
(1)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思想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的主要信息有“谬力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可见是重农抑商。
(2)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2可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主要通过比较两则材料及所学经济相关知识来回答,得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的发展的结论。通过比较可知重农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3)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第一小问的关键是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14.
(1)本题考查隋炀帝所采取相关的经济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民部侍郎裴蕴建义,仍用以前“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等可知措施有:减轻百姓赋役负担;推行均田制。进行户口普查。
(2)本题考查隋炀帝采取相关的经济措施的影晌,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缓解了紧张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依据材料“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有:缓解了紧张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4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十三行史料展》记述,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有学者言,山西柳林《杨氏家谱》认为,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后练习题,共5页。
历史必修2 经济史5 开辟新航路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2 经济史5 开辟新航路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杰明•基恩认为,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