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测试题
展开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纸杂志 D.铁路交通
【解析】 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可直接排除D项。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电报、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故选C项。
【答案】 C
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导学号:14330118】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娱乐大众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故选B项。
【答案】 B
3.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
【解析】 由材料中“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是报纸。
【答案】 C
4.清朝末年,某刊物大力鼓吹暴力革命和共和制度,反对改良和立宪,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该刊物最有可能是( )
A.《中国丛报》 B.《民报》
C.《新民丛报》 D.《新青年》
【解析】 从“暴力”“共和”“反对改良”和“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等可以看出其宣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选B项。
【答案】 B
5.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导学号:14330120】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互联网
【解析】 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无法得出题干“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也可以产生题干所述的效果,故C项正确;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全球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6.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这标志着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答案】 A
[能力提升]
7.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8.“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 zu n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解析】 题干材料中“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D项。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解析】 本题以19世纪70年代及维新变法时期报刊业的发展为主题,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及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的 “原因”要从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入手加以分析。第(2)问要立足材料信息,从办报主体、数量、地区、影响等方面多角度归纳特点。第(3)问要从宣扬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及推动文化出版业繁荣等角度归纳分析。
【答案】 (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方面,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方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方面,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以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历史必修2 经济史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2 经济史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练习题,共4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随堂练习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