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九单元 溶液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展开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成不饱和溶液
D. 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2.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 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B. 加入溶剂
C. 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 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3.能证实20 ℃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 降温到10 ℃时有KNO3晶体析出
B. 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
C. 加热到30 ℃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 在20 ℃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4.要配制100 g 5%的蔗糖溶液,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 )
A. 称取5 g含杂质的蔗糖
B. 用量筒量取90 mL水
C. 搅拌后玻璃棒上有液体残留
D. 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
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60 g甲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60 g 溶液
D. 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小于乙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 P点表示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
D. 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处于Q点的甲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应采取降温的方法
7.如图所示,甲图表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乙图表示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 ℃时的溶解度为36.6 g
B. 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比较甲乙可知,可采用蒸发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
D. 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
8.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 )
A. 氢氧化钠
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硝酸铵
9.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的操作步骤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B.
C.
D.
10.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1.下列固体物质溶于水后,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 氯化钠
B. 硝酸铵
C. 生石灰
D. 氢氧化钠
12.下列关于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
B. 饱和石灰水是纯净物
C. 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D. 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产生,溶液变浑浊
13.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
A. 10 L水与10 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0 L
B. 10 g硫粉在10 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0 g二氧化硫
C. 10 g锌片与10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0 g
D. 25 ℃,1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0 g氯化钠溶液
14.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A. 图像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B. 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 40 ℃时,将50 g NaOH分别投入到100 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D. 40 ℃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15.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 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 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根据下列图像回答:
(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图二是20 ℃时,取10 mL 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是a、d、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________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可以析出________g a物质。
(4)下图托盘天平两边是等质量的铁和镁分别跟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反应时间t与生成氢气摩尔质量n的变化关系如图四。
试回答:从开始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天平指针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1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世纪。烟台的“十二五”规划确立了“蓝色经济”发展战略,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1)海水淡化: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____________不同分离出淡水;高压反渗透膜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______________不同分离出淡水。
(2)制盐:①制粗盐。从卤水中提取粗盐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__。②粗盐纯化。粗盐中含有泥沙、硫酸镁、氯化钙等杂质。将粗盐溶于水,然后通过如下操作即可得到较纯的氯化钠:a过滤;b加过量的Ba(OH)2溶液;c加适量的盐酸;d加过量的Na2CO3溶液;e蒸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3)制碱: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图如下:
完成图中“( )”的内容: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制镁:工业上一般用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制金属镁,若以卤水(含有硫酸镁、氯化钠和氯化钙)为起始原料来制取金属镁,请画出制镁的流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30 g甲、乙两种物质在t2℃时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如图所示。试回答:
(1)A试管中放的物质是________(填“甲”或“乙”),此时另一支试管中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保留1位小数),若将温度降至t1℃时,试管 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t2℃时,若要让试管A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可向烧杯的水中加入________(填序号)。
①硝酸铵 ②氢氧化钠 ③氯化钠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0.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20 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 g,同时生成氢气0.4 g。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C>B>A,正确;B项,由于在t2℃时,A和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项,由于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给B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错误;D项,由于N点在溶解度曲线下方,代表的是A的不饱和溶液,当蒸发溶剂时,随着溶剂的减少,不饱和溶液就会变成饱和溶液,N点就会变成M点,正确。故选C。
2.【答案】B
【解析】A项,向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饱和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一定不可行;B项,向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一定可行。C项,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不一定可行。D项,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不一定可行。
3.【答案】D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A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 ℃时也可能有晶体析出,不能证实20 ℃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B项,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不能证实20 ℃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C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热到30 ℃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再加入KNO3晶体,均能继续溶解,不能证实20 ℃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D项,在20 ℃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说明加入的KNO3晶体没有溶解,说明原溶液为20 ℃时的饱和溶液,正确。
4.【答案】A
【解析】A项,称取5 g含杂质的蔗糖,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B项,用量筒量取90 mL水,实际所量取的水比所需要的水(应需要95 mL)少,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C项,搅拌后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溶液,玻璃棒上有液体残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D项,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A项,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错误;B项,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 g,60 g甲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30 g溶液,错误;D项,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确定,错误。
6.【答案】C
【解析】A项,根据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正确;B项,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为,可知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T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溶解度最大的是乙,所以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乙,正确;C项,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P点表示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 g,错误;D项,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Q点是甲的不饱和溶液,所以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处于Q点的甲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应采取降温的方法,故正确。故选C。
7.【答案】C
【解析】A项,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 ℃时的溶解度为36.6 g,正确;B项,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比较甲乙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因此可采用降温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错误;D项,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正确。
8.【答案】D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降温,氢氧化钠和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时吸热和放热不明显。
9.【答案】C
【解析】A项,溶解过程需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错误;B项,溶解需要在烧杯中进行,错误;C项,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过滤,则不需要使用漏斗,该仪器不需要,正确;D项,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该仪器需要,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项,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溶解度相等,正确;B项,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C项,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b溶解度变大,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降温后a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b的溶解度,故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b,故错误;D项,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
11.【答案】B
【解析】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A项,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错误;B项,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正确;C项,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错误;D项,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D错误。
12.【答案】D
【解析】A项,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饱和石灰水是稀溶液,错误;B项,饱和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错误;C项,澄清石灰水不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D项,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加热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正确。
13.【答案】B
【解析】A项,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0 L水与10 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0 L,错误;B项,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32∶32可知,10 g硫粉在10 g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20 g二氧化硫,正确;C项,锌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逸出,故总质量会减少,错误;D项,向25 ℃的10 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10 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10 g,错误。故选B。
14.【答案】D
【解析】A项,通过分析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可知,图像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图像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错误;B项,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影响,错误;C项,40 ℃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 g,氢氧化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 g,所以将50 g NaOH分别投入到100 g水和酒精中,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错误;D项,40 ℃时,碳酸钠在酒精中难溶,所以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正确。故选D。
15.【答案】C
【解析】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温的方法,C错误。故选C。
16.【答案】(1)H+、Na+、Cl-
(2)①反应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
②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要放出热量
(3)①升高温度 ②30
(4)先偏向右边,最后回到分度盘中央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m点对应的溶液的pH值小于7,即此时溶液为酸性。说明该点对应的溶液中酸还未反应完。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有:盐酸 (未反应完的)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的)。 所含的离子为H+、Cl-、Na+。
(2)①根据图示可知,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当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达到最大值。可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够放出热量。②如改用氢氧化钠固体,则不能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因为氢氧化钠在溶解于水时也能放出热量。无法确认温度的升高来源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3)①t1℃时,c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即可继续溶解c物质,所以可通过再加入c物质的方法使其饱和。因为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还可以通过升温的方法,使c物质在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变小,从而使其溶液由接近饱和变为饱和。
②根据图示可知,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即在t2℃时,a物质在100 g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50 g。所以在t2℃时15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a 50 g,溶剂水的质量为100 g。当溶液的温度降低至t1℃时,其溶解度为20 g。即在t2℃时,a物质在100 g水里最多溶解20 g。所以此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50 g-20 g= 30 g。
(4)开始时天平左右两盘分别放有等质量的金属和酸,所以开始时天平平衡。随着反应的进行,镁反应较快,所以天平放镁的一方偏轻;天平偏向放铁的右盘。当反应停止时,二者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即两盘中质量的减少值是相等的。所以最终天平左右两盘剩余物质的质量相等,即天平最平衡。
17.【答案】(1)沸点 颗粒大小 (2)蒸发结晶 bdace(过滤可重复使用)
(3)①NH3 ②CO2 ③加热(或热解)
(4)
【解析】(1)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沸点比较高,水的沸点比较低进行分离的;高压反渗透膜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颗粒大小不同,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其他离子不会通过。
(2)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采用蒸发溶剂法结晶;要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杂质,可以加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除去硫酸镁,加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氯化钙和过量试剂氢氧化钡,通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加适量的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通过蒸发除去盐酸。
(3)根据题中所给生成物进行分析,要制备饱和氨盐水肯定是将氨水通入食盐水中,由饱和的氨水食盐溶液制备碳酸氢钠,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元素守恒知应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变为碳酸钠。
(4)首先必须将卤水中镁进行富集,加入石灰乳(比较经济,不能用氢氧化钠),变为氢氧化镁沉淀,过滤后加入盐酸制备氯化镁,再经过蒸发干燥制备无水氯化镁,最后经过通电可制得镁。
18.【答案】(1)乙 饱和 23.1% 有固体析出 (2)②
【解析】(1)根据物质A、B溶解的情况,A物质有固体剩余,结合甲、乙两物质在t2℃时的溶解度,甲>乙,故A试管中放的物质是乙,由于甲的溶解度刚好是30 g,故将30 g甲物质在t2℃时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23.1%,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若将温度降至t1℃时,试管 B中的现象是有固体析出。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的溶解度也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在t2℃时,若要让试管A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可向烧杯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因为它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故选②。
19.【答案】4.5 g 475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⑴ 500 g×0.9%=4.5 g
⑵在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18%=500 g×0.9%或X×18%=4.5 g
解之得:X=25 g
需加水质量:500 g-25 g=475 g
20.【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答案】(1)65% (2)40% (3)28.87%
【解析】样品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求出锌的质量;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利用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溶质硫酸锌的质量;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z;
(1)x=13 g,W=×100%=65%
(2)y=32.2 g,W′=×100%=40%
(3)z=19.6 g,W′=×100%≈28.87%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综合与测试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综合与测试精品综合训练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碳酸氢钠和足量蒸馏水,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推断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推断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