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17888/0-17304543995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下《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17888/0-173045439960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下《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17888/0-17304543996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小学语文三下 教案
- 三下剃头大师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三下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三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三下《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三下《肥皂泡》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行诗句,声音舒缓而优美),四行诗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运用联系语境、结合字源等方法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童诗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2.体会儿童诗的特点,并试着创作。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了解水墨画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和绘画有关。看看这些绘画工具,你们认识吗?
(先后出示墨、墨汁和水墨画。请学生说出名称,并简单介绍:在砚台里加上水,用墨研磨,就成了墨汁。用浓淡不同的墨汁画出来的画就叫“水墨画”,也称为“国画”。)
师:水墨画有什么特点?看这两张图的内容都是荷塘景色,一张是照片,一张是水墨画,对比一下,你发现水墨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照片里的荷塘里有荷叶、荷花、水光、水草等,水墨画里只有荷叶和荷花。
师:他发现了水墨画一个重要的秘密—选取核心内容画,与主题无关的东西不画进去。
生:水墨画里的荷花、荷叶和真实的荷花、荷叶不一样。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这是水墨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写意不写实,就是说把事物的感觉、意境画出来,和实际有区别。
(板书:写意不写实)
生:水墨画有很多空白的地方,照片没有空白的地方。
师:对啊,水墨画上留出这么多空白干什么呢?
生:让我们自己去想象。
(板书:想象)
板块一:读准课文,感知水墨画内容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是《童年的水墨画》,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72页。
(出示学习活动一,学生根据学习活动提示,自主学习。)
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第一个学习任务。请三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三首儿童诗。
(请一生读《溪边》,生把“当作”的“当”读成了第一声。)
师(指着“当作”):这个词怎么读?
生:“当作”,这里的“当”读第四声。
师:把整句诗读一遍。(生读)
师:这首诗中还有两个生字。第一个“染”,谁能很快记住?
生: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一个三点水加“九”,下面是一个“木”。
师:你是用拆解部件的方法来记的。其实,这个“染”字的部件在提示我们这个字的意思呢!“染”字下面的“木”表示从植物中提取色素,三点水表示把提取出来的色素放到—
生:(恍然大悟,抢着说)水里。
师:然后把织物放进有色素的水里反反复复着色浸染。哪个部件在告诉我们次数很多?
生:“九”。“九”在中国文化里就表示次数很多。
师:这个“染”现在记住了吧?“染”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谁来读?
(出示字典里“染”的释义,请一生读。)
师:“染”在课文里应该是第几种意思?
生:是第一种解释,指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
师:看到过染布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染布的图片)
师:你们发现染的布颜色上有什么特点?生:像墨汁在宣纸上一层一层晕开来一样。生:染的布颜色是有深浅变化的。
师:你们这些发现、感觉都很不错。这里还有一个生字是“碎”。平时有没有打碎过什么?
生:我打碎过碗/碟子/花瓶……
师:所以“碎”左边是一个“石”,右边一个“卒”。看来第一首儿童诗《溪边》会读了。谁接着读《江上》?
(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下来)
师:都没问题,很好。《林中》,谁来读?
(一生读,读得不错,可是用手指指着读了)
师:他不但读得很准确,还读得很动听。不过给个小提醒:读书的时候,不能用手指着文字读,那样会影响朗读速度,也会妨碍我们理解课文。
(该生点头同意)
师:诗歌描写了哪几幅水墨画?生:溪边、江上、林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三个词语)
师:“溪边”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地方。这首诗写了在溪边干什么呢?在“溪边”后面你会加哪几个字?
生:溪边钓鱼。
师:很好!我马上加上“钓鱼”二字。
(师在“溪边”后面板书“钓鱼”)师:那“江上”,他们又在干什么?生:江上戏耍。
师:你看他们在溪边钓的是鱼,那在江上戏的是什么?把你刚才说的改一个字。
生:江上戏水。
师:对了,这样的语言就有一种对称美。最后,在林中干什么?注意语言的对称美。
(师在“江上”后面板书“戏水”)
生:林中采菇。
(师在“林中”后面板书“采菇”)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童年的水墨画》写了哪三幅水墨画。
生:《童年的水墨画》写了“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三幅水墨画。
师:这么有趣的事情,写的都是乡下孩子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板块二:研读《溪边》,想象水墨画画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溪边钓鱼”。
(出示学习活动二,学生根据学习活动提示,自主学习。)
师: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之前,要把相关的诗句读一遍,再说从这句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明白了吗?
生:“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我仿佛看到垂柳在微风中飘动,溪水非常清澈。
师:你怎么就看到“垂柳在微风中飘动”了呢?诗句里没有写柳枝在“飘动”啊?
生:诗句里有“梳妆”,梳妆就是在梳理头发,在打扮,那不就是“垂柳在飘动”吗?
师:你太厉害了!从“梳妆”这个词语中看到了一幅“垂柳飘动”图!掌声献给她。
师:她是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想象的。
(板书:抓关键词理解)
生:我也从这句中看到了垂柳像个姑娘一样,站在溪边,对着溪水这面大镜子这边照照,那边照照。
师:发现没?这句诗就是把垂柳当成人来写的。
生:发现了,这是拟人的写法。
师:你们看,结合写法来想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板书:结合写法来理解)
生:我从“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中,看见溪水很平静。
师:除了静,溪水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生:清。
师:从哪看出?
生:“像绿玉带一样”说明溪水很清澈。
师:联系上一句,你是不是也能发现溪水很清澈?
生:能。溪水能当镜子,说明非常清澈。
师:真好!你们看,联系上下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板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带着这样的想象,读出这两行诗句的美。
(生齐读第一、二行诗句,声音舒缓而优美)
师:你们还从其他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人站在清澈的溪水边,人影倒映在溪水中,人影都映绿了。
师:你读了哪一句诗句,产生这样的画面的?
生:(读诗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师:你刚才也说了,人影是倒映在溪水中,应该说“人影给溪水映绿了”,诗人为什么说是“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有同学在“染”这里标注过读不懂的记号吗?
(有少部分学生举手)
师:有人读不懂,谁能来帮助他们解惑?
生:因为这样写更美。
师:难道“映绿”或者“照绿”就不美了吗?
生:“染”是多次才染上的,“映”是一下就定住的。
师:有点意思了。说明溪水里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
生:不是,溪水里绿的颜色应该是很多的。因为岸上垂柳、草,它们的绿是不同的,倒映到水里,水里的绿也就不同了。
生:而且水有深浅,绿的颜色也会有不同。
生:课题是“童年的水墨画”,用“染”就有水墨画的感觉,用“映”就像是拍照片了,没有慢慢晕开来的感觉。
师:你们的理解太让我惊喜了!你们联系生活经验、联系诗歌的特点来理解,靠自己的思考,领悟到诗人这样用字的精妙了!
(板书: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联系诗歌特点理解)师:现在你们明白这里为什么用“染”字了吧?(学生开心地点头)
师:为什么是染绿,而不是染成其他颜色?
生:因为上面的溪水和树都是绿色的。
师:(指着板书)对了,这也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在这一片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绿中,下一句为什么写“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生:这样就能突出人是在钓鱼。
生: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样就更美了。
师:是啊!这就是对比带给人的冲击,很多艺术作品都会采用对比的手法。读出这种对比的感觉。
(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
师:从五、六行诗句中,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人在水里游泳。
师: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画面?
生:“扑腾一声”,我想是有人在水里扑腾。
师:这里的“扑腾一声”到底是在水里游泳,还是发生了其他的事?
生:是鱼儿上钩了!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是鱼儿上钩了?
生:下一句是“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说明“扑腾”是鱼钓上来发出的声音。
师:你看,联系上下文理解就准确了。对了,这里的“扑腾”就是鱼钓上来发出的声音。多开心啊,赶紧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五、六行诗句)
师:这两行诗句中,谁还有疑问吗?
生:草地上为什么会蹦跳着笑声,笑声怎么能蹦跳呢?
师:对啊!笑声怎么能蹦跳呢?谁知道?
生:是因为人在草地上蹦蹦跳跳,所以笑声也是蹦蹦跳跳的。
师:是这样吗?谁有不同的理解?
生:因为钓鱼的人钓到鱼了,开心地笑得很大声。
师:这种开心的、大声的笑,会是怎样的笑?如果是你钓到鱼了,你会说一句什么话?
生:哈哈哈哈哈,我钓到鱼了!
师:假设课堂就是草地,你们都是钓到鱼的人,让笑声蹦跳起来!
(全班同学兴奋地哈哈大笑,并喊出了钓到鱼后的欢欣语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转向刚才提问的学生)现在明白笑声为什么能蹦跳了吧?
师:这样读诗,我们才是真的读懂了。现在,我们要把自己的理解、想象融入到声音里,一起来读读《溪边》。读之前,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第一、二句要读得—
生:前两句要读得平静一点、美一点。后面要读得开心一点。
师:第三、四句要读出—生:对比和变化。
师:第五、六句读出—生:开心、兴奋。
(学生带着理解读,读得很有感情)师:这样还会读吗?
(隐藏部分文字,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学生根据提示词语带着理解读,读得正确、流畅,很有感情)
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知道作者的诗句,已经走到了你们的心里。
板块三:合作学习,感悟水墨画语言特点
师:这组儿童诗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那《溪边》这首儿童诗和水墨画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接下来,我们四人小组合作来探究。
(出示学习活动三,学生根据学习活动提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学习小组1:我们从这些地方读出了“人”:“人影”,有人才会有人影;“钓竿”,是有人拿着钓竿在钓鱼。
师:他们小组找到了两处。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学习小组2:“笑声”,只有人才有笑声。
师:对呀,没有人,哪来的笑声呢?刚才没找出来的,赶快补画上去。那请问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你们仔细听,这样写不可以吗?
(教师朗诵自己改编的后四句。)
人坐在绿绿的溪岸边钓鱼,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扑腾一声,鱼儿上钩了,
草地上鱼儿在蹦跳,人们在欢笑!
生:这样写,就太直接了,就不美。
师:对了,那就变成写实,不是写意了。
生:老师这样写,什么都写得明明白白,没有想象的空间了。
师:是呀,没有想象的空间,就太实了。
生:这样写就没有水墨画的感觉了。水墨画是有留白的,课文中的诗句也有留白,老师这样写就没有留白了。
师:太厉害了!你还知道留白。看来文学语言和绘画艺术之间是相通的,都要有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今天学习的是“溪边钓鱼”,那“江上戏水”“林中采菇”诗人又是怎么写的,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美好的画面呢?为什么作者写这些儿童诗的时候取名只用地名,不把后面的事情写清楚呢?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块四:观察比较,写好汉字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三个生字,“墨、染、竿”。仔细观察,发现这三个汉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上下结构。
师:虽然结构相同,但还是有差异的。
(教师给三个字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区别色块)师:发现什么差异了?
生:“墨”上大下小,“染”上下相等,“竿”上小下大。
师: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生:“墨”。因为点多,横多,很难写。
师:好,那我们就先写“墨”。“黑”写的时候注意横画之间要等距。还要把“黑”的四点底想象成一横,和其他的横画之间要等距。
(教师边范写边强调重点,范写后,学生练习。)学习活动一
1.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想:诗歌描写了哪几幅“水墨画”?
学习活动二
读:再读《溪边》,圈出这幅水墨画里的景物。
2.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说:说一说脑海中想象的画面。
4.标:读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学习活动三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找: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人”?用横线画出来。
2.想: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人?这样的写法和水墨画的特点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读:把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直奔单元主题,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初识画面,走进《溪边》,欣赏其中之美,扶放结合,走进《江上》《林中》,比较发现,迁移写法,总结谈话,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了解“水墨画”,感知体验,初识“组诗”,对话探究,品味“垂钓”之乐,六行,拓展延伸,抒发“童年”之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文要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