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4.2 等差数列教案设计
展开
课题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 课型 | 公式课 | 授课时数 | 1课时 |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它既是前两节(1.数列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2.等差数列)的延续,也是后续学习积分、极限等知识的基础。 | ||||||
学情分析 | 高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虽然他们对等差数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到数列的求和,缺乏相关经验,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上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去求和. | |||||
过程与方法 |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及倒序相加法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 ||||||
重点 |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 难点 |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 ||||
教法 学法 | 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启发式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粉笔,翻页笔等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指导精讲 | 备注 | ||
一. 问题导入(预设5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泰姬陵吗? 泰姬陵坐落在印度古都阿格,是很久以前的印度皇帝为他的爱妃所建,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据说泰姬陵的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图案,它是用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嵌而成的,一共有100层。 提问:那么你知道这个三角形中一共有多少宝石吗? 仔细来看,这个三角形它的第一层是一个,第二层是两个,那么第100层就有100个。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表示为1+2+3+…+100。 所以这节课就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不止是100项。 设计意图:借泰姬陵为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基本内容,自然流畅。 | 学生回答:这是上节课的等差数列前100项的求和。 | ||
二. 新授(预设15分钟) 我们把前n项和记作,那这个宝石总数可表示成,那如何求它的值?大家小组讨论并试试能不能计算出来,看看哪个组算得快。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适当点拨) 抽问:小组计算结果是多少?用的什么样的方法? 生:结果是5050,1+100,2+99,…,都是101且有50对,最后结果101 非常棒!那么这个问题“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当时他的同学逐项相加算的,而他就是这样两两配对就很快算出了正确结果。 如果现在把宝石层数只有21层,又有多少宝石呢?还可以直接用高斯的方法吗?大家继续小组讨论并试着计算结果。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适当点拨) 抽问:小组用的什么样的方法去计算? 生:因为它有奇数项,所以我先算前面20项,最后加上第21项。前面20项可以用刚才两两配对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非常好的,既然可以前20项配对,同样也可以后20项配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同学首先画出最初的三角形,再画一个倒的一模一样的三角形,两者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每一层都有1+21=22个,一共21层,也能计算出结果。 如果三角形层数是n层,结果又是多少?是否能用倒三角的方法?大家再讨论并试一试计算。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适当点拨) 再画一个一模一样并且倒置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一层都有n+1个,一共n层,于是= 。具体书写步骤: 这样的先画倒三角形再相加的求和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 设计意图:“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倒序相加,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过渡)这是一个特殊的等差数列。而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得到=把其中=替换得到=每个公式都有4个量,知道了其中三个,那么剩下的一个就确定了。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两个公式的结构,要求一定得知道项数,而公差和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就可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兴趣,体验成就感。对公式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式的来龙去脉,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成立的条件,充分体现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思路并计算。 | ||
学生活动:分析求的必要条件。 | |||
| |||
三. 巩固练习(预设15分钟) 那么现在来试一试能不能计算出这个三个式子的值,看看谁算得3又快又好!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完成情况和不同方法,必要时适当点拨。练习时间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路,展示部分学生完成情况及常见错误,引导学生集体订正,总结计算关键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在应用公式时做出正确的公式选择。 同学们做一做练习2,看看谁做得快!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适当点拨) 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计算情况,调动学生一起分析订正。 (和学生一起分析)计算过程中,要分清楚字母含义,要活学活用。已知首项、末项、公差还有项数,可以用第一个公式,同样也能用第二个公式。 同学们继续做一做练习3,和小组讨论应该如何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适当点拨) 练习3已知等差数列前20项和前20项的和,现在要求它的前n项和的公式。也就是 知道了, 也知道了,那么就可以用第二个公式,得到首项 师:对的,用第二个公式就得到了两个方程得到两个未知数首项和公差d,再用第一个公式就可直接写出它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分析,灵活应用公式,求哪一个量用哪一个公式,培养学生转化能力、计算能力,同时渗透方程思想。 | 学生把对公式的理解运用到实际练习中去. | ||
| |||
四. 课堂小结(预设4分钟) 今天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一共有两个 =和=它的推导方法是“倒序相加法” 注意这里的5个字母的含义,比如练习1的第三题,出现了“n”但却是第“n+2”项,要注意理解公式再记忆。 五. 课后作业(预设1分钟) 同学们课后完成课本剩下的练习和A组的1-3题,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做一做B组的前3个题,看看你能不能做出来。下课!
| 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课堂所学,掌握公式的理解。 | ||
当堂测验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第一节课,主要目的是和学生一起推导公式的产生过程,并做一些简单的应用。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奇数列的求和的熟练程度不如偶数列,当然这是预想到的,因为学生了解高斯求和的思想(首尾配对求和),因此在问题2和问题3中引入奇数列求和与不知项数为奇偶的数列求和,从而将问题引入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来,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本节课的主旨—倒叙相加法求和。这样过度比较平缓,学生易于接受。 然而,数学公式毕竟只是一些运算程序,学生记忆容易,但用起来困难,因此,公式的记忆要借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比较踊跃,并能对问题的解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因此,对等差数列的前n公式的推导有一个科学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公式的获取思路明确,理解比较深刻,较好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目标。但由于教学内容的紧凑,过于追求教学的量,在教学、训练中侧重于方法的指导而忽略过程的详细讲解,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变形能力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后面的作业中就体现出来。最后,过多的罗列解题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学生课后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的不足。 | ||
必修52.2 等差数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必修52.2 等差数列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例题讲解,练习,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第二章 数列2.2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第二章 数列2.2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设计,关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2.2 等差数列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52.2 等差数列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例题讲解,练习,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课后作业,板书设计,课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