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3课时教案
展开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饱和现象和不饱和现象,知道物质的溶解受多种因素影响,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分组实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三、教学准备
硝酸钾、大烧杯、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蒸馏水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 【展示】PPT展示图片。 【讲述】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盐、蔗糖等物质可溶于水。那么请你猜想下列问题,并说一说你猜想的依据:食盐和蔗糖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够无限制地溶解吗?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
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 |
环节二 新课讲解 | 一、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过渡】我们通过将硝酸钾溶于水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 【组织活动】实验桌上摆放着实验用品,请同学们按照步骤,分组进行实验。 【提示】同学们需要用量筒称量出水的体积,用电子天平称量出药品的质量。 【明确】实验1中,硝酸钾全部溶解,形成溶液;实验2中,烧杯底部有少量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 【追问】请同学们思考: 通过上述操作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溶解。 【讲述】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提问】在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总结】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因为当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的时候,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才能相互转化。 “饱和”与“不饱和”是针对某种溶质而言的,因为一定条件下的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但能溶解其他物质。所以,在说明“饱和”和“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
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倾听并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并分组讨论。
倾听、记忆、理解。
|
通过实验探究感知饱和溶液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硝酸钾不能无限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通过追问,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通过讲述让学生认识并初步理解溶液的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
通过设疑让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如何才能让剩余的硝酸钾继续溶解呢?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过渡】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下面的实验。 【展示】展示实验的用品。 【讲述】这是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上课之前老师称量好了5 g硝酸钾。在老师演示的时候,请同学们填写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在盛有10 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明确】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烧杯底部还有剩余的固体。 【演示实验】2.将上述得到的液体静置后,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充分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将该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待试管冷却后观察,又有什么现象? 【明确】振荡后,加入的少量硝酸钾固体不能再溶解;加热后,硝酸钾固体又溶解;冷却后,试管底部又出现硝酸钾晶体。 【演示实验】3.在步骤1的小烧杯中再加入10 mL水,并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明确】烧杯底部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直至全部溶解。 【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通常情况下的转化关系如下: 【追问】请同学们思考:
【点拨】1.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最简单方法增加溶剂。 2.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最简单方法是增加溶质。 【提示】上述转化公式只适用于大多数固体物质,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例外,氢氧化钙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降低温度可以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过渡】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对吗? 【讲述】在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关系。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相对多少。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剂、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
思考、讨论,给出猜想:改变溶质、溶剂的量或升高温度。
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
倾听、理解。
思考、交流、讨论。
思考、交流、讨论。
倾听、记忆。 |
通过让学生展开想象,提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通过让学生写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通过追问,培养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点拨,让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理解的更加透彻。
帮助学生认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帮助学生区分和认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 |
环节三拓展延伸 | 【展示】气体也能溶解在固体里。 | 观看PPT | 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溶质、溶剂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
随堂作业 | PPT展示 | 做题 |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
环节四 课堂小结 | 展示PPT19页。 | 倾听并理解。 |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3课时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氧气第3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节 氧气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 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 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