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优质课件ppt
展开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
一、导学
1.导入课题:
如图,直线a、b是铁路上的两条铁轨,它们会相交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两条直线——平行线.
2.学习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能叙述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2)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学习重、难点:
重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P11至P12“练习”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10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教材,重点部分做好圈点;动手操作画图,并观察图形总结规律.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定义: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不相交,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a∥b.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相交和平行.
④联系实际生活,列举平行线的实例.
a.如右图,已知直线a及直线a外两点B、C.
b.用直尺和三角尺分别过点B、C作直线a的平行线,分别记作直线b和直线c.
c.结合画图过程,观察所画图形,思考:过点B(或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直线b和直线c有何位置关系?答案:1条;b∥c.
d.归纳总结:
平行线的画法(用三角尺为例):一“落”:把三角尺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边;三“推”,沿直尺推动三角尺,使三角尺与已知直线重合的边过已知点;四“点”,沿三角尺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所画直线即为所要画的线.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与垂线的性质1相比较,注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用符号语言表述为:如果b∥a,c∥a,那么b∥c.
二、自学
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
1.师助生:
(1)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①“过直线外一点画该直线的平行线”的作图是否会操作.
②平行公理与垂线性质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否清楚.
(2)差异指导: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理解画图的依据.
2.生助生:各小组相互交流、纠正认知误区.
四、强化
1.平行线的概念及画法.
2.平行公理及推论.
3.练习: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与CD相交,点P是直线AB、CD外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点E.
五、评价
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各小组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收获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和收效进行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在本课中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完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之中,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也不再是满堂灌式的教学,而是学习的引导者,符合新的课堂理念.
(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巩固(70分)
1.(10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
2.(10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不可能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是因为如果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10分)两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是1,两条直线平行,交点的个数是0.
4.(20分)判断: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 那么它与另一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5.(20分)画图并解答.
(1)画∠AOB,并用量角器画∠AOB的平分线OC,在OC上任取一点P,比较点P到OA、OB的距离的大小.
(2)画∠AOB,在∠AOB的内部任取一点P,过点P作直线PC∥OA交OB于点C,再过点P作直线PD∥OB交OA于点D,比较∠AOB与∠CPD的大小.
解:(1)如图:
PM、PN即为点P到OA、OB的距离,PM=PN.
(2)如图:
∠AOB=∠CPD
二、综合运用(20分)
6.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D)
A.0 B.1 C.2 D.0,1,2,3
7.如图,若AB∥CD,经过点E可画EF∥AB,则EF与CD的位置关系是EF∥CD,理由是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第7题图 第8题图
三、拓展延伸(10分)
8.如图,MN⊥AB,垂足为M,MN交CD于点N,过M点作MG⊥CD,垂足为G,EF过点N,且EF∥AB,交MG于点H,其中线段GM的长度是点M到CD的距离, 线段MN的长度是点N到AB的距离,又是两平行线AB与EF之间的距离,点N到直线MG的距离是NG.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一等奖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优秀课件ppt,文件包含521《平行线》课件pptx、521《平行线》导学案doc、521《平行线》教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获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1 平行线获奖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好像是平行线,存在不相交的位置,平行线,平行线的表示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平行公理的推论,符号语言表示,表示方法,平行公理,相交和平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