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综合训练题
展开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知识点分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人体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利用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是一条中通的管道,从上到下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主要是能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 化 道 | 口腔 |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 |
咽 | 食物的通路 | |
食道 | 能蠕动,将食物推入胃里 | |
胃 | 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 | |
小肠 | 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剩余物质推入大肠 | |
大肠 | 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
3.消化腺:消化道外的唾液腺、肝脏、胰腺和消化道壁上的胃腺和肠腺,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的消化。
名称 | 分泌消化液 | 消化液作用 | 消化液起作用部位 |
唾液腺 | 唾液 | 消化淀粉 | 口腔 |
胃腺 | 胃液 | 消化蛋白质 | 胃 |
肠腺 | 肠液 | 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 小肠 |
肝 | 胆汁 | 乳化脂肪 | 小肠 |
胰 | 胰液 | 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 小肠 |
4.牙:牙是人体口腔内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可咬切和磨碎食物。
5.牙的结构:牙本质组成了牙的主体结构,牙本质内部有一腔隙,内含牙髓,牙髓由小血管和神经组成。牙本质的外侧被牙釉质包饶,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结构.
6.龋齿:俗称蛀牙,形成过程是:食物残留在牙面上,牙釉质受到破坏,随后牙本质受到破坏,最后是牙髓受到破坏,它是青少年中发病率很高的牙病。
- 消化道与消化腺的结构与功能:
①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胃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其中有许多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具有杀菌、消化和保护胃壁的作用。
②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分,小肠的起始部分是十二指肠,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有微小凸起叫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③肝脏是人体最大消化腺,分泌的胆汁流入胆囊浓缩和贮存。成年人每天分泌的胆汁约有一升。胰腺分泌胰液帮助消化,进食后,胆汁和胰液经胆总管和胰管流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
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的定义:人体将食物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够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物理消化:物理消化过程中食物被软化和细化,如口腔中被切割、研磨成小碎块,胃肠的蠕动等。
3.化学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经过消化液作用后分解成能被机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即营养物质
4.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5.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1)人体消化道最长部分,小肠长5~6米。
(2)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内表面积。
(3)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
(4)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且它们的管壁很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6.营养吸收的位置:
三.酶的催化作用:
1.酶:由生物体细胞合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消化液中含有的酶叫消化酶,消化酶的种类有很多,一般根据其来源和催化的物质所命名。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3.酶的性质:不同的酶催化体内不同的化学反应。
酶具有高效性:可以使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进行,保证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种或者某一类化学反应。
4.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及作用:
(1)唾液: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淀粉变成麦芽糖
(2)胃液: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变成多肽
(3)胆汁:不含消化酶,乳化脂肪使其变成小分子脂肪微粒
(4)胰液与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彻底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质
【考点回顾】
- 消化系统的组成
- 消化与吸收
【例题分析】
【例1】小金收看了纪录片《老广的味道》后,用鲜奶和菠萝蜜(一种热带水果)为原料制作了一道美食——脆炸鲜奶菠萝蜜,品尝这道美食的同时小金做了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食物被牙切割和研磨属于化学消化 B.鲜奶富含蛋白质在胃中开始初步消化
C.菠萝蜜中的维生素需经消化才能被吸收 D.脆炸多含油脂需胆汁中的酶帮助分解
【答案】B
【解析】
A、食物被牙切割和研磨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消化,选项错误;
B、鲜奶富含蛋白质在胃中经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开始初步消化,选项正确;
C、维生素是小分子物质,能够被人体直接吸收,不需要消化,选项错误;
D、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够分解油脂,选项错误,故选B。
【例2】如图模拟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剪刀1”模拟的物质仅在口腔中出现
B.只有肠液中含有“剪刀2“模拟的物质
C.“剪刀1”和“剪刀2”模拟的物质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
D.如图模拟的消化原理与胆汁的消化原理一样,均是物理性消化
【答案】C
【解析】
A.图示中的剪刀1模拟了消化淀粉的酶,在口腔内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此过程也可在小肠内进行,最终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错误。
B.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因此,肠液和胰液中都含有“剪刀2”模拟的物质,错误。
C.“剪刀1”和“剪刀2”模拟的物质是消化酶,酶是一种蛋白质,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正确。
D.淀粉是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在口腔内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然后在小肠内被消化为葡萄糖,此消化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胆汁的消化物理性消化,错误。
【例3】如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三种成分经过消化道时被消化的情况,字母分别表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乙是淀粉的消化,其消化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B.B没有消化吸收的功能
C.D表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D.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消化物质甲的酶
【答案】D
【解析】
A.曲线乙是淀粉的消化,其消化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故A正确。
B.由图可知,B没有消化吸收的功能,故B正确。
C.D表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故C正确。
D.胆汁中没有消化酶。脂肪在小肠内消化,首先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内的脂肪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故D错误。
【例4】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①分泌的胆汁流流入胆囊浓缩和贮存
B.②分泌的消化液只有一种消化酶
C.③分泌的消化液能将脂肪彻底分解
D.④分泌的胰岛素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答案】A
【解析】
A.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进入胆囊储存,A正确。
B.②小肠分泌的消化液肠液,含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多种种消化酶,B错误。
C.③胃只能初步消化蛋白质,不能消化脂肪,C错误。
D.④胰腺内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胰岛素不进入十二指肠,D错误。
【例5】宁波天一广场前有一个大型芝麻汤圆的雕塑。汤圆是宁波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它由糯米、猪油、黑芝麻制作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糯米在胃中被消化分解成麦芽糖后进入小肠
B.猪油在肝脏被消化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后进入小肠
C.芝麻含有丰富的油脂容易使人发胖,因此人不需要摄入脂肪
D.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组织细胞
【答案】D
【解析】
A.糯米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从口腔开始被消化,不是胃中。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A错误。
B.猪油属于脂肪,在小肠中被消化,不是肝脏。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导管进入小肠。胆汁不含脂肪酶,可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被消化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B错误。
C.芝麻含有丰富的油脂,虽然油脂容易使人发胖,但油脂属于脂肪,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脂肪是人体的备用贮能物质,C错误。
D.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组织细胞,D正确。
【例6】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习俗,粽叶是包粽子的材料之一。箬叶(如图)是粽叶的一种,含多种氨基酸。用箬叶包制粽子,可提高粽子中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是人体合成下列哪种营养素的重要原料( )
A.糖类 B.脂肪 C.纤维素 D.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多种消化酶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这些氨基酸进入人体细胞后,重新合成多种蛋白质。甘油和脂肪酸,被吸收到体内后,合成脂肪,因此氨基酸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D正确。
【例7】如图所示为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a、b分别表示胃、小肠中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X表示经小肠消化后的终产物,则a、b和X分别是( )
A.胃液,胰液和肠液,氨基酸
B.唾液,肠液和胰液,葡萄糖
C.胃液,胆汁和肠液,脂肪酸
D.胆汁,肠液和胰液,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A
【解析】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由图可知,蛋白质在胃部进行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消化为氨基酸吸收。根据分析可知,图中a代表胃液,b代表胰液和肠液,X代表氨基酸。
【例8】如图所示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 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②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A.①与②对照,只有唾液的有无这一变量,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A正确。
B.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内的淀粉被分解了,不变蓝色;②号试管中清水不能消化淀粉,变蓝;③号试管是馒头块,不能与唾液完全混合,所以淀粉未被完全分解变成蓝色,B错误。
C.本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①②号对照,变量是唾液;①③号对照,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得出结论,C错误。
D.②③对照,出现唾液的有无、舌的搅拌、牙齿的咀嚼等多个变量,对照试验要求变量唯一,所以②、③号试管不能构成对照试验,D错误。
【例9】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脂肪在器官②中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B.胰腺③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C.肝脏④分泌的胆汁能促进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
D.淀粉在小肠⑤中最终消化成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A.脂肪在器官⑤小肠中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A错误。
B.胰腺③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B正确。
C.肝脏④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主要促进脂肪乳化,C错误。
D.淀粉在⑤小肠中最终消化成葡萄糖,D错误。
【例10】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该实验装置放入37℃的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分别在琼脂块四个圆点处滴上1滴碘液,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共形成了四组对照实验
B.滴上碘液后只有④处显示蓝色
C.③④圆点对照可以说明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
D.②④圆点对照可以说明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①处蒸馏水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不被分解,因此遇碘液变蓝;②处麦芽糖酶不能水解淀粉,也会变蓝;③处煮沸唾液,唾液淀粉酶在高温条件下变性失活,淀粉不被分解,因此遇碘液变蓝;④处新鲜唾液中唾液淀粉酶会将淀粉水解,加碘液不变蓝。该装置共形成了3组对照实验。①④对照说明新鲜唾液能催化分解淀粉;②④对照,酶的种类不一样,说明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③④对照说明高温会影响唾液的催化作用。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例11】如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胃中开始初步消化成氨基酸
B.胰腺分泌的胰液中有两种消化酶
C.若甲处堵塞,小肠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D.若甲处堵塞,肝脏分泌的脂肪酶无法流入小肠
【答案】C
【解析】
A.蛋白质在胃中开始初步消化成多肽,在小肠被完全消化成氨基酸,故A错误。
B.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不止两种,故B错误。
CD.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所以体内的甲处(胆管)发生阻塞,胆汁将不能注入十二指肠,因此消化及吸收营养物质功能中,最可能发生的是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故C正确,D错误。
【例12】如图所示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向各试管中都加入少许等量淀粉糊,1、3 号试管中各加入 2mL 清水,2、4 号试管中各加入 2mL 唾液,充分搅拌,如图处理5 分钟,然后向各试管滴加 2 滴碘液。关于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1、4 号试管的实验变量只有温度
B.本实验中把唾液换成胃液不影响实验结果
C.设置试管 3 和试管 4 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D.滴碘液后不变蓝的是试管 2 溶液
【答案】D
【解析】
A.试管1和试管4有两个变量唾液、温度,因此不可作为对照,故A错误。
B. “本实验中把唾液换成胃液”,胃液中不含有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因此最后的实验现象均变蓝色,不能完成此实验,故B错误。
C.设置试管3和试管4的目的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故C错误。
D.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1号和3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滴加碘液后变蓝色,同时4号试管温度过高,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受到影响,滴加碘液后变蓝色,A正确。
【例13】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组是( )
①在A点时,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②在B点时,反应物浓度限制了酶促反应速率的提高
③如果在C点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④加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会变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根据图像可得在A点时,随着反应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故①正确;
②B点反应物的浓度达到饱和,此时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不在增大,因此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反应物的浓度,故②错误;
③由分析可知,限制C点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所以如果在C点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故③正确;
④由题意可得,该图表示酶在最适温度下的催化反应,因此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反而会降低,故④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D符合题意。
【例14】根据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下列有关小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B.小肠绒毛使得小肠内表面积增加了600倍大幅度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小肠肠壁含有平滑肌层,能使小肠蠕动有利于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D.小肠壁上含有丰富的消化腺,能分泌出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答案】D
【解析】
A.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正确。
B.小肠绒毛使得小肠内表面积增加了600倍,大幅度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正确。
C.小肠肠壁含有平滑肌层,能使小肠蠕动,有利于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正确。
D.小肠内有肠腺,能分泌肠液,肠液中有多种消化酶,与小肠消化功能有关,与吸收无关,错误。
【例15】唾液淀粉酶是存在于唾液中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人进食咀嚼时,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被搅拌在食物中,随后吞入胃中。唾液淀粉酶在胃中将( )
A.自身被分解 B.受胃液保护不再分
C.继续催化淀粉分解 D.不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任何酶都有他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对于温度而言,高温使酶失活(恢复低温酶活性不可复原),低温降低酶的活性(达到最适温度酶活性增高):对于pH而言,过酸过碱都可以使酶失活,即使恢复最适pH都无法恢复酶的活性。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中性,到了胃后,由于胃酸的作用,使唾液淀粉酶失活,故失去催化作用,且自身被胃蛋白酶分解。
【例1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参与催化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就发生了改变
B.酶是生物的体细胞合成的,人体内所有酶的最适酸碱度都接近于中性
C.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可以催化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D.白化病是体内缺乏一种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酶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答案】D
【解析】
A.酶作为一种催化剂,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均不发生改变,错误。
B.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酸性,且酸性较强,错误。
C.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可以催化分解蛋白质,错误。
D.白化病是体内缺乏一种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酶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正确。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转化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转化达标测试,文件包含25物质的转化讲义解析版docx、25物质的转化讲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1节 金属材料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节 金属材料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21金属材料讲义解析版docx、21金属材料讲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节 常见的碱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节 常见的碱随堂练习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