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训练
一、填空题
1.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他的诗以________见称。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________,唐朝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________的意思。
(3)《次北固山下》“次”意为________,这首诗作者是王湾,________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________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
(5)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________》。而把唐朝新出现的________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 临:( )
(2)潮平两岸阔 阔:( )
(3)海日生残夜 生:( )
(4)乡书何处达 书:( )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 )
二、默写
3.根据提示默写。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诗人托月送“愁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三、选择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次北固山下》标题中的“次”是“第二次”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标题中的“龙标”和诗句中的“龙标”都是指唐朝的县名。
D.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5.下列对《观沧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
B.从诗中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所写的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日月”“星汉”两句写出了沧海有气吞山河的气势。
D.文末两句用歌声表达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6.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诗人在岸边所见的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颈联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拟人化的语言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尾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7.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枯”“老”二字用得巧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
B.前三句是名词连排,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C.本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D.本首小令全是“景”语,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8.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降职,“过五溪”说明友人被贬旅途之艰辛。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C.“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本诗融情入境,情景交融,诗人希望明月能将自己的忧愁带给朋友。
四、综合性学习
9.学校举行“阅读点亮人生”系列活动,请你也积极参与其中。
【调查分析】有同学从网上搜集到一组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请阅读下面的数据,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8年我国国民各类媒介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 ||||
纸质媒介 | 数字化媒介 | |||
图书 | 报纸 | 期刊 | 互联网 | 手机 |
20.4 | 12.0 | 6.9 | 60.7 | 80.4 |
(1)关于纸质媒介阅读时长,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数字化媒介阅读时长,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纸质媒介阅读情况与数字化媒介阅读情况对比,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宣传】
(4)你的同学李明为本次读书活动拟写了一条宣传语:“读经典,如春风拂面;品味诗歌文章,好似甘甜的泉水滋润我们的心灵。”你看了这条标语,觉得句式不够整齐、美观,请对后半句作一些改动,使前后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
读经典如春风拂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这首诗的开头使用“杨花、子规”两个意象,既点明了季节是______,同时渲染了______的气氛。
11.请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间,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客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乡书”“归雁”呼应。
B.颔联描绘了一幅春潮涌涨,孤舟悬帆于江上的景象,富有画面感。
C.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这种惆怅的景致使人顿生偶怅之情。
D.全诗用笔自然巧妙,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堪称千古名篇。
1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B.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C.“枯藤老树昏鸦”中三个景物,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受。
D.“断肠人”指飘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15.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人名)。
1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萧瑟秋风吹拂,汹涌的波涛溅起阵阵浪花的景象。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之声
涂玉国
①“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一叶落,天下秋。秋天的天空分外明净过远,一行行高大的法国梧桐树站在这旷远的天空下,变得分外渺小寂寥,那枝头上片片枯黄阔大的叶子,在寂寂的秋风中无力地翻卷着,发出春恋的“唰唰”“哗哗”的回响,这回响似慢板轻歌,一声声地击在心上,让心一阵阵揪紧,顿生无限惆怅。那黄叶落地的声音,更像无奈的叹息,拨动着内心的琴弦,有些萧瑟,有些悲凉,有些落寞。
②秋雨凉,加衣裳。伴随秋风的是一场更比一场乘凉的秋雨,把夏日最后一缕暑热赶到季节的深处。那纷纷飘落的细雨如雾如烟,落在褐黄的叶子上发出春蚕食桑般的“沙沙”的声音。与春而不同的是,春天的雨温润、灵动,秋天的雨冰凉、绵长,更易让人多愁善感,滋长纷乱的心事。偶尔,秋雨也有激烈的时候,落在树叶上、落在大地上,发出“嗤嗤”“嘶嘶”的声音,伴随着急促的风,敲在玻璃窗户上,发出“呯呯”“叮叮”的敲击声,这些声音尽管充满力度、富有张力,但与夏天的猛烈声相比还是温婉、低沉了很多。听着这声音,仿佛坐在一叶小舟上,随声音的波浪起起伏伏,充满了平平仄仄的韵律与诗意。
③秋天,更多的声音是热烈的,丰富的,多彩的,欢乐的,兴奋的。金黄的稻浪,闹腾在秋风里,发出“哗啦啦”的喜悦声;火红的柿子,摇曳在枝头,发出“噗噗”的会心微笑声;淡蓝色的长空上,白云高悬时行时止,发出小猫夜行时若有若无的足音;橙色的柑橘,藏在深碧的叶中,宛如捉迷藏的孩子发出阵阵调皮的“咯咯”脆甜声;红彤彤的枫叶,沉醉在秋日的温阳里,相互碰撞时发出“喀喀”的金属声。听到这些七彩的声音,就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慢慢地连呼吸心跳都变得平缓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开启一场盛大的梦幻之旅。
④秋天最动听的声音,是果实开裂的声音。秋日的暖阳下,金风吹动叶发出“飒飒”的声音,像在演奏丰收之曲。黑色的绿豆荚、土黄色的豇豆荚,在阳光下不断炸裂,发出“咔吧咔吧”的欢快声;芝麻梭子张开小口发出“嚓嚓”的轻响;金黄的稻粒、黄亮亮的玉米发出“嗤嗤”的笑声……这些丰收的果实,在阳光的抚摸下汇成了欢声笑语的河流,在村庄上空、在田野上空、在大地上空远远地弥散开来,把秋天渲染得分外生动。一只长着大红冠子的大公鸡带着一群母鸡,乘人不注意急急忙忙地溜到稻场里,发出欢欣的“咕咕”的呼叫声,它们一边低头频频啄食,一边用锋利的爪子刨食钻出豆荚的肉虫。在不远处的棉花田里,棉花轻裂声此起彼伏,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黄豆荚发出“啪啪”的脆响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合奏成秋天最丰满、最动听、最悦耳的声音。
⑤秋天果实开裂的声音,更像是丰收的锣鼓声,铿锵有力,激情四射。听到这声音,劳碌奔忙的庄稼人开心地笑了,那爽朗开怀的笑声在晴空下四处回荡,把村庄的里里外外都洗涤得格外喜庆、火红、热烈,这才是村庄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季节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大地最美的模样,这才是天下最美好的模样。
19.根据文章的写作思路,说说文中写了哪两类声音,请概括。
20.简要说说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秋天的景物的。
21.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才是村庄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季节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大地最美的模样,这才是天下最美好的模样。
22.如果要你来描写秋之声,除了文中的那些声音,你适合描写秋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哪种声音?试着描写几句。
参考答案
1. 诗人 慷慨悲凉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贬官 停宿 唐 散曲 求是指在 观沧海 绝 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2. 登上,到达 开阔 升起 信 形容悲伤到极点3.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4.D5.A6.B7.D8.C9. (1)(2018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时间长(多),期刊阅读时间最短(少) (2)(2018年)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时长超过互联网阅读时长 (3)我国国民纸质媒介阅读时长远远不及数字化媒介阅读时长,(我国国民数字化媒介阅读时长远远超过纸质媒介阅读时长;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时间最长,期刊阅读时间最短;人们更喜欢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人们最喜欢用手机阅读。) (4)示例:品诗文 似甘泉润心10. 暮春 愁苦、凄凉 1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知心的信使,会带着愁心与友人共赴那遥远的夜郎,抒发了对友人的同情、牵挂与思念)或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抒发了对友人的同情、牵挂与思念。
12.C 13.示例: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寄托诗人思乡之情。
14.A 15.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16. 东汉 曹操 17.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8.C
19.大自然的七彩的声音;果实开裂的声音。 20.听觉和视觉,如“金黄的稻浪,闹腾在秋风里,发出‘哗啦啦’的喜悦声”,“火红的柿子,摇曳在枝头,发出‘噗噗’的会心微笑声”等。
21.点明主旨,升华主题,表达了对秋天丰收景象的赞美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对人们美好生活的祝愿。 22.示例:走到田间,只见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雪白的棉花;沉甸甸的稻谷,颗粒饱满的高粱……一个个玉米被农民伯伯放进箩筐里,发生“咚咚”的欢唱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