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巩固练习卷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周》课后巩固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古诗默写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 末年 家、 家、 。他的诗以
见称。
3、“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5、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6、诗中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思念和深切的关怀之情的句子是:
。
四、探究提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4、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次北固山下》
一、古诗默写
《次北固山下》
二、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
二、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三、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天净沙·秋思》
一、古诗默写
《天净沙 秋思》
二、常识填空
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天净沙”是 ,“秋思”是 。
2、《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
3、“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索的秋景,衬托出了游子内心的悲哀。
B.“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安逸、悠闲,这种安闲其实反衬了游子的无助、孤寂、伤感。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妻子想念着游人,想得肝肠寸断。
D.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异乡游子的悲凉、孤寂的心情。
3、《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4、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五、对比阅读
秋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寞,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
(2)《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 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