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学年野望优秀当堂检测题
展开第13课:唐诗五首
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 ) 薄暮( ) xǐ( )倚 落huī( ) 驱dú( )
采wēi( ) 崔颢( ) 千载( ) 燕然( ) 征蓬( )
2.文学常识填空。
(1)《野望》的作者王绩,字 ,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故自号“ ”。
(2)《黄鹤楼》的作者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3)《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 ,号 ,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 ”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画:“味摩诘之诗, ;观摩诘之画, 。”
(4)《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字 ,号 ,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5)《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 ,晚年号 ,唐代诗人,有“ ”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薄:
(2)徙倚欲何依 徙倚:
(3)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
(4)晴川历历汉阳树 川: 历历:
(5)芳草萋萋鹦鹉洲 萋萋:
(6)使至塞上 使:
(7)单车欲问边 问:
(8)长河落日圆 长河:
4.名句默写。
(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 。
(2)王绩《野望》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
(3 )崔颢《黄鹤楼》中既描绘了在黄鹤楼所见的远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 , 。诗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4)王维《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抓住典型景物,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5)王维《使至塞上》中“ , ”这两句,既写景,更在叙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
(6)《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7)《黄鹤楼》一识-诗中,表现诗人浓浓乡愁的句子是: ,
(8)《使至塞上》一诗中,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体现出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9)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诗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诗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 ,
(10)《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默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 薄暮(bó) xǐ(徙)倚 落huī(晖) 驱dú(犊)
采wēi(薇) 崔颢(hào) 千载(zǎi) 燕然(yān) 征蓬(péng)
2.文学常识填空。
(1)《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故自号“东皋子”。
(2)《黄鹤楼》的作者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3)《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5)《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薄:接近
(2)徙倚欲何依 徙倚:徘徊
(3)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4)晴川历历汉阳树 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5)芳草萋萋鹦鹉洲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6)使至塞上 使:出使
(7)单车欲问边 问:慰问
(8)长河落日圆 长河:指黄河
4.名句默写。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8)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9)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0)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课内精读
三、
精彩阅读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答: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C.颔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答案】
1.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这两句表面是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感。
3.B(解析:B.“《观沧海》”有误,应该是《短歌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
2.列对诗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化虚为实,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抒发了一种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感以及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B.后四句虚写,描写想象中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发乡愁。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晰可见、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景致之美,令人陶醉。
D.尾联中“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答案】
1.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原野上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2.B (解析:B.后四句是实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说说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塞外风光图。
B.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颔联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感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答案】
1.“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中的景象,“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2.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伤感(或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3.D (解析:D.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不是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100字以内)
答:
。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紧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象。
C.颈联以动写静,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依次是天边云霞图,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
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的前行而逐渐展开,最后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望着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C(解析:C.颈联依次是“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初春景象?
答: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答: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C.诗歌以时间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1.“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乱”字突出了早春各种花多而密的特点;“渐”字描写出了初春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景象;“浅”字突出了初春的小草柔嫩的特点。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早春的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3.C (解析:C.“以时间为线索”表述有误,应为“以诗人行踪为线索”。)
二、课外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掉、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人,即高僧;模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领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二)(2019.江苏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夜泊旅望[唐]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
[注释]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说说作者“愁”的是什么。”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美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具体分析。(3分)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②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2分)
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2.“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2分)
3.“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与解析】
(一)1. D【解析】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僧人的赞美之情和赠别之意,并非感时抒怀。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衡山千峰流露出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二)1.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运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运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3.D 【解析】理解额联如何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深挚的: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 个空旷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 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接着逐一分析备选项, 找到与之手法相同的一项即可。
(三)1.清幽恬静
2.本诗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件:王维(竹线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做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四)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中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时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五)
1.庭院 紫蒲
2.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3.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⑤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
三、中考提优练习
(一)
1.(2021·四川南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2)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3分)
答:
2.(2021·四川达州)诗歌鉴赏
【甲】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5分)
答:
2.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 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 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 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 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3.(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昼居池上亭独吟
[唐]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③。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机:心意,心愿。③几杖……铭:给几、杖作铭文(含自警或劝诫意)。
(1)这首诗抒发了刘禹锡 、 的心绪。(2分)
(2)诗人“闲想鹤仪形”,他心中鹤的形象与下面第①联还是第②联所描写的鹤形象相似?请结合本诗颈联或尾联,说说你的理解。(4分)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②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池鹤》)
【答案与解析】
1.(1)B【解析】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首联写山水之景;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议论”应为“抒情”。
(2)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与本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都是表达与朋友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送友人》诗人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但两首诗中表达的情绪是不同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是诗人的乐观豁达,《送友人》则是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
2.甲词基调昂扬、乐观。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得特别充分。乙词基调低沉、哀惋。通过对秋凉夜中风叶、孤光明月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咏人生之短暂,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慨知音之难觅)。(评分标准:基调1分,情感2分,结合内容2分,共5分)
3.(1)不被重用的失意不平,追求高尚人格和高雅志趣。(2)与第⑵联鹤的形象相似。“闲想鹤仪形”中的“鹤仪形”指君子的仪形,表达了作者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尾联“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做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表明不失为君子风度。白居易笔下的“池鹤”也是这样一个坚守君子风度的形象。
(二)
1.(河南省)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2.(福建省南平市)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总之觉得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B.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肆无忌惮的掠夺我国的财富和资源,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C.不是你俩还有谁!这班上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3.(北京市)为影响校团委“新春致敬子弟兵”的倡议,有位同学给边防战士写了一封慰问信。下面是信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字、词、句各有一处错误,请把你找出来。(3分)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住过最北端的边防线上。那里风雨交加,天气恶劣,但你们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为我们站岗巡逻。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句:
4.(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湛蓝的天空像碧玉一样澄澈,苍翠的树木像卫士一样挺拔, 。
【答案与解析】
1.C(2 分)【解析】回答“为什么”,当然首先说“因为”,因此第④句作首句是确定的。第⑤句是对第①句的小结,第②③句是对第⑤句的补充,因此选择C。
2.D 【解析】“洗心革面”,洗心:消除邪恶的思想;革面:改变旧的面目。比喻彻底悔改,重新做人。这个词是用于人,而不能用于刊物。
3.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1分)
【解析】搭配不当,主语应该是你们,加上“的”字后,变成“的字短语”,你们的钢铁之躯充当主语,与奉献搭配不当,可改为“你们用钢铁之躯”或删去“的钢铁之躯”。
4.示例:碧绿的池塘像眸子一样闪亮 【解析】要求仿照原句的修辞手法和句式,语意也要连贯,意思对即可,还要注意内容要积极向上,不能消极。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 蝉优秀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 蝉优秀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选项中注音有误的一组,选文最后一段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优秀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优秀课时作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意思写词语,把下列的四字短语填写完整,活动二,甘孜)阅读下文,完成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精品课后测评,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课文原文填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比较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