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4.背影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白杨礼赞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散文二篇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野望学案及答案
展开13.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布局之精巧。
2.结合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积累优美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预习新知
【积累精彩语句】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晴川历历汉阳树,白云千载空悠悠。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山随平野尽,江大荒流。
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作品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这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此诗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
《使至塞上》写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夏,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奉使慰问。当时与他谊兼师友的名相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斥罢相。所以诗人也被排斥出朝廷。因而诗中并非是一味的高昂振奋,也兼有孤寂之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25岁的李白这次从蜀地出发,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钱塘湖春行》: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3.知识链接
古代诗歌按音律角度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往往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形成的近体诗是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但唐代以及唐以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高峰。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一般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掌握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东皋(gāo) 薄暮(bó) 徙倚(xǐ) 落晖(huī)
驱犊(dú) 采薇(wēi) 鹦鹉(yīng)(wǔ)
都护(dū) 燕然(yān) 沙堤(dī)
2.理解词义。
(1)东皋薄暮望(傍晚。薄,接近)
(2)徙倚欲何依(徘徊)
(3)长歌怀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4)昔人已乘黄鹤去(传说中骑鹤飞去的先人)
(5)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6)晴川历历汉阳树(平川、原野;分明的样子)
(7)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
(8)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
(9)单车欲问边(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10)属国过居延(典属国的简称。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11)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
(12)大漠孤烟直(烽烟)
(13)长河落日圆(黄河)
(14)来从楚国游(往)
(15)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原野)
(16)仍怜故乡水(喜爱)
(17)水面初平云脚低(刚刚)
(18)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野望》的作者是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2)《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体裁),作者是崔颢。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字摩诘,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宋代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5)《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初步感知文本】
1.《野望》:描绘了一幅诗人薄暮时分在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2.《黄鹤楼》: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使至塞上》:诗人用极为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4.《渡荆门送别》:作者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
5.《钱塘湖春行》:诗人描绘了西湖花草渐盛、莺歌燕舞的春天景色,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探究重点难点】
一、重点句子翻译
1.《野望》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答案: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答案: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2.《黄鹤楼》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答案: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3.《使至塞上》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答案:(我)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以使者的身份到边塞的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案:(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过了汉地的边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地的天空。
4.《渡荆门送别》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答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答案: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变幻好似海市蜃楼。
5.《钱塘湖春行》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二、内容探究
《野望》:
1.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2.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典故。“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含蓄表达诗人愿以先贤为伍,避世退隐、孤独寂寞之情。
《黄鹤楼》: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答案示例:(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2)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表达诗人的怅惘之情。
2.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乡愁绪,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
1.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明确:比喻诗人自己,透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孤寂、抑郁、愤懑以及远离家乡的漂泊、思乡等幽微难言的复杂心情。
2.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答案示例:苍茫辽阔,浩瀚无边。心情不同,使人看到这副壮美的边塞图,心胸也为之开阔,心中充满对边塞壮美风光的赞美之情。
3.请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和“入”用的好,好在哪里?
明确:“随”生动地写出崇山峻岭随着船的移动逐渐消失,而代之以一望无际的平野的情景;“入”描写出长江水由山区流入平原,一泻千里的气势。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
1.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情景,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3.请你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
参考示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叽叽喳喳,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的新燕已经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来来往往那么忙碌。
【拓展延伸】
春天是美丽的,古往今来,多少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绘春赞春的美文佳作。请你积累这样的诗句,并在班上交流心得。
答案示例: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唐)杜牧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
初中最后一次讲演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最后一次讲演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13*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3*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了解文学文化常识,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感知文本,深层探究,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