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优秀课时作业
展开
第14课: 背 影
(一)课内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簌簌( ) (2)赋闲( ) (3)举箸( )
(4)惦记( ) (5)迂腐( ) (6)橘子(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细小而繁多的事。 ( )
(2)感情积聚在心里。 ( )
(3)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
3.把下列的四字短语填写完整。
(1)____不单行 (2)满院狼____ (3)变卖____质
(4)____目伤怀 (5)不能自____ (6)____多不便
4. 下列加线成语的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十分绚丽。
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称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
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浪费了大好年华。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5.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题目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sù (2)fù (3)zhù (4)diàn (5)yū (6) jú
2.(1)琐屑 (2)情郁于中 (3)蹒跚
3.(1)祸 (2)藉 (3)典 (4)触 (5)已 (6)诸
4. D (D项 中,“滔滔不绝”一般指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接连不断。此处用来指来往的车辆多,显然不对。)
5.(1)开头“最不能忘记”背影——深沉、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
(2)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 ——父亲爱儿至深。
(3)父子告别“混在人群中”的背影——依恋、伤感,催人泪下。
(4)结尾读父亲来信泪光中浮现背影——思念不能自已,呼应开头。
6.观点一:可以改为“车站送别”,因为文章主要写这一场景,通过送别表现父子深情。几个橘子算不了什么,但父亲费那么大的力才买到,买橘子凝聚着父亲的爱子深情。
观点二:不能改,因为背影集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课内语段精读
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 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A那吋真是聪明过分,总 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 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 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 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H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 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吋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 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儿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 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 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 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吋,他 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冋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 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 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儿步,回过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 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吋的背影?
2.选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
3.朱自清的文章朴素自然,却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需要细心玩味 才能够体会。请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这句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拓展空间
4•请你用心观察自己父母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细节,仿照文屮的写法,用 上几个恰当的动词,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150字左右)
综合运用。
5.学习了《背影》之后,同学们被浓浓的父爱深深感动了,大家决定以“感 恩父母”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暖心开场白】班级特邀请你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为了活跃班级气 氛,请设计一段温暧人心的开场白,将同学们引入到此次活动氛围中。
【诗词话思乡】思乡,是因为故乡有着我们最最思念的山川人 ——有着生养我们的至亲父母,有着哺育我们的故乡山川,有着陪我们的亲密伙伴。古代诗文中有很多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下列诗 中与思乡话题无关的两项是(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露从今夜口,月是故乡明。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曰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最美孝心行】本次活动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用行动来回馈父母深恩”。 请你参照活动一,再设计两项活动。
活动一:为父母亲手设计一份感恩礼物
活动二:
活动三:
参考答案
1.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吋,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这里,作者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极力描绘出父 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家境衰落的颓状,父亲送子远 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2.从内容方面来看,表明是第二次流泪,同时突出了作者和父亲 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来看,照应文中“我的泪 很快地流下来了”。
3.这一处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抒写胸臆,写得十分感人。望着父亲 消逝的背影,离情别绪涌上心头。“混入”形彖地表现出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逐 渐消失的情形,透过这个词语,我们似乎可以看见“我” 一直在望着、找着父 亲的背影,久久不愿离开。“再找不着了”,则更流露出一种怅然若失的痛苦。
4.(示例)当视觉模糊了的时候,他只看到一个轮廓;当思想模糊了的时候,他只记得一个背影。在他的记忆屮有一个永远抹不去的背影,那便是母亲转身出去掩上门的一刹那。她要去上夜班,半夜里起来,看看熟睡的儿 子,睡得那么香甜,她很欣慰,又轻手轻脚地踩将过来,掖一掖被角,压一压 被褥,看几眼儿子沉睡时的姿态,认为满意了,再轻轻地倒退着走出去,轻轻地带上房门,不发岀一点声响。其实这一切儿子全都看在眼里,为了让妈妈安 心地去上班,不牵挂自己,他睡得很“正确”,一点都没有乱,从他细微的眼睑 中望过去,借着刀光,他看到的是妈妈模糊的身影。转过去,不见了,最后听 到一声大门关闭的声音,那是妈妈上夜班去了。
5.感恩深深,真情切切。感恩,让我们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为 贵”;感恩,让我们获得勇往直前的持久动力;感恩,让我们做一个一心向阳、 温暖明媚的人儿。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天下所有的子女,向所有的父母致 以最诚挚的谢意;向所有的父母真心说一声“辛苦您了”。
6.④⑤
7.活动二:(示例)为父母亲自烹饪一份感恩晚餐
活动三:父母手写一封感恩家信
二、课外拓展练习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 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4 分)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 分)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3 分)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3 分)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 分)
【答案】
1.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2.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3.⑴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⑵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4.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这篇文章围绕着父亲所从事的裁缝事业,回忆了父亲做衣服的四大绝活:画粉画线、做出漂亮的盘扣、“两不记”、裁剪与案板的和谐结合。文章最后还写了父亲从事这项职业的不同做法,有在家等客上门做,还有到主顾的家里去做,我跟在父亲的身后看着他工作,吃着百家饭长大。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父亲从职的认真、负责、不贪财等高贵品质的赞美。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文章第③段指出“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以此引出④~⑧的内容,将每段描述的具体内容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第④段主要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第⑤段写的是父亲做出各种漂亮结实的盘扣的绝活;第⑥段写的是父亲有“两不记”的绝活;最后⑦⑧段写的是父亲裁剪时剪子与案板和谐结合的绝活。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进行。从内容上看,这段主要写父亲从师学艺的经历,表现父亲学习的认真与艰辛。再因为如此,所以后来父亲在从业过程中练就了四大绝活,由此也可看出这段内容在结构上就是后面内容的前提与总起。同时又紧承上段对父亲一生的总体介绍,所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第一句话,是对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动作描写,可抓住其中的“捏”“拉”“压”“拈”“弹”等词,分析父亲动作的连贯,表现这是他的绝活之一。第二句话可抓住其中的修辞来分析,作者将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形象地表现出裁剪的样子与工作的辛苦,同时也符合他是一位乡间裁缝的特征。
(4)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分析。先分析所给的“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这一标题交代了父亲的职业,交代了写作的对象。而“一针一线皆关情”,“一针一线”交代了父亲的职业,并能表现他工作的认真细致;“皆关情”则能突出父亲对职业的情感,整个标题表现父亲是一位乡间裁缝,他用真情为乡间人服务,他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热爱。比起“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既能交代内容,又能表现主题,同时还更富有诗意,所以二者不可互换。
三、中考提优练习
(一)(2020.甘孜)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春的锣鼓
乔忠延
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②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和我一样,都是贪睡的孩子。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着酣梦,迟迟难以苏醒。那时,妈妈在枕头边摆好过年的新衣服、新棉帽,还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忽然,我的眼睛灿亮,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飞跑出去,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就能飞出好远。让我眼睛灿亮、一跃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轰鸣的威风锣鼓。
④威风锣鼓,是我家乡山西临汾特有的打击乐。乐器很简单,就四样:锣、鼓、钹、铙。敲打时,鼓居中,铙、钹在鼓的四个角,锣围在外圈。这样组合在一起,演奏成一曲,能够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有人描写过,如霹雳轰鸣,如暴雨倾盆。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劲,那锣鼓声,比霹雳还要威武,比暴雨还要狂猛。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
⑤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两岸的先辈们为何能缔造出威风锣鼓,并且用威风锣鼓激活每年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节。或许是我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缘故,春节来临时却没有一点点春天的气息。冰封河山、寒凝大地。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厢情愿地认为春和那个儿时的我一样,正在被窝里贪睡。需得猛击一掌,需得大吼一声,才能惊醒春,春才会迎着寒冽的西北风起步,奔走,直至奋跑,跑进万紫千红,跑进林茂禾盛,跑进五谷丰登。而如这一掌猛击、一声大吼一般,见气势、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
⑥曾经沾沾自喜,以为破译了威风锣鼓蕴含的奥秘。然而,自从威风锣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不得不重新鉴赏感悟其中的丰饶真谛。再观看锣鼓表演,耳边震荡的是多变的鼓点,胸中翻腾的竟然是李白的诗句,要么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要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要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⑦我曾经盯着被誉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态解读威风锣鼓魅力的内涵。他那眼时睁时闭,臂时舞时停,腿时起时伏。我蓦然领悟,威风锣鼓的声威交织着多种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张扬的是外力,积蕴的是内力,下压的是重力,上翘的是弹力,浑身喷射的是爆发力。毫无疑问,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
⑧喜滋滋、笑盈盈的家乡儿女吃过阖家团聚的年夜饭,喝过人寿年丰的喜庆酒,一开大门,新年光临。信心满满的乡亲们早已挎着鼓,举着钹,持着锣,擎着铙,呐喊着飞步奔上场来。脚跟站定,双槌敲击,盈耳的全是滚滚春雷!
⑨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
(有删改)
1.在作者笔下,威风锣鼓具有哪些魅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
2.作者为什么觉得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
答:
3.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与解析】
1.有惊心动魄的声威;有气势,有活力;有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有波澜壮阔的声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文章围绕家乡的锣鼓来写,因此找到有关锣鼓的语段,进行总结概括即可。第④段中写到“这样组合在一起,演奏成曲,能够进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可见其“有惊心动魄的声威,有气势”;第⑤段中“如这一掌猛击、一声 大吼一般,见气势、 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可见其“有气势,有活力”;第⑥段中“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可见其“有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第⑦段中“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可见其有波澜壮阔的声威”。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威风锣鼓的魅力所在。
2.威风锣鼓的气势壮阔,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让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给大地带来春的生机和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了解题干中“春天”的含义。题目说“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很显然这里的“春天”象征的是一种朝气蓬勃、充满力量的生活状态。理解此含义后,只需在文中找到锣鼓齐鸣对人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就可以了。第④段“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极好地概括出了这一点。
3.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的思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迎春花”和“山桃花”对于春天的作用,进而说明是威风锣鼓促使春天苏醒涌动的,表现了作者对威风锣鼓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此题已经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喻和设问, 只需要联系第②段画线句,分别找到运用了设问、比喻的地方,写出其具体表达效果即可。设同的修辞一般都有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画线句中的“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连用两个设问,能激发读者对春天如何苏醒涌动的思考。校“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一句中,将“迎春花”比作“燕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迎春花”对于春天苏醒的作用。“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鸽”,将“山桃花”比作“喜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漫山遍野的山桃花”也只是传递春的讯息。最后联系本段的最后一句可知,这些修辞体现出作者通过设问和比喻来表达出的对威风锣鼓的赞美之情。概括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此处将锣鼓的声音形容为春雷,写出了威风锣鼓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鼓舞着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深化文章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文章结尾“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将锣鼓声比喻为春雷,写出了锣鼓声催醒了春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一句将感情升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1.(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9分)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ān世事的人,自然,质朴。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山风凌厉,劲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咽。奇石耸立,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类带来心灵的振撼。
⑴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不ān( )世事 劲( )松 呜咽(
2.(福建省南平市)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总之觉得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B.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肆无忌惮的掠夺我国的财富和资源,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C.不是你俩还有谁!这班上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3.(北京市)为影响校团委“新春致敬子弟兵”的倡议,有位同学给边防战士写了一封慰问信。下面是信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字、词、句各有一处错误,请把你找出来。(3分)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住过最北端的边防线上。那里风雨交加,天气恶劣,但你们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为我们站岗巡逻。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句:
4.(安徽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9分)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ān世事的人,自然,质朴。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山风凌厉,劲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咽。奇石耸立,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类带来心灵的振撼。
⑷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
【答案与解析】
1.⑴谙 jìng yè(共3分。每空1分)【解析】“谙”这个字要注意不要与“暗”“黯”混淆;“劲”和“咽”都是多音字,平时要注意积累。
2.D 【解析】“洗心革面”,洗心:消除邪恶的思想;革面:改变旧的面目。比喻彻底悔改,重新做人。这个词是用于人,而不能用于刊物。
3.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1分)
【解析】搭配不当,主语应该是你们,加上“的”字后,变成“的字短语”,你们的钢铁之躯充当主语,与奉献搭配不当,可改为“你们用钢铁之躯”或删去“的钢铁之躯”。
4.示例:作为一座山,这不正是它的本分吗?(共2分)
【解析】这一题比较简单,根据反问句的知识,比较容易作答。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 蝉优秀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 蝉优秀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选项中注音有误的一组,选文最后一段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精品课后测评,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课文原文填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比较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