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练习练习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9993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练习练习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9993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练习练习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9993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练习练习题(word版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练习练习题(word版 含解析),共3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氧化铜中的炭粉:在氧气流中灼烧
B.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在空气中点燃,看火焰颜色
C.检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鉴别固体氢氧化钠与硝酸铵: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
3、某同学自制汽水(如下图)并记录了心得,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温度/℃
0
5
10
15
20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g
6.9
7.45
8.85
9.6
10.35
A.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50 B.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
C.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气泡增多 D.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有碳酸氢钠析出
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
C.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D. 等质量的粉末状、块状石灰石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甲>乙>丙
B.t2℃时,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2℃时,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D.采取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甲物质的方法,可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
6、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大于b
B.增加溶质都可将a、b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
C.b中含有少量a,最好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取b
D.P点表示该温度下,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7、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放入足量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醋 B.食盐 C.蔗糖 D.麻油
8、下列关于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洗洁精的溶解作用洗去碗上的油污 B.饱和溶液降温都能析出晶体
C.浓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9、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矿泉水 C.泥沙水 D.油水
10、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方案
实验
目的
A.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钉生锈是否有氧气参与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小岗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
a.只用冷水 b.只用热水 c.在冷水中加人几滴洗涤剂 d.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1)上述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______(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洗涤效果越好。
(3)①洗涤剂对油污有______作用。
②小岗认为汽油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的原理与洗涤剂的不同。汽油可以______油污。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
(3)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 b.过滤 c.降温结晶 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也可以用汽油洗,原因______。可以用______清除掉油污,原理______。
4、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同学们野炊活动中用到的水取自一处清澈的水潭。欲判别该水潭的水是否为硬水,你认为可以用______来鉴别。
(2)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该实验中,试管1和试管2所得气体质量比约为2∶1
C.在水中溶解少量蔗糖可以增强导电性
D.该实验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都能证明水的元素组成
(3)根据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① 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______。
② 要在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5、 “20℃ NaCl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
(1)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NaCl___________。
(2)20℃时,36g NaCl完全溶解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水。
(3)20℃时,36g NaCl和100g水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其质量为___________。
(4)20℃时,136g饱和NaCl溶液中含有NaCl___________,水___________。
(5)36g NaCl和100g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温度为_____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24g“石头纸”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向其中逐渐加入100g稀盐酸,所用稀盐酸的质量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1)“石头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g;
(2)样品与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
(3)计算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
2、为测定一瓶久置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操作如图1所示,电子天平示数如图2所示。请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
(2)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是我国现代“湿法炼铜”的先驱。利用此原理,向160kg含硫酸铜的废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得到金属铜6.4kg。请计算废液中硫酸铜的溶质质量分数。
4、某合金可能由铜与镁、锌中的一种组成,现欲测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该合金样品30g放入烧杯中,然后将200g硫酸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平均分四次依次加入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合金中金属(用R表示)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第二次产生氢气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__。
(3)该合金由铜与_________两种金属组成。
(4)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5)欲将上述合金样品中的铜转化为铜盐,可将上述最终混合物过滤,将滤渣、洗涤、烘干,然后在空气中加热,充分反应,可得到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_,再经过某些反应就制得铜盐。
5、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明同学取20g石灰石样品于锥形瓶中,将200g稀盐酸缓缓加入锥形瓶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求:
(1)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如果要配制200g10%的稀盐酸,则需要量取浓度为36%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cm3)体积为___________m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
①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的pH约为5.6,pH越小,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越多。
②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反应中会挥发出HCl气体,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使溶液的pH变小。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设计实验)
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测定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得溶液的pH,判断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体积,如图:
(1)甲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溶于蒸馏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需先将甲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其操作是打开止水夹K1,关闭止水夹K2并取下甲、乙中间的橡胶管,打开活塞,滴加稀盐酸至空气排尽。检验空气排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闭K1,连接甲、乙中间的橡胶管,打开K2、K3,待丙装置中收集半瓶气体时,关闭K2、K3,充分振荡丙装置,分别测得丙、丁瓶装置中溶液的pH为5.6和6.6.分析可知,溶解的二氧化碳体积丙装置中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丁装置中。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O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___________(填“减小”或“增大”或“不变”,下同),随温度降低而____________。
实验二:用二氧化碳数字传感器测得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6)如图是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反思)由实验一、二分析,改进实验装置,二氧化碳_______(填“能”或“否”)用排水法收集。能降低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的措施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2、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溶液有着广泛的应用。
I.在农业上通常用12%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实验室欲配制该质量分数的溶液60g,操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
(2)认真观察②,改正其中的错误操作:_______________。若不进行改正,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3)若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
C 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
D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E 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
II.我们知道“海水制碱”工业用到的是饱和食盐水,医疗上使用的则是0.9%的生理盐水。请按要求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用品:氯化钠溶液、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
探究实验一: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只试管倒入约5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振荡,观察现象。
氯化钠固体溶解
_________
探究实验二: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并探究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否溶解硝酸钾固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
_________
NaCl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请完成上面表格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镁条与稀盐酸”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镁条放入稀盐酸中,除了有气泡产生外,同时出现灰白色浑浊的异常现象.写出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提出问题)什么原因导致有灰白色浑浊物出现呢?
(设计实验1)(使用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
试管
A
B
C
D
镁条长度
1cm
2cm
3cm
4cm
沉淀量
无沉淀生成
少量沉淀
沉淀较多
沉淀很多
根据上述实验得知,产生灰白色浑浊与镁条长度的关系是______.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
(猜想假设)甲认为灰白色沉淀为碳酸镁(MgCO3),其他同学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甲的猜想,理由是______.
乙认为由于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灰白色沉淀为不能再溶解的氯化镁固体.丙认为灰白色沉淀为脱落的镁粉细颗粒.
(实验设计2)
取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加入适量的氯化镁固体,氯化镁固体______(选填“溶解”或“不溶解”),故乙同学猜想错误;在反应后灰白色固体中加入盐酸,无气泡产生,故甲同学的猜想______(“合理”或“不合理‘).
丁同学测出镁条与稀盐酸反应pH的变化情况如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
放置过夜
溶液pH
2.0
5.8
7.4
8.0
8.6
9.0
9.3
9.6
9.8
10.0
10.0
…
10.2
实验现象
-
无沉淀生成
镁条慢慢溶解,气泡量减少,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灰白色沉淀逐渐增加
根据此表,写出你得出的两个结论分别是:
①______;②______.
结果探究得知:生成的灰白色固体为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
4、下面是某小组进行的“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实验探究,请你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实验)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
(实验步骤)30℃时,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到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KNO3、Ca(OH)2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部分Ca(OH)2未溶。
(实验结论)在___________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温度的影响(以KNO3为例):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
(实验步骤)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二支试管中,再加入5g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60℃,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部分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___________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5、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完成有关问题
(1)图1是探究燃烧的条件。由“①处的白磷不燃烧、②处的白磷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一周后试管A中铁钉生锈,试管B、C中铁钉无明显变化。对比试管______(选填字母序号,下同)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对比试管__________中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水和氧气同时参加。
(3)图3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对比A试管和B试管,发现B试管中固体可溶, A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4探究常温下镁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分别向盛有等质量镁条与铁粉的两只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观察试管中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请你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在氧气流中灼烧,炭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与氧气不反应,可除去炭粉,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区别不大,无法区分,符合题意;
C、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取样,分别溶于水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A、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一定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质是能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B
【详解】
A. ①中溶质的质量为10g,溶剂的质量为500g,溶液的质量为510g,则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0g:510g,即1:51,不符合题意;
B. 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10.3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10.35g碳酸氢钠,则2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51.75g,而②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所以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C. ⑤摇匀放入冰箱后,因温度降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气泡减少,不符合题意;
D. 由表格数据可知, 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6.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9g碳酸氢钠,则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34.5g碳酸氢钠,而题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则⑤摇匀放入冰箱后不会有碳酸氢钠析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有氧气生成,固体中氧元素减少,随着反应的进行,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当氯酸钾分解完全,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一定温度下,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是零,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粉末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块状石灰石反应速率快,稀盐酸过量,反应的石灰石质量相等,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该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
A、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对应纵坐标的数值越大,溶解度越大,因此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乙>甲,选项A错误;
B、虽然t2℃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但甲、丙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因此t2℃时,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选项B错误;
C、三种物质中,只有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降低温度后,丙溶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C错误;
D、N、M点对应的温度相同,N点为该温度时甲的不饱和溶液,M点为该温度时甲的饱和溶液,增加溶质可以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即可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6、B
【详解】
A、由于温度未知,所以a、b的溶解度不能比较,选项A错误;
B、将a、b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选项B正确;
C、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故当b中含有少量a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选项C错误;
D、P点表示25℃ 时,a、b的溶解度相等,故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选项D错误。
故选:B。
7、D
【详解】
物质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白醋、食盐、蔗糖都能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而食用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D。
8、D
【详解】
A、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不是利用的溶解作用,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能析出晶体,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加,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不符合题意;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无关,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常温下,硝酸钾的浓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不符合题意;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
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蒸馏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溶液必须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矿泉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泥沙水是不溶性的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C错误;
D、油水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D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
A、选项中两只试管中溶剂和溶质都不同,有两个变量,无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只能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左侧试管内铁钉与水和氧气接触,铁钉生锈,右侧试管内铁钉与水接触,铁钉不生锈,说明铁钉生锈需要有氧气参与,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对于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闭容器中,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d
(2)高
(3) 乳化 溶解
【解析】
(1)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直接用冷水清洗餐具,油污很难清洗掉;用热水可以清洗掉少量油污;冷水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分子运动速率较慢,乳化较慢,清洗效率不高;热水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分子运动速率较快,乳化更快、更彻底,洗涤最干净。故选d。
(2)
热水中加入洗涤剂,洗涤最干净,说明温度越高,洗涤效果越好。故填:高。
(3)
洗涤剂能使油污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油污,而不聚集,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可以除去油污。而汽油可以将油污溶解,然后在水流作用下除去油污。故: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汽油能够溶解油污。
2、
(1)65
(2)向溶液中加入甲物质
(3)adcb
(4)不变
【解析】
(1)
由图可知,25℃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则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15g甲溶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质量=50g+15g=65g,故填:65。
(2)
使35℃时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甲物质,直至甲不再溶解,故填:向溶液中加入甲物质。
(3)
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如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和过滤,故填:adcb。
(4)
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丙的溶解度增大,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填:不变。
3、汽油溶解油污 洗涤剂 洗涤剂乳化作用
【详解】
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可以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清除掉油污的方法还有:使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或利用碱液与油污的化学反应去除油污。适合新衣服的去油污的方法为使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
【点睛】
4、
(1)肥皂水
(2)BC
(3) 甲=乙>丙 升高温度
【分析】
(1)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少的为硬水;
(2)
A、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A正确;
B、试管1连接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试管2连接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不是质量比,故B错误;
C、蔗糖溶液不导电,加入蔗糖不能增强导电性,故C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都能证明水的元素组成,故D正确;
故选BC;
(3)
①由图像可看出, 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②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方法,加溶质、蒸发溶剂都会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升高温度,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点睛】
5、
(1)36g
(2) 达到饱和 100g
(3)136g
(4) 36g 100g
(5)20℃
【详解】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该物质的溶解度。“20℃ NaCl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
①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NaCl的质量为36g;
②20℃时,36g NaCl完全溶解达到饱和时,需要100g水;
③20℃时,36g NaCl和100g水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其溶液质量为136g;
④20℃时,136g饱和NaCl溶液中,含有NaCl的质量为36g,水的质量为100g;
⑤36g NaCl和100g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温度为20℃。
三、计算题
1、
(1)20
(2)解:设样品与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8.8g
答:样品与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3)解:设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y
y=18.25%
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
【分析】
(1)
向样品中加入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最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杂质的质量,故“石头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24g-4g=20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2、
(1)1.6g
(2)设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x=3.4g
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8%。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
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60.0g﹣258.4g=1.6g;
(2)
见答案。
3、解:设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x
x=16kg
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废液中含硫酸铜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详解】
见答案
4、
(1)
(2)
由图中数据可知,50g稀硫酸与30g-23.5g=6.5g金属恰好完全反应,其中硫酸中溶质质量为50g×19.6%=9.8g,第二次消耗的硫酸为9.8g×2=19.6g,设产生氢气质量为x,
故填:;
(3)锌
设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
所以该金属为锌;
(4)30%
由图中信息可以知道,在前三次加入稀硫酸时,固体质量均减少6.5g,但是第四次加入稀硫酸固体质量只减少了1.5g,说明第四次中稀硫酸有剩余,所以固体中铜的质量为9.0g,所以铜的质量分数为×100%=30%;
(5)11.25g
解:设可得到氧化铜的质量是n,
【解析】
(1)
铜与镁、锌中,镁、锌活动性位于氢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并且都显+2价,合金中金属(用R表示)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4)
见答案;
(5)
见答案。
5、
(1)75%
(2)解:设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7.3%
答: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3%
(3)解:设需要量取浓度为36%的浓盐酸的体积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200g×10%=1.18g/cm3×x×36%,x≈47.1mL
【分析】
(1)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剩余固体的质量为杂质的质量,故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CaCO3+2HCl=CaCl2+CO2↑+H2O CO2+H2O=H2CO3 将让着的小木条放在甲的导管口,木条熄灭,则已排尽 大于 除去\吸收HCl气体,防止干扰实验 减小 增大 排水法收集气体中CO2含量是88.1% 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法收集的气体CO2含量更高 能 升高温度
【详解】
设计实验:
(1)甲装置中反应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CO2溶于蒸馏水生成碳酸,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CO2+H2O=H2CO3;
(3)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实验时,需先将甲装置中的空气排尽,检验空气排尽的方法是: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甲的导管口,木条熄灭,则已排尽;
(4)关闭 K1,打开 K2、K3,待丙装置中收集半瓶气体时,关闭K2、K3,充分振荡丙装置,分别测得丙、丁瓶装置中溶液的pH为5.5和6.5,根据“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的pH约为5.6,pH越小,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越多”溶解的二氧化碳体积丙装置中大于丁装置中。实验中,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HCl气体,防止干扰实验;
(5)CO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或,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6)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有:①排水法收集气体中CO2含量是88.1%;② 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法收集的气体CO2含量更高;
结论反思:
由实验一、二分析,改进实验装置,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降低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的措施:升高水的温度。
2、④②①⑤③ 应将物质品放在左盘,将砝码放在右盘 小于 BE 不是饱和溶液 向一支小烧杯内倒入20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氯化钠固体不再溶解 取一支试管,倒入上述氯化钠饱和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并振荡 硝酸钾固体溶解 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详解】
I.实验室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的溶液60g,结合实验操作示意图可知:
(1)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2)图中步骤②物品与砝码位置放反,应将物质品放在左盘,将砝码放在右盘。因为该实验称取的氯化钠质量为,需要移动游码,若不进行改正,称取的氯化钠质量为7.0g-0.2g=6.8g,小于所需要的质量,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0%。
(3)出现以下情况: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造成水的体积偏小,溶液质量偏小,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B、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造成加水的质量偏大,溶液质量偏大,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最终称取氯化钠质量大于实际所需要的质量,造成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对溶液的质量分数无影响;
E、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造成溶液中溶质质量偏小,造成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综上所述,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BE。
II. 探究实验一: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根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可得实验结论为: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探究实验二: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并探究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否溶解硝酸钾固体
实验步骤:向一支小烧杯内倒入20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实验现象:氯化钠固体不再溶解;
实验结论:NaCl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取一支试管,倒入上述氯化钠饱和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并振荡;
实验现象:硝酸钾固体溶解;
实验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3、Mg+2HCl=MgCl2+H2↑ 镁条越长,产生的灰白色沉淀越多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反应前没有碳元素 溶解 不合理 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值在不断增大 随着pH值的增加,灰白色的沉淀物逐渐增加
【详解】
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故填:Mg+2HCl=MgCl2+H2↑
[设计实验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镁条越长,产生的沉淀越多,故填:镁条越长,产生的灰白色沉淀越多
[猜想假设]碳酸镁(MgCO3)中含有碳元素,而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所以甲猜想错误;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反应前没有碳元素
[实验设计2]若乙同学猜想错误,也就是该溶液是氯化镁的不饱和溶液,所以加入氯化镁固体,氯化镁固体会溶液;该灰白色固体也可能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氧化镁,稀盐酸反应也没有气泡产生,所以甲也不合理;故填:溶解;不合理
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值在不断增大;随着pH值的增加,灰白色的沉淀物逐渐增加;故填: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值在不断增大;随着pH值的增加,灰白色的沉淀物逐渐增加
【点睛】
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实验的过程,并结合题中所给的信息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4、温度、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温度 不同 温度 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温度
【详解】
(1)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度的影响,即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温度和溶剂的质量都必须相同,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30℃时,5mL蒸馏水中溶解的KNO3、Ca(OH)2质量不同,则说明在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溶质质量的情况下,不同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时,除了温度不同之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必须相同;
由试管①中有多量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5、与氧气接触 AC ABC 溶剂的种类 溶质的种类 反应物接触面积不同
【详解】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接触。
(2)由A、C实验可知,A中的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容易生锈;C中的铁只与氧气接触,不容易生锈;通过对比A、C两个试管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有水参加;由A、B实验可知,A中的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容易生锈;B中的铁只与水接触,不容易生锈;通过对比A、B两个试管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有氧气参加;故填:AC;ABC。
(3)碘能溶解在汽油里,不能溶解在水里,溶质种类相同,溶剂不同,溶解能力不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补充了如图C所示实验,高锰酸钾能溶在水里,碘不能溶解在水里,在同一溶剂中,溶质种类不同,溶解能力不同,说明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的种类;故填: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
(4)虽然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以及浓度相同,金属的质量也相同,但是金属的形状不同,一个是条状,一个是粉状,导致了和盐酸的接触面积也不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也影响反应速率,所以该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故填:反应物接触面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