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11 短文二篇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11 短文二篇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4页。
《11 短文二篇》同步练习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鳞竞跃.(yào) B.与.其奇者(yù)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竹柏.(bǎi)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晓雾将歇.( )(2) 沉.鳞.竞跃( )(3) 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自康乐以来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C.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念无与为乐者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填空。(1) 《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 。(2)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 ,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8 题。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实是欲.界.之仙都(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几句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9~11 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2)思欲就.林止息(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有人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创作了一副对联,但上联找不到了,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补出来。上联: 下联: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答案与解析 基础积累 1.A 2.(1)消散。(2)水中潜游的鱼。(3)共同,一起。(4)形容水的澄澈。 3.D 解析 A 项,从。B 项,早晨。C 项,到。D 项,和,跟/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1)书信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阅读提升 5.(1)指人间。(2)奇异的景色。 6.(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7.C 解析 C 项中的“乱”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8.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9.(1)曾经。(2)到,靠近。 10.(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其中(似有)藻、荇交叉错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于是(或“因此”“由于这”)(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综合运用 示例 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引人注目的可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1《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才德的人顺从喜爱,爱好改变,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同步测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D解析 “相”读“xiānɡ”,天下独绝 千丈见底 幽静,高,用作动词,往高处伸展,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