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1.3.1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3.1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新课,合作学习,探索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加法运算律的应用,尝试反馈,变式训练培养能力,讨论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 题 | 1.3.1有理数的加法 | 课时 | 第二课时 | 课 型 | 新授课 | 修改意见 | |||
教学目标 | 1、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通过综合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加法运算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对称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
教学重点 | 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
| |||||||
教学难点 |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
| |||||||
学情分析 | 学生在小学学过加法运算,知道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探索总结出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进行了一定量的练习,但熟练程度还不够,并且对过去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否对有理数适用未进行探讨. |
| |||||||
学法指导 | 实例探究、自主练习、小组合作、自学互帮。 |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 补救措施 | 修改意见 | ||||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探索有理数加法交换律
三、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有理数加法结合律
四、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五、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六、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七、讨论小结
八、课后作业 | 1、问题1:在小学中我们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 问题2:加法的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扩充到有理数范围? 2、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有理数代替五角星和正方形计算并观察结果,它们的结果有怎么样的关系?能用什么符号把两式连接起来呢? 然后教师试着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所得的结论。 师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加法交换律:a+b=b+a 3、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有理数代替五角星和正方形计算并观察结果,它们的结果有怎么样的关系?学生自己总结上述规律,师点评后总结: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即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例2 计算 16+(-25)+24+(-35) 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后,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同时追问每一步的理由根据。 5.计算: (1)23+(-17)+6+(-22) (2)(-2)+3+1+(-3)+2+(-4) 6.(1)计算:
(2)教材20页例3 教师引导学生:这是个实际问题,如何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呢? 然后启发学生列出等式。 师生互评。 7、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它是对小学数学算术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推广,对于三个有理数相加,按下列过程计算比较简便: (1)、先将其中的相反数相加; (2)、再将正数、负数分别相加; (3)、最后求出异号加数的和。 8、教科书习题1.3第2题. | 1、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2、学生动手计算结果,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3、学生动手计算结果,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4、学生充分思考,寻找解题思路和每一步的理由根据。
5、学生动笔在练习本上解题
6、学生研究讨论寻找解题方法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研究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
学生有可能回答不准确
学生对符号容易错
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
|
老师给予引导
加强练习。
教师引导
|
| ||||
板书设计 | 1.3.1有理数的加法(2)
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例3 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解法1: 例2: 解法2: 练习: 三、小结
| ||||||||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
| ||||||||
教学反思 |
|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1.3.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引入,探究归纳,新知应用,达标测评,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具准备,学习过程,课堂小结,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