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8 《世说新语》二则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8 《世说新语》二则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二、作品介绍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间120多位人物的言谈、逸事。共记载了1130个故——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开创了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模仿它的著作不断出现。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称其为“名士底(的)教科书”(《中国小说史略》)。
三、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
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四、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 ,按照《世说》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编纂的恰当时机;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
五、课文原文(朗读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六、字音字形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七、字词梳理
(一)重点词语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4.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5.戏:玩耍。
6.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7.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9.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11.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三)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3.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任。
古今异义是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词随着词汇发展,词义发生了变化转移。
如:“去”“委”“引”。
(四)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五)一词多义
相委而去(连词,表示顺承)
(六)敬辞与谦辞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省略介词“于”)
(2)太丘舍去 “舍”后省略宾语“友人”
(3)(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省略主语)
八、课文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九、重点提示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辞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观点一: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观点二: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十、人物形象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太丘的朋友: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
⑴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
⑵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⑶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正直率真的性格特点。
总结:是非分明、懂礼明事理、机智敏捷(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率真。
十一、课文主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聪颖机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
十二、理解性默写
1.友人不守信用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2.友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元方不肯原谅友人的表现是:元方入门而不顾。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8 《世说新语》二则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8 《世说新语》二则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时间,学习进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8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读”——读课文,通文意,“思”——品读方正,守信明礼,“说”——辩“谦称”,“悟”——总结课文,传承方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