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展开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学习情境】
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
【知识导学】
一、字词扫雷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5)何厌之有
2、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越国以鄙远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邻之厚,君之薄也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夫晋,何厌之有
(6)以其无礼于晋
二、文本研读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的?这部分内容与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3、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什么能一步步地说服秦穆公使其退兵的?
【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军:部队
B.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境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武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下列各项中,为省略句补上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公从之。(烛之武)辞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C.若不阙秦,(晋)将焉取之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晋侯)乃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逆,倒着
B.夫人将启之 启:启发,启迪
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遗产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侵损,削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eq \b\lc\{\rc\ (\a\vs4\al\c1(姜氏欲之,焉辟害,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eq \b\lc\{\rc\ (\a\vs4\al\c1(其是之谓乎,吾其还也))
C.eq \b\lc\{\rc\ (\a\vs4\al\c1(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以乱易整)) D.eq \b\lc\{\rc\ (\a\vs4\al\c1(遂寘姜氏于城颍,以其无礼于晋))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8.翻译上面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总结】
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材料补充】
1、解文题
烽火硝烟的战场,演绎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故事;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再现了谋臣辩士的机智与胆识。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仅用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就不击自退,城下之围就不攻自破。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深明大义,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退兵。
2、识作者
1.鲁之君子。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入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历史背景,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3、知文体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参考答案】
知识导学
1、(1)已,通 “矣”,了。(2)共,通 “供”,供给,供应。(3)说,通“悦”,高兴。(4)知,通 “智”,明智,聪明。(5)厌,通“餍”,满足。
2、军,驻军,名词作动词。(2)亡,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3)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郑国。(4)东,方位名词作状语。(5)厚、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1)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1)判断句,“……也”表示判断。(2)判断句,否定判断。(3)省略句,省略介词“于”。(4)被动句,郑国被灭。(5)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6)宾语前置句,“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7)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晋无礼”。
二、1、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之中请求烛之武出使秦国,烛之武应允前往,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后来晋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文章组织严密,浑然一体。
2、(1)文章的第1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2)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和“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②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3.(1)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还是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伯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令秦伯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番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三“点”探究
1、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些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了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牺牲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2、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3、郑 亡 (言于秦)(无利可图)
亡 郑 (害于秦)(削其防心)
舍 郑 (利于秦)(使其动心)
赐 晋 (负于秦)
肆 晋 (阙于秦)(劝其死心)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知识运用
1.A 2.D 3.D 4.C
拓展提升
5.A B.启:开,指开城门,作内应。C.遗:送给。D.阙:同“掘”。
6.B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A.疑问代词,怎么;兼词,于何,从哪里。C.介词,把;介词,用。D.介词,在;介词,对。
7.B 是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
8.(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2)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一位妻子,叫做武姜,她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寤生,于是就厌恶他。(姜氏)偏爱共叔段,想立他做君位的继承人,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即位,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得到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邑,听从你的吩咐。”于是武姜就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人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三百雉(一雉长三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根据先王的法制,大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都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不合法度,不合于先王的法制,您将忍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想要这样做,我哪里能躲避祸害呢?”祭仲回答:“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及早给她安排个地方,别让她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开来,是很难对付的;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根除,何况是您的这位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道义的事,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过了不久,太叔命令(与自己接壤的)西部边邑和北部边邑亲附于自己。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忍受两属的局面,您打算对它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我请求您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想给他,那我请求您同意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贰心。”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己走上(垮台)。”
太叔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城邑,并把势力扩大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了,共叔段的土地再扩大,就将会得到民众。”庄公说:“行为不仁义,不会有人对他亲近,土地扩大了,将会崩溃。”
太叔修治城郭,聚集民众,修整盔甲、武器,配备好步兵和兵车,准备袭击郑的国都。夫人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听说了他们行动的日期,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京邑的百姓叛离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到了鄢,庄公攻打他直到鄢。五月辛丑,太叔段离开郑国逃到了共国。
于是庄公就把姜氏放逐到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要再相见。”不久,庄公为这件事感到后悔了。颍考叔在颍谷担任封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带上些礼物来献给庄公。庄公赐他用餐,他边吃边把肉夹出放在一边。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她吃的都是小人做的食物,却没尝过国君赏赐的带汁的肉,请您允许我把这带汁的肉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给她食物,我恰恰没有!”颍考叔说:“冒昧地问,您说什么啊?”庄公对他说了其中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对庄公说:“您对这件事何必忧虑呢?如果掘地挖到地下的泉水,再挖个隧道去与母亲相见,那么谁还能说不是黄泉相见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大隧道中乐融融。”姜氏从隧道中出来时赋诗说:“大隧道外真畅快。”于是作为母子又像当初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是一个真正的孝子,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扩展到庄公身上。《诗经》上说:孝子的孝无穷无尽,长久地赐给你的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a href="/yw/tb_c400181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小测,自主梳理,要点探究,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预习小测,自主梳理,要点探究,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a>,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