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1.认读字音
佚之狐( ) 氾南( )
缒( ) 共其乏困( )
阙秦( ) 逢孙( )
2.辨识通假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3.一词多义
(1)鄙eq \b\lc\{(\a\vs4\al\c1(越国以鄙远(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辞eq \b\lc\{(\a\vs4\al\c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
(3)许eq \b\lc\{(\a\vs4\al\c1(许君焦、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 )))
(4)微eq \b\lc\{(\a\vs4\al\c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微言大义( )))
(5)焉eq \b\lc\{(\a\vs4\al\c1(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6)以eq \b\lc\{(\a\vs4\al\c1(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 )))
(7)之eq \b\lc\{(\a\vs4\al\c1(公从之(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何厌之有( ),亦去之( )))
(8)其eq \b\lc\{(\a\vs4\al\c1(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以其无礼于晋( ),其真无马邪( )))
4.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
(2)朝济而夕设版焉( )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4)晋军函陵( )
(5)与郑人盟( )
(6)既东封郑( )
(7)越国以鄙远( )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9)不阙秦( )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12)且贰于楚也( )
5.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正式场合。
6.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晋,何厌之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知识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初读文本
1.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记述秦、晋联合围郑,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军的整个过程,表现了郑国君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尤其突出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能言善辩,深明大义。
2.文脉梳理
研读文本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2.面对国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4.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5.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拓展延伸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
2.文章是怎样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写作特色
伏笔和照应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写法指导
(1)伏笔
①概念。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到另一阶段时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
②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2)照应
①概念及分类。“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伏笔式照应只是照应众多分类中的一种,除此之外文章中的常见的照应还有设悬式照应和前后照应,分为以下三种情况:a.先提出疑问,再揭晓答案,一问一答构成照应;b.人物的心理变化、人物相同或类似的语言、动作形成照应;c.文中反复出现或较为特殊的物品形成前后照应。
②作用。照应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参考答案】
预习导读
1.【答案】Yì Fàn zhuì gng jué pang
2.【答案】 (1)“已”同“矣”,了 (2)“共”同“供”,供给 (3)“说”同“悦”,喜悦,高兴 (4)“知”同“智”,明智
3.【答案】(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境 形容词,鄙陋,指目光短浅 (2)动词,推辞 动词,告别 (3)动词,答应,许诺 名词,处所 数词,表示约数 代词,这样 (4)连词,假如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微弱 形容词,精深奥妙 (5)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从这里 语气词,表停顿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6)介词,因为 介词,拿,后省略“之”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转折,却,而 (7)代词,他,指佚之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指郑国 (8)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代词,那 代词,指郑国 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4.【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4)名词作动词,驻军 (5)名词作动词,结盟 (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为疆界 (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8)动词作名词,恩惠 (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 (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1)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5. 【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外交使节。 (3)那人。
6.【答案】(1)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呀。
(2)省略句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省略句 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4)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5)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6)宾语前置句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文脉梳理
2.【答案】①深明大义,以国为重 ②智勇双全,不卑不亢
研读文本
1.【答案】原因: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夹击之势。
联系:两原因无关秦国,为退秦师的可能性埋下伏笔。秦、晋两军分驻两边,为退秦师提供了有利条件。
2.【答案】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屈尊自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③烛之武深明大义,勇挑重担。
3.【答案】①交代烛之武境况:是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善用人,但其诚恳自责值得肯定;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为突出烛之武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铺垫。
4.【答案】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会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5.【答案】非实指,是夸张手法,突出态度变化之速,以激怒秦穆公。
拓展延伸
1.【答案】原因及形势: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关系有两点: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②晋、秦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能够说退秦师提供了有利条件。
2.【答案】①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他这句话把主角烛之武带出场。②郑伯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他的话促使烛之武答应游说秦国,使情节又推进一步,引出下面的说辞。③烛之武见了秦伯后,连用他的智能和辩才,侃侃而谈。他的话促使秦穆公打消攻打郑的念头,使事情发生了逆转。这是故事的核心。
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1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a>,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1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关于孟子,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掌握下列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a>,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典题引路,知识积累,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