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展开一、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他的主要作品是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亦为其所作。
二、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于两年后发动了针对郑国的这次战争。
三、文化常识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与《国语》相比有新的发展,其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既善于用委婉含蓄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又善于记述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文本鉴赏】
一、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二、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文本深读】
任务一 了解文意,把握情节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2.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请结合原文填写下表。
3.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
任务二 赏析人物形象
4.面对国难,郑国君臣分别有哪些表现?
5.阅读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任务三 合作探究
6.秦国撤军并协助郑国守城,晋文公不攻打秦军并从郑国撤军,这是烛之武离间秦、晋联盟的必然结果吗?请网上搜索“春秋笔法”“重耳流亡”“重耳复国”“城濮之战”等有关资料,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形势,就这一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文本鉴赏】
二、①邻厚君薄 ②西封阙秦
【文本深读】
1.(1)文章的第1段用“无礼于晋”“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2)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②晋、秦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①欲擒故纵,分析利害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设身处地,循循利诱
3.秦晋两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主要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其实,秦国与晋联合的目的主要还是想借此获得更大的利益。烛之武正是看到秦穆公这种贪婪的性格,才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他“与郑人盟”。对于秦国来说,先联晋围郑,后与郑结盟,都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与“礼”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4.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退秦师的重任。
5.本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烛之武这一形象却刻画得相当丰满。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作为“志士”“勇士”“辩士”的性格特征。
6. (观点一)从文章本身来看,《烛之武退秦师》意在褒扬烛之武的智勇精神,至于最终解救郑国是否因烛之武一人之力则不必苛求。《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而《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注解,它也秉承了“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烛之武退秦师》之所以广为后人关注、传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烛之武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精神以及他高超的论辩艺术,而这些正是左丘明褒扬的。
(观点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晋文公撤军是因为不愿意同时与秦、楚发生冲突,两面树敌。联系当时背景,晋、楚刚刚进行了城濮之战,虽然最终是晋国获胜,晋文公也成就了他的霸主地位;但晋军并未重创楚军的有生力量。
晋国的西方有强秦觊觎,南方有强楚威胁。因此,据当时的社会形势来看,在烛之武的诱导下,秦穆公单方面撤军后,老谋深算的晋文公不愿两面树敌,也冠冕堂皇地下了撤军命令。
(观点三)从晋文公的个人修养来看,晋文公不打秦军,是不想背负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的恶名。晋文公在多年的流亡生涯中,见识了很多险恶的人心,经历过各种波折风险,这使他的处世经验极为丰富、应变能力极强。假如晋文公攻击秦师,则完全应验了烛之武在秦穆公面前给晋国所下的断语:晋国的确总出尔反尔,忘恩负义;晋国总是贪得无厌;晋国存有狼子野心,得陇望蜀。攻打秦军,树立新敌,是富有心计的晋文公所不愿看到的。
劝说托词(原文)
劝说方法
郑既知亡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①
②
挑拨离间,步步紧逼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③
形象
具体表现
志士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表,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形象
辩士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a>,共9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a>,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1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关于孟子,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掌握下列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