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教案
展开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两个底角相等等性质.
2.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相关性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4.通过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性质.
难点: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情境引入】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些知名的建筑中都含有什么相同的数学图形?
预设:都有等腰三角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对称性剪出等腰三角形,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动手做一做: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并剪去红线下方的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ABC.
【观察】AC和AB有什么关系?
预设:AC=AB
【归纳】
像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和学生一起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已知△ABC中,有AB=AC,则△ABC为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对应的角叫做底角,底边对应的角叫做顶角.
思考回答问题
动手实操并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知名建筑中出现的等腰三角形,引发学生兴趣.
通过具体动手操作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复习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作准备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想一想】
观察我们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回答下面问题: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吗?
(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4)沿对称轴对折,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特征?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活动:先让学生想象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什么,然后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并由此探索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预设: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它的对称轴.
(4)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证明猜想】
教师活动:和学生一起利用之前学习的内容证明上面发现的结论.
先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
如图, △ABC是等腰三角形, AB=AC,做顶角∠BAC的平分线AD ,与BC交于点D, 求证:BD=DC,AD⊥BC,∠B=∠C
进行数学证明:
证明:∵ AD是∠BAC的平分线
∴ ∠BAD=∠DAC
∵ AB=AC,AD=AD
∴ △ABD≌△ACD (SAS)
∴ BD=DC,
∠B=∠C
∠ADB=∠ADC
而∠ADB+∠ADC=180°
∴ ∠ADB=∠ADC=90°, 即AD⊥BC.
【归纳】
教师活动:证明后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底边上高线、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且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有:
∠B=∠C
∠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AD⊥BC,AD为底边上的高线
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结合图形总结说明: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记为: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记为:三线合一.
【归纳】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想一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特征.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分析,尽可能多的探索它的特征.
等腰三角形中,若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
(2)你能发现等边三角形的哪些特征?
预设:
(1)三条
(2)三边相等,三个角均为60°
证明: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
∠A=∠B=∠C
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即∠A+∠B+∠
C=180°
∴∠A=∠B=∠C=60°
【议一议】
你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说明这么做的理由.
预设:
方法1:利用折纸的方法: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后用剪刀裁剪,参考前面动手制作活动中的方法.
方法2:利用尺规做出等腰三角形:
作法:①用直尺画出线段AB.
②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在线段AB的一侧交于点C.
③连接线段AC、BC,△ABC即为所求等腰三角形.
【议一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对的角也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
如下图,在△ABC中,如果,AD是BC边上的高,那么△ABD与△ACD全等吗?边AB和AC相等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证明:∵ AD是BC边上的高
∴ ∠ADB=∠ADC=90°
又 ∵∠B=∠C,AD=AD
∴ △ABD≌△ ACD (AAS)
∴ AB=AC
总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记为:等角对等边.
【想一想】
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那么这个
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先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证明再来判断考虑.
预设:等边三角形.
已知:∠A=∠B=∠C,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B
∴ AC=BC
又∵∠B=∠C
∴ AB=AC,
∴ AB=AC=BC,△ABC为等边三角形.
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为60°,那
么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现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证明再来判断考虑,提醒学生注意没有明确角是哪个时,要进行分类讨论.
预设:等边三角形
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且其
中一个内角为60°.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①若△ABC的顶角为60°,即∠A=60°
∵AB=AC ,∴∠B=∠C
而∠A+∠B+∠C=180°,
计算可得∠B=∠C=60°,
即∠A=∠B=∠C,△ABC为等边三角形.
②若△ABC的底角为60°,即∠B=∠C=60°
∵∠A+∠B+∠C=180°,
计算可得∠A=60°,
即∠A=∠B=∠C,△ABC为等边三角形.
综上两种情况,△ABC为等边三角形.
通过观察探究寻找问题答案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后尝试证明.
结合上面的证明过程,和老师一起总结记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归纳记忆
思考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思考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折纸活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
提出四个问题是为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通过数学证明,让学生深入记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特征.
结合图形说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更容易让学生记忆.
整体总结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加强巩固.
等边三角形为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的性质具有特殊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分析,更多的探索它的对称性质.
这是一个开发性问题,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同时,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别方法.
从角的角度出发探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特征,得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明确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解题过程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环节三
应用新知
【典型例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前面知识内容,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例:如图,已知AD∥BC,BD是∠ABC的平分线,那么△ABD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分析:①由两直线平行可以得到内错角相等,可得∠ADB=∠DBC.
②BD是∠ABC的平分线,可得∠ABD=∠DBC
③∠ABD=∠ADB,所以△ABD为等腰三角形.
解:△ABD是等腰三角形
∵ AD∥BC
∴ ∠ADB=∠DBC.
又∵ BD是∠ABC的平分线
∴ ∠ABD=∠DBC
∴ ∠ABD=∠ADB
∴ AB=AD(等角对等边)
∴ △ABD是等腰三角形.
明确例题的做法
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平行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信息整合的能力
环节四
巩固新知
【随堂练习】
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
1.在△ABC中,AB=AC,∠B=72°,那么∠A=______.
2.在△ABC中,如果AB=AC,且一个角等于70°,求另两个角的度数.
3.如图:在△ABC中,AB=AC.点D位AB边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DE∥AC,交BC于点E.△DBE是等腰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36°.
2.解:若顶角即∠A=70°,则∠B=55 °,∠C=55 °
若底角即∠B=70°,则∠C=70°,∠A=40°
若底角即∠C=70°,则∠B=70°,∠A=40°.
3.解:△DBE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
∵AB=AC
∴∠C=∠B,
又∵DE∥AC,
∴∠C=∠DEB
∴∠B=∠DEB
∴DE=DB,△DBE是等腰三角形
自主完成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
环节五
课堂小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环节六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2页
习题5.3
第1、2、3题.
课后完成练习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初中北师大版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北师大版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第1课时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