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学习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初步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2、经历判定直线平行方法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简单的论证和推理。 3、初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判定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难点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及探究过程及逻辑推理和书面表达。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注意:平行线是相互的,如直线a与直线b平行, 记作:a∥b,也可写成b∥a。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 a∥n, m∥n (已知)∴ a∥m (平行线的传递性)
给一条直线a,你能画出直线a的平行线吗?
平行线的画法 :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观察∠1与∠2,你发现了什么?
画直线a的平行线b,实际就是过p点画与∠2相等的∠1,而∠1与∠2正是a,b被直线c截得同位角。则若同位角相等,a∥b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写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几何描述:∵ ∠1=∠2(已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你能说出木工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 ∠1=∠3而∠2=∠3 (对顶角相等)∴ ∠2=∠1(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图,已知∠1=∠3,试说明a∥b.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写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几何描述:∵ ∠1=∠2(已知)∴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能否利用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利用同位角知识证明)
∵ ∠1+∠3 =180°, ∠2+∠3 =180°∴ ∠2=∠1(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图,已知∠1+∠3=180°,试说明a∥b.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能否利用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利用内错角知识证明)
∵ ∠1+∠3 =180°, ∠2+∠3 =180°∴ ∠2=∠1(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同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写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几何描述:∵ ∠1+∠2=180°(已知)∴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如图,已知∠1=∠2,∠3=30°,则∠B的度数是( ) A.20°B.30°C.40° D.60°
【答案】B【详解】因为∠1=∠2,所以AB∥CE所以∠B=∠3=30°故选B
2.如图所示,点E在AB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CD的是( )A.∠1=∠2B.∠3=∠4C.∠C=∠CBED.∠C+∠ABC=180°
【答案】B【详解】A、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CD,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D∥BC,故此选项符合题意;C、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CD,故此选项不合题意;D、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AB∥CD,故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
【答案】B【详解】解:①∵∠1=∠3,∴l1∥l2,故本小题正确;②∵∠2+∠4=180°,∴l1∥l2,故本小题正确;③∵∠4=∠5,∴l1∥l2,故本小题正确;④∠2=∠3不能判定l1∥l2,故本小题错误;⑤∵∠6=∠2+∠3,∴l1∥l2,故本小题正确.故选:B.
掌握判定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
直线平行的三种判定方法的探究、逻辑推理及书面表达
初步了解转换的数学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x/tb_c8852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5.2.2 平行线的判定评课ppt课件</a>,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表示法,平行线的画法,使∠1∠2,这说明什么呢,判定方法1,∵∠1∠2,∴a∥b,符号语言表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背景图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1∠2,平行线的判定,错因分析,链接中考,∠CPD,等量代换,∴∠5∠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教课内容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回顾,∠1与∠5,∠2与∠6,∠3与∠7,∠4与∠8,∠2与∠8,∠3与∠5,∠3与∠8,∠2与∠5,新课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