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自主小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阅读教材,能简述魏晋至隋唐的文化成就。
2.通过小组讨论,总结魏晋至隋唐文学艺术的特点隋唐科技发达的原因。
3.通过鉴赏图文资料,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魏晋至隋唐的文化科技与中外交流成就。
难点: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知识链接】
儒释道:儒指的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释是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悉达多又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道教,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
【学法指导】
知识建构:结合课本和教辅资料,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在书上进行圈画,将不理解的标注出来,上课着重听。(自主学习部分课下时间提前完成,上课前检查)。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图片《佛道儒三圣图》
二、自主学习(15分钟,认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后用笔标注,并完成填空)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文学艺术
时期
发展演变
春秋
孔子创立
战国
孟子、荀子发展为蔚然大宗
秦
焚书坑儒,遭打击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魏晋
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家思想受冲击
隋
隋文帝提倡儒学,设立国子学等教育机构推行儒学教育
唐
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是官方意识形态重要部分,科举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宋明
宋明理学,复兴
明清
活跃、批判,重焕生机
(三)科技
(四)中外交流
唐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与传出
传入(早期已传入,唐朝交流更盛)
从印度等地传入:
印度(南亚)是佛教发源地,诸多高僧如玄奘西行取经,从长安出发(今陕西西安),途经西域(今中国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到达印度那烂陀寺等佛教圣地学习佛法,带回大量佛经。路线大致是从东向西。
还有从尼泊尔(南亚,位于印度北部)等周边佛教盛行地区也有佛教文化交流传入,方向大致从西南向东北。
传出
传向日本:鉴真东渡日本,从唐朝东部沿海(扬州等地)出发,历经艰难抵达日本。日本派遣众多遣唐使、学问僧等来唐学习佛教等文化,学成后带回日本,传播方向是从西向东。
传向朝鲜半岛:佛教从唐朝通过海陆路线传向新罗(今朝鲜半岛)等,路线大致是从西向东或从东南向东北
【自主小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导致佛教广泛流行的深刻社会根源是(C)
A.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战乱人民痛苦 D.儒家地位衰落
2.隋唐时期,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和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文化的特征是(B)
A.高度繁荣 B.吸纳、融合 C.世界领先 D.影响巨大
三、合作学习 (15分钟,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以小组的方式合作交流,完善答案。)
思考1:魏晋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有哪些?(从政治、民族、思想等方面总结)
政治方面
服务政治与抒发抱负并存:在魏晋时期,政治动荡,文学艺术成为文人抒发对现实不满和个人抱负的渠道,
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黑暗,玄学兴起,影响到文学艺术创作倾向于追求精神自由和个体价值
民族方面
民族融合特色鲜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传入中原,
体现民族交流与互动:文学艺术作品成为民族之间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思想方面
多元思想交融: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玄学、佛教、道教思想盛行
宗教影响深远:佛教的盛行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文学上,出现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诗歌、变文等。
思考2: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隋唐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因素
国家统一: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国家统一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政策支持:政府重视科技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
经济因素
农业繁荣:隋唐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商业发达: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为科技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交流因素
对外交流频繁:隋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频繁,外来的科技知识和文化成果传入中国,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内文化融合: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教育与人才因素
教育体系完善:隋唐时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官学和私学。官
人才辈出: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传承因素
对前代的继承:隋唐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科技成果
文化氛围浓厚:社会上崇尚文化知识的氛围浓厚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根据学习目标,简述本节所学。
2.尝试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五、当堂检测(3分钟)
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不得长生也”。这表明(C )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道教思想盛行 C.儒、道思想的融合 D.社会动荡不稳
2.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A)
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
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 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3.唐朝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B)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4.某篇论文指出:一位君主因为信佛者甚众,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强迫僧侣还俗,甚至征调为兵;又没收寺产,充为国用,因此“租调年增,兵师日盛”。这篇论文最可能的主题应是(B)
A.佛教的传播 B.寺院与经济 C.税制的变革 D.兵制与国防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自主学习部分并背诵重点内容。
2.完成相应练习。
(1)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下列相关的论证合理的是(C)
A.诗歌的出现与繁荣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诗歌是适应市民需要的市井文化
C.诗歌的繁荣与唐朝科举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
D.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
(2)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D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C)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4)《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
A.历代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成就
文学
三国:建安文学 两晋:田园诗派兴起 南北朝:南朝民歌 隋唐:诗歌
书法
魏晋: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 隋唐:楷书步入盛世
绘画
魏晋:顾恺之提出 “以形写神” 隋唐:阎立本擅长人物画
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艺术兴起
乐舞
隋唐时期乐舞吸收了国内外乐舞的精华,宫廷乐舞有《霓裳羽衣曲》等
时期
成就
魏晋南北朝
数学:刘徽提出割圆术,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
地理: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隋唐
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唐朝出现雕版印刷术
火药:唐朝时,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发明了火药箭等武器。
天文: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医学: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医药学成就;《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图解历史,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图示解史,情境思考,名师指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艺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前置作业,学习要点,能力拓展,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