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学设计
展开【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目标】
教师在讲述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时,注意引用政治、经济方面的史料,创设情境,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通过梳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地理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本课内容比较繁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文字或图片史料,直观展示中国这一时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让学生理解一定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关系。
本课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课堂容量大,在解释一系列重大文化发展成就时,文学艺术方面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比较复杂的思想发展成就,教师可以通过史料再现时代背景,让学生犹如身入其境,感悟成就及其体现的特点,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成就,激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升华其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后讲述:雕版印刷术是唐代的一项重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材内容处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以思维导图方式,归纳从汉武帝到唐朝时儒学的发展变化线索。最后指出不管如何变化,儒学仍然是官方正统的统治思想。
2、创设情境材料《老子化胡经》,以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道教怎样发展变化,它与佛教的关系又是怎样此消彼长的?
3、以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佛教发展的原因,归纳反佛斗争的表现及影响。
1、儒学
2、道教
⑴传说中的道教
⑵道教的发展
3、佛教
⑵佛教的发展
地位的变化:刚传入时,是道教的附庸,到三国至隋唐时期时期,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
⑶反佛斗争的兴起
二、魏晋玄学
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魏晋玄学)和唐朝《高逸图》(局部),用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方式,分析魏晋玄学的背景、主张、影响。
三、文学艺术
1、创设情境材料,说明文学发展的原因,归纳文学发展的线索;用历史解释的方式,理解并说明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2、归纳书法和绘图艺术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代表;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一些艺术作品的特点。
1、文学
⑴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⑵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
⑴书法:
①发展概况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 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创出新风格。
②主要代表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唐朝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⑵绘图:
①发展概况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②主要代表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课堂探究】说一说下列书法作品属于哪一种字体。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
楷书
行书
隶书
草书
【课堂探究】说一说下列绘图作品的艺术特点。
2.
艺术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洛神赋图卷》(局部,顾恺之,东晋)
《送子天王图》(宋摹本, 吴道子,唐)
四、科技
图文结合,简明扼要地归纳数学、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的新成就。
五、中外交流
1、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中外交流发展繁荣的原因。
2、用思维导图方式,简明扼要地归纳中外宗教、其它文化和贸易交流的盛况。
3、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归纳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1、中外交交流
⑴原因:
⑵与中亚、印度、日本的宗教交流
⑶中外其它文化与经贸交流
⑷意义:
①促进中国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物质文明交流,丰富了彼此的生活。
②促进中国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制度文明互鉴。
③促进中国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④为当今中国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从大分裂到大一统再到大分裂的发展时期。政治上的大动荡,民族交融的大发展, 中外交流的加强和交流内容的深化,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圈在隋唐时期得以形成。
课程标准
涵盖知识点
重点难点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儒学发展历程中的三教合一;
中国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新成就;唐朝的对外交通;
佛教的交流与传播;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成就
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时间
发展概况
魏晋
南北朝
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原因
人物
表现
影响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南朝范缜
《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后周世宗、唐武宗
灭佛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学情分析与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课时,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