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962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962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962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并通过解读史料,理解思想与宗教发展的背景和影响。
2.识记三国至魏晋隋唐时期文艺、科技的主要成就;通过对诗歌等作品的赏析,认识文学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多角度地分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因。
3.通过合作探究和史料分析,认识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多元文明影响的结果及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影响和地位。
4.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升华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 。
(2) 。
2.隋唐时期
(1) 。
(2) 。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 。
(2) 。
2.书法
(1) 。
(2) 。
3.绘画
(1) 。
(2) 。
4.石窟
。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 。
(2) 。
(3) 。
2.隋唐时期
(1) 。
(2) 。
(3) 。
(4) 。
(5) 。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传播
(1) 。
(2) 。
(3) 。
2.中外交流的其他表现
(1) 。
(2) 。
(3) 。
核心素养专练
一、选择题
1.北朝杨炫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寺庙的盛况。其中写道:“光宅嵩洛(迁都洛阳),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捐财产)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
B.官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
C.儒家已丧失其正统地位
D.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3.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韩非、董仲舒、范缜。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④形存神存,形谢神灭。
A.①范缜 ②荀子 ③董仲舒 ④韩非
B.①董仲舒 ②荀子 ③韩非 ④范缜
C.①范缜 ②董仲舒 ③荀子 ④韩非
D.①董仲舒 ②韩非 ③荀子 ④范缜
4.以下对联刻画对象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是( )
A.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5.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6.下列著作由南朝人撰写的是( )
①《缀术》 ②《禹贡地域图》 ③《齐民要术》 ④《神灭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
A.《千金方》 B.《四部药典》
C.《本草纲目》 D.《唐本草》
8.玄奘西游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它起到的作用有( )
①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②开始了与西域的联系 ③加深了对印度的了解 ④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有学者说: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这反映出当时( )
①唐承隋制,发展创新 ②仿照士族,崇尚奢靡 ③民族交融,中外交流 ④开明开放,兼收并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仁义是其道的核心。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李军等《中华文化通志·教育学志》
材料二 (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论佛骨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D 6.D 7.D 8.C 9.C
10.(1)背景: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汉族传统的思想文化受到冲击。
(2)作用: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前置作业,学习要点,能力拓展,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文件包含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教师版2023-2024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docx、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学生版2023-2024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