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一练
展开1.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2.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则层出不穷。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 B.纲常礼教遭到破坏
C.理论存在严重的局限 D.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3.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 )
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
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 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4.《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这一景象说明当时( )
A.经济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 B.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
C.中国的商品得到西方青睐 D.丝绸之路已全面畅通
5.玄学的代表王弼(226-249年)认为“崇仁义,愈致斯伪……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才是治国根本,故应当“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魏晋士人崇尚“无为”反映出当时( )
A.门阀制度受到抨击 B.儒学面临信仰危机
C.无为而治成为主流 D.三教合一趋势显现
6.南朝时,梁武帝诏令:“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据此,可知(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B.外来思想已居于主导
C.儒佛道开始出现融合 D.儒学的正统地位稳固
7.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
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8.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反映的是作者( )
A.忧国忧民的情怀 B.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
C.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 D.寄托自己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9.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广泛流传于国内及新罗、日本等国。据此可知,白居易( )
A.延续了《诗经》艺术风格 B.适应了唐朝市井生活需要
C.借鉴了《离骚》创作手法 D.擅长描摹风俗和人生世情
10.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汉字自身的丰富与发展 D.汉末以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11.唐朝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绘画( )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12.魏晋至隋唐时期,佛寺和寺塔的建筑成为社会重要的建筑活动,这些佛教建筑风格最初受印度的影响,但不久之后的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佛教思想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融合
C.建筑艺术的创新 D.民族风格的传承
13.下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14.《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以消息引导之法,以除人八疾:一日风,二日寒,三曰暑,四日湿,五日饥,六日绝,七日劳,八臼逸。”材料反映了唐代( )
A.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 B.中医按摩疗法注重实用功效
C.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中医依赖 D.中医理念和治疗领先于世界
15.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在《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安接邻》中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始建于14世纪的景福宫是朝鲜王朝的王宫,位于韩国首都首尔,景福宫的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上述材料说明( )
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和传播 B.朝鲜的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C.外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 D.中国的先进文化已经扩展到了全世界
16.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铜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B.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D.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二、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同时“五胡”内迁,建立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随着“五胡”内迁,北方人口也大量迁移到南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这一时期,士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门阀社会,同时为了能够把持朝政以及文化的传递,开始家庭培养各种人才来保持自家家族的长久不衰。在这一时期官学衰微,门阀士族等世家大族更为注重的是家庭教育,承担了儒学思想的重担,能够在这个混乱的时期把文化传承下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乱世,但文化、军制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请列举三个史实予以说明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人,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627年,他离开长安,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他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翻译水平之高,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由他口述,门徒记录,写成的《大唐西城记》,记载了他亲身游历过的110个国家,以及他听说的28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
——摘编自王岳川主编的《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中国名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
参考答案
1——16:ACABB AACAB BBABA C
17.(1)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复杂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人口大量迁移,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世家大族势力强大;文化的多元化
(2)田园诗;祖冲之的圆周率;三省六部制;史学典籍《后汉书》等
18.(1)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潜心研究;才学过人。
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