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6381367/0-17315825979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6381367/0-17315825979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6381367/0-17315825979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数学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展开一、教学目标
知道子集、真子集、空集的概念,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了解Venn图的概念,并能利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
能判断集合间的关系,并能根据集合间的关系求解相关参数.
能进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Venn图)、符号语言间的转换,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
难点:能根据集合间的关系求解相关参数;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回顾实数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
想一想: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两个集合之间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呢?
师生活动:师生互动,生生讨论、交流;师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以复习回顾引发学生思考,类比实数进行分析、判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顺利揭示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
任务1:探究集合与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思考:观察下面两个例子,你能发现每组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1)A={1,2,3},B={1,2,3,4,5};
(2)C为立德中学高一(2)班全体女生组成的集合,D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
师生活动:1.先独立思考;2.小组内交流讨论;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总结:(1)中,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这时我们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2)中的集合C与集合D也有这种关系.
总结:子集概念.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就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写法:A⊆B 或 B⊇A,读法:“A包含于B” 或“B包含A”.
思考:包含关系{a}⊆A与属于关系a∈A有什么区别?
答:前者为集合之间关系,后者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说一说:用Venn图表示常用数集之间的关系.
答: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这样,如果A⊆B ,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总结:(1)表示集合的Venn图是封闭曲线,它可以是圆、矩形、椭圆、也可以是其他封闭曲线.(2)Venn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缺点是公共特征不明显,画图时要注意区分大小.
任务2:探究集合与集合间的相等关系.
思考:观察下面两个集合,并指出它们元素间的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E={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F={x|x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活动:1.先独立思考;2.小组内交流讨论;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4.师小结.
答:由于“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此,集合E,F都是由所有等腰三角形组成的集合.即集合E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F中的元素,同时,集合F中任何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E中的元素.这样,集合E的元素与集合F的元素是一样的.
说一说: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也就是说,若A⊆B ,且 B⊆A,则A=B;反之,如果A=B,则A⊆B ,且 B⊆A.Venn图如图所示.
若两集合相等,则两集合所含元素完全相同,与元素排列顺序无关.
思考:集合间除了包含关系、相等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吗?
答:真子集关系.
任务3:探究集合与集合间的真子集关系.
思考:仔细观察下面例(1),集合B中是否有一些元素不属于集合A?
(1)A={1,2,3},B={1,2,3,4,5};
答:在(1)中,A⊆B,但4∈B,且4∉A,所以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总结: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就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写法:A⫋B 或 B⫌A.读法:“A真包含于B” 或“B真包含A”.
追问:集合A⫋B与集合A⊆B有什么区别呢?
总结:前者集合B含有集合A没有的元素,后者集合A可能与集合B相等.
任务4:探究空集与真子集、子集的关系.
思考:假如一间教室没有任何东西,我们将其称为空教室,若一个集合中没有任何元素,例如{x|x2=−1,x∈R},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命名呢?
总结: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性质有(1)空集只有一个子集,即它的本身, ∅⊆∅;(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A≠∅,则∅⫋A;(3)书写子集的时候千万不要漏掉空集∅.
各抒已见:0,{0}、∅、{∅}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1.小组内交流讨论;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绘制;3.各小组分享成果.
总结:1. 0,{0}、∅、{∅}之间的关系.
2.由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得以下结论:
(1)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2) 对于集合A、B、C,如果A⊆B,且B⊆C,那么A⊆C.
(3) A⊆B可以得出:A=∅或A≠∅,A⫋B或A≠∅,A=B.
设计意图:学生初中阶段对集合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先行组织者理论,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借鉴. 任务串的设计目的是使得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以问题为驱动,注重集合间关系知识点的挖掘. 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数据分析的过程,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将包含关系、相等关系,接着真包含关系三个任务为主线,接着以探究空集、真子集与子集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接纳新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对如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在阶段性的知识总结中体会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三)应用举例
例1 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答:集合{a,b}的所有子集为:∅,{a},{b},{a,b}.真子集为:∅,{a},{b}.
总结:
假设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有:(1)A的子集的个数为2n个;(2)A的真子集的
个数为2n−1个;(3)A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2n−2(n≥1)个.
例2 判断下列各题中集合A是否为集合B的子集,并说明理由.
A={1,2,3},B={x|x是8的约数};
A={x|x是长方形},B={x|x是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答:(1)因为3不是8的约数,所以集合A不是集合B的子集.
(2)因为若x是长方形,则x一定是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所以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子集、真子集,以及集合间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关系中:①0∈{0},②⌀⫋{0},③{0,1}⊆{(0,1)},④{(a,b)}={(b,a)} 正确的个数为( ).
A. 1B. 2C. 3D. 4
答:①0∈{0},由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可知①正确;②⌀⫋{0},由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
真子集可知②正确;③{0,1}⊆{(0,1)},{0,1}是含2个元素的数集,而{(0,1)}是含1个元素的点集,故③不正确;④{(a,b)}={(b,a)},两边分别表示含1个元素的点集,表示不同的点,故④不正确.故正确的个数为2.故选B.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 )
A. 集合{a,b}的真子集是{a},{b} B. {x∣x是菱形}⊆{x∣x是平行四边形}
C. 设a,b∈R,A={1,a},B={−1,b},若A=B,则a−b=−2
D. ⌀∈xx2+1=0,x∈R
答:对于A,集合{a,b}的真子集是{a},{b},⌀,故 A不正确;对于B,因为菱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所以{x∣x是菱形}⊆{x∣x是平行四边形},故 B正确;对于C,因为A={1,a},B={−1,b},A=B,所以a=−1,b=1,a−b=−2,故 C正确;对于D,因为x是实数,所以x2+1=0无解,所以xx2+1=0,x∈R=⌀,⌀⊆{x|x2+1=0,x∈R},故D不正确.
故选:BC.
3.已知集合A={−1,3,2m−1},集合B={3,m2},若B⊆A,则实数m= .
答:由B⊆A,m2≠−1,∴m2=2m−1.解得m=1.验证可得符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此时B={3,1},A={−1,3,1},B⊆A满足题意.故答案为:1.
4.设A={x|x2−8x+15=0},B={x|ax−1=0},若B⊆A,则实数a组成的集合C= .
答:∵A={x|x2−8x+15=0},∴A={3,5},又∵B={x|ax−1=0},∴①B=⌀时,a=0,显然B⊆A;②B≠⌀时,B={1a},由于B⊆A,1a=3或5,∴a=13或15,故答案为0,13,15.
5.已知集合 A={x|a-1
(2) 若 B 是 A 的真子集,求实数 a的取值范围
答:(1)当A为空集时,2a+1≤a-1,解得a≤−2.即实数 a的取值范围为{a|a≤−2}.
(2)若B是A的真子集,则a−1≤02a+1≥1a−1<2a+1,解得0≤a≤1,即实数 a的取值范围为{a|0≤a≤1}.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反复巩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的相关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五)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明确这节课要突破和学习的重点知识内容.
数学人教A版 (2019)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A版 (2019)<a href="/sx/tb_c400025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2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2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