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共18页。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3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集萃地。下列有关岭南文化的变化过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茶艺文化”:凤凰单丛茶,发酵的过程B.“戏剧文化”:现代越剧,干冰营造舞台效果C.“建筑文化”:建筑装饰,木材上雕刻花纹D.“海丝文化”:海上丝绸贸易,蚕丝织成丝绸2.新疆棉绒长、品质好,是不少知名服装品牌的原材料之一。服装面料成分多样,我们经常通过燃烧产生气味的方法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棉的A.化学性质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物理变化3.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变身开幕式“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下列节气适配的古诗词或谚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B.小暑: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C.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大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4.下列四大名著的部分诗词中,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红楼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B.《西游记》: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C.《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D.《水浒传》: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5.在蜡烛燃烧过程中,有的同学观察到不仅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还有一种新物质产生,这种新物质形状如A.白烟 B.黑烟 C.黄烟 D.雾状6.比较一瓶空气和一瓶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进行的实验是A.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B.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C.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 D.分别放入一个小昆虫7.放平稳的量筒内放有 的水,某学生读数是 ,造成误差的原因是A.俯视 B.仰视C.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 D.以上说法都不对8.在进行实验时,下列做法恰当的是A. B. C. D.9.下列现象中,能说明装置漏气的是A.实验1中用手紧贴试管外壁,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B.实验1中将试管放入冰水里,烧杯中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C.实验2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下端冒出气泡D.实验2中向里推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内无明显变化10.化学是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统一的学科。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加热固体 B. 倾倒液体C. 点燃酒精灯 D. 量取液体二、填空题11.(4分)误差分析说明:误差分析时要思考是溶质改变引起,还是溶剂变化造成。12.(12分)根据所给实验仪器,完成下列问题:(1)B仪器在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_________保持水平;(2)D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是_________;(3)E仪器在使用完毕后,熄灭的方法是用________盖灭;(4)G仪器的名称_________;(5)仪器H在加热时为了使其受热均匀,应放置在_________上;(6)量取并加热7mL的水需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填字母)。13.(10分)阅读以下描述语句,选取数字序号填空。①常温下氯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②易溶于水③氯化钠不能燃烧④给氯化钠固体升温至801摄氏度,氯化钠固体熔化变为液态⑤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⑥氯化钠用于配制医疗上的生理盐水⑦工业上可以用氯化钠来制取碳酸钠、氯气等。(1)描述物理性质:___________。(2)描述化学性质:___________。(3)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4)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5)描述用途的是:___________。三、实验题14.(10分)重庆一中化学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了探究。(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当集气瓶内充满呼出气体时,将瓶口 (填序号)立即用玻璃片盖好。A.在水下 B.移出水面后(2)下列关于呼出气体和空气的探究,选择的试剂或仪器正确的是 (填序号)。A.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C.水蒸气:干冷的玻璃片(3)用传感器测定排水集气法和直接吹气法获得的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如下表,分析数据可以推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________。(4)直接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吸气和呼气,证明人体呼吸可以产生二氧化碳。①若去除甲装置,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②推测装置丙的作用是:________。15.(12分)实验小组对密闭集气瓶内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装置如图。【进行实验】实验1:6个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分别用6支相同的蜡烛点燃后测定其燃烧时间。同学们对比氧气体积分数60%~100 %的现象,发现氧气体积分数越大蜡烛燃烧越剧烈,烛芯长度变大和蜡烛高度变小越显著。猜测烛芯长度或蜡烛高度可能会影响燃烧时间,继续进行实验。实验2-1: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间。实验2-2: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______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分析与结论】(1)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______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2)实验2-1的结论是______。(3)补全实验2-2的操作:______。【反思与评价】(4)甲同学认为实验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乙同学依据实验1判断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支持乙同学判断的证据是______。(5)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60%之后,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蜡烛燃烧时间变短。结合实验2分析其原因是______。四、科学探究题16.(8分)(2023·河北·一模)为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小明设计并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烧杯和试管中装有适量的水,A、B是两个相同的温度计。(1)组装器材时,酒精灯应_______________(选填“熄灭”或“点燃”)以便确定石棉网的位置。(2)在水温升高到85℃后,每间隔lmin读取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问,将所得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液而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_________。(3)实验中,还观察到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相同,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却不沸腾,这是由于_________。17.(16分)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知识回顾】(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______。【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2)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______;手摸烧杯壁有______感觉;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3)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4)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实验结论】猜想______(填“1”或“2”)正确。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3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集萃地。下列有关岭南文化的变化过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茶艺文化”:凤凰单丛茶,发酵的过程B.“戏剧文化”:现代越剧,干冰营造舞台效果C.“建筑文化”:建筑装饰,木材上雕刻花纹D.“海丝文化”:海上丝绸贸易,蚕丝织成丝绸【答案】A【详解】A、茶叶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干冰升华过程吸热,使得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雾,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木材雕刻过程中只有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蚕丝织成丝绸的过程中只有纤维的排列顺序的变化,没与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综合上述,只有茶叶发酵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其他都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故选A。2.新疆棉绒长、品质好,是不少知名服装品牌的原材料之一。服装面料成分多样,我们经常通过燃烧产生气味的方法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棉的A.化学性质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物理变化【答案】A【详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燃烧是化学变化,通过燃烧产生的气味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棉的化学性质。故选A。3.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变身开幕式“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下列节气适配的古诗词或谚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B.小暑: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C.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大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答案】A【详解】A、春雷响,万物长,万物生长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下雪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4.下列四大名著的部分诗词中,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红楼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B.《西游记》: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C.《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D.《水浒传》: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答案】B【详解】A、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炼铁的过程中有铁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5.在蜡烛燃烧过程中,有的同学观察到不仅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还有一种新物质产生,这种新物质形状如A.白烟 B.黑烟 C.黄烟 D.雾状【答案】B【详解】蜡烛燃烧过程中,不仅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不充分燃烧时还有碳生成,所以火焰上方有黑烟。故选B。6.比较一瓶空气和一瓶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进行的实验是A.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B.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C.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 D.分别放入一个小昆虫【答案】C【详解】A、燃着的木条可用检验氧气含量的高低,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不只是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故A选项实验错误;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中都不复燃,不能检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故B选项实验错误;C、取一瓶空气和一瓶人呼出气体,向其中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的是呼出气体,没有变浑浊的是空气,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故C选项实验正确;D、小昆虫可用于检验氧气含量的高低,不能支持呼吸的气体不只是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小昆虫检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故D选项实验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是对二氧化碳检验的考查,掌握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即可正确解题。7.放平稳的量筒内放有 的水,某学生读数是 ,造成误差的原因是A.俯视 B.仰视C.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 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B【详解】A、俯视读数,由于视线向下倾斜。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液面以下,所以读数比量筒内的实际液体体积数偏大,错误;B、仰视读数,由于视线向上倾斜,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液面以下,所以读数比量筒内的实际液体体积数偏小,正确;C、视线与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正确,错误;D、由ABC分析可知,此选项错误。故选B。8.在进行实验时,下列做法恰当的是A. B. C. D.【答案】D【详解】A、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错误。B、读取液体体积,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持平,错误。C、取用药品瓶塞要倒放,以免沾染杂质污染试剂,错误。D、使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正确。故选D。9.下列现象中,能说明装置漏气的是A.实验1中用手紧贴试管外壁,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B.实验1中将试管放入冰水里,烧杯中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C.实验2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下端冒出气泡D.实验2中向里推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内无明显变化【答案】D【详解】A.实验1中用手紧贴试管外壁,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故不符题意;B.实验1中将试管放入冰水里,烧杯中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故不符题意;C.实验2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故不符题意;D.实验2中向里推注射器活塞,瓶内无现象,说明装置漏气,若不漏气,会看到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故符题意。故选:D。10.化学是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统一的学科。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加热固体 B. 倾倒液体C. 点燃酒精灯 D. 量取液体【答案】D【详解】A、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且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不符合题意;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试管口,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C、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二、填空题11.(4分)误差分析说明:误差分析时要思考是溶质改变引起,还是溶剂变化造成。【答案】 仰 俯【详解】量水时仰视量筒读数偏小,水偏多,质量分数偏小;量水时俯视量筒读数偏大,水偏少,质量分数偏大。12.(12分)根据所给实验仪器,完成下列问题:(1)B仪器在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_________保持水平;(2)D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是_________;(3)E仪器在使用完毕后,熄灭的方法是用________盖灭;(4)G仪器的名称_________;(5)仪器H在加热时为了使其受热均匀,应放置在_________上;(6)量取并加热7mL的水需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填字母)。【答案】(1)凹液面最底处(2)磨砂玻璃片应紧贴瓶口推、拉以完成开、闭操作;不能加热;用于物质燃烧实验时应在集气瓶底铺上细沙或装入少量的水;合理即可(3)酒精灯灯帽(4)坩埚钳(5)陶土网(6)ABCEF【分析】(1)B是量筒,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底处保持水平;(2)D是集气瓶,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不能加热,玻璃片应紧贴瓶口推、拉以完成开、闭操作,不能直接拿开玻璃片;用于物质燃烧实验时应在集气瓶底铺上细沙或装入少量的水,防止过热导致瓶底炸裂等;(3)E为酒精灯,熄灭酒精灯不能直接吹灭或扇灭,应用酒精灯灯帽盖灭;(4)根据图示可知G是坩埚钳;(5)H是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应放置在陶土网上进行加热;(6)量取7mL水用到的仪器是量筒、胶头滴管;加热水用到的仪器是,试管、带试管夹的铁架台(固定试管)、酒精灯,所以应填ABCEF。注:7mL的水量较多,应选择较大的试管以保证7mL水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13.(10分)阅读以下描述语句,选取数字序号填空。①常温下氯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②易溶于水③氯化钠不能燃烧④给氯化钠固体升温至801摄氏度,氯化钠固体熔化变为液态⑤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⑥氯化钠用于配制医疗上的生理盐水⑦工业上可以用氯化钠来制取碳酸钠、氯气等。(1)描述物理性质:___________。(2)描述化学性质:___________。(3)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4)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5)描述用途的是:___________。【答案】 ①② ③ ⑤ ④ ⑥⑦【详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化学变化指的是一个变化过程,而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具有的性质,“食物变质”、“纸片燃烧”显然是一个过程,所以是化学变化,如果改成“食物会发生变质”、“纸片能够燃烧”,则是指化学性质,因为一改就变成了它们所具有的性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物理变化包括的内容: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描述用途主要是某某物质用于什么的句子类型;故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①②;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③;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⑤;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④;描述用途的是⑥⑦。三、实验题14.(10分)重庆一中化学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了探究。(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当集气瓶内充满呼出气体时,将瓶口 (填序号)立即用玻璃片盖好。A.在水下 B.移出水面后(2)下列关于呼出气体和空气的探究,选择的试剂或仪器正确的是 (填序号)。A.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C.水蒸气:干冷的玻璃片(3)用传感器测定排水集气法和直接吹气法获得的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如下表,分析数据可以推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________。(4)直接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吸气和呼气,证明人体呼吸可以产生二氧化碳。①若去除甲装置,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②推测装置丙的作用是:________。【答案】(1)A (2)C (3)溶于水 (4)不能 安全瓶,防止吸到澄清石灰水【详解】(1)当集气瓶内充满呼出气体时,将瓶口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盖好,防止气体逸出。故选A;(2)A、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选择燃着的木条,空气和呼出气体均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带火星的木条无法比较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探究二氧化碳的含量,应选择澄清石灰水,不符合题意;C、取两块干冷的玻璃片,其中一块放在空气中,向另一块上哈气,空气中的玻璃片水雾出现,另一块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高,符合题意。故选C。(3)由表中数据可知,排水集气法收集的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直接吹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含量,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4)①由图可知,甲瓶用于检测吸入气体,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以起到对照实验的作用,不去除甲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可能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乙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由图可知,装置丙可以起到安全瓶的作用,防止吸到澄清石灰水。15.(12分)实验小组对密闭集气瓶内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装置如图。【进行实验】实验1:6个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分别用6支相同的蜡烛点燃后测定其燃烧时间。同学们对比氧气体积分数60%~100 %的现象,发现氧气体积分数越大蜡烛燃烧越剧烈,烛芯长度变大和蜡烛高度变小越显著。猜测烛芯长度或蜡烛高度可能会影响燃烧时间,继续进行实验。实验2-1: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间。实验2-2: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______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分析与结论】(1)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______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2)实验2-1的结论是______。(3)补全实验2-2的操作:______。【反思与评价】(4)甲同学认为实验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乙同学依据实验1判断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支持乙同学判断的证据是______。(5)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60%之后,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蜡烛燃烧时间变短。结合实验2分析其原因是______。【答案】(1)氧气体积分数(2)氧气体积分数和蜡烛高度相同时,烛芯长度越大,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越短(3)相同烛芯长度、不同蜡烛高度(4)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蜡烛立即熄灭(5)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大,烛芯长度变大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大于蜡烛高度变小对燃烧时间的影响【详解】(1)实验1中每组数据氧气体积分数不一样,所以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氧气体积分数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2)实验2-1通过数据发现烛芯越长,燃烧时间越短,所以结论是:氧气体积分数和蜡烛高度相同时,烛芯长度越大,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越短。(3)实验2-2通过实验数据可知想探究蜡烛高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所以其它量要保持一致。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烛芯长度、不同蜡烛高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4)在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蜡烛立即熄灭,所以不能说明实验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5)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60%之后,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蜡烛燃烧时间变短。由实验2可知:原因是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大,烛芯长度变大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大于蜡烛高度变小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四、科学探究题16.(8分)(2023·河北·一模)为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小明设计并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烧杯和试管中装有适量的水,A、B是两个相同的温度计。(1)组装器材时,酒精灯应_______________(选填“熄灭”或“点燃”)以便确定石棉网的位置。(2)在水温升高到85℃后,每间隔lmin读取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问,将所得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液而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_________。(3)实验中,还观察到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相同,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却不沸腾,这是由于_________。【答案】(1)点燃(2) 95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试管中的水不能再从烧杯的水中吸收热量【详解】(1)使用酒精灯是,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为了充分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则组装器材时,酒精灯应点燃以便确定石棉网的位置。(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液而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95℃。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实验中,还观察到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相同,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却不沸腾,这是由于试管中的水不能再从烧杯的水中吸收热量,所以温度不再升高。17.(16分)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知识回顾】(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______。【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2)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______;手摸烧杯壁有______感觉;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3)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4)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实验结论】猜想______(填“1”或“2”)正确。【答案】(1)有其他物质生成(2)水珠/水雾 发热(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4)发烫/发热 物理 2【详解】(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故填:有其他物质生成;(2)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故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手摸烧杯壁有发烫感觉;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故填:水珠或水雾;发热;(3)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由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以上分析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化学;(4)白炽灯通电中,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故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发烫感觉;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故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实验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发烫或发热;物理;2。偏小偏大①药品和砝码位置放颠倒了且使用了游码①使用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油污②量水时_____视量筒读数②量水时_______视量筒读数③烧杯内原来有水③量取的水未全部倒入烧杯中④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⑤倒固体时洒了部分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直接吹气法二氧化碳含量2.4%3.8%氧气体积分数10%20%40%60%80%100%燃烧时间/s01226353025现象立即熄灭安静燃烧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大,蜡烛高度变小 烛芯长度/cm0.30.50.70.9燃烧时间/s1613118蜡烛高度/cm1357燃烧时间/s171098时间/min01234567891011温度/℃858688909294969898989898通电前通电中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______感觉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偏小偏大①药品和砝码位置放颠倒了且使用了游码①使用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油污②量水时_____视量筒读数②量水时_______视量筒读数③烧杯内原来有水③量取的水未全部倒入烧杯中④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⑤倒固体时洒了部分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直接吹气法二氧化碳含量2.4%3.8%氧气体积分数10%20%40%60%80%100%燃烧时间/s01226353025现象立即熄灭安静燃烧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大,蜡烛高度变小 烛芯长度/cm0.30.50.70.9燃烧时间/s1613118蜡烛高度/cm1357燃烧时间/s171098时间/min01234567891011温度/℃858688909294969898989898通电前通电中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______感觉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