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效课堂】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举一反三练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九上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易错题与重难点 举一反三(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九上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易错题与重难点 举一反三(含解析),文件包含九上第一章易错题与重难点举一反三原卷版doc、九上第一章易错题与重难点举一反三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易错题与重难点易错点一、一种物质与溶液中的两种物质反应时难以判断反应的先后当一种物质与溶液中的两种溶质都会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时,需要先判断反应生成的沉淀或气体会不会与另一种物质再发生反应,若会,则一开始没有气体或沉淀;若不会,则一开始就会出现气体或沉淀。典例分析典例1:如图甲所示,烧杯中为一定量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所示。(1)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2)当加入a mL Na2CO3溶液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答案】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浑浊现象(或沉淀生成) 氯化钠、碳酸钠(或NaCl、Na2CO3)【解析】(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若盐酸过量,溶液中有氯化钙、盐酸;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钙;若碳酸钙过量,溶液中只有氯化钙;加入碳酸钠后,由图乙可知,一开始pH逐渐变大,一段时间后pH一直为7,说明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然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现象为: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浑浊现象(或沉淀生成);(2)由图乙可知,当加入a mL Na2CO3溶液时,溶液的pH大于7,说明含有氯化钠、碳酸钠。举一反三变式1:(2023九上·上虞期末)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请解释OA段的反应是 缘故。 (2)请写出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C点处溶液的pH 7(填“>”、“=”或“<”)。 【答案】(1)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复分解反应(2)CuCl2+2NaOH═Cu(OH)2↓+2NaCl(3)>【解析】根据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由各点对应氢氧化钠所加入量分析。 【解答】(1) 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OA段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复分解反应。(2)AB段为氯化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3)C点处为氢氧化钠过量,溶液的pH大于7.变式2:(2024九上·金东期末)将一块已生锈的铁片放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测得生成的H2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铁片上除Fe2O3外不含其他杂质)。回答下列问题:(1)加入12g稀盐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2)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大。【答案】(1)FeCl2和HCl (2)7.3%【解析】 质量分数指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解答】(1)由图像可知,加入12g稀盐酸时,铁锈中的氧化铁恰好与盐酸充分反应,而铁还未与盐酸反应,因此加入12g稀盐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FeCl3;(2)由图像可知,与铁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112g-12g=100g,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设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x=7.3g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变式3:(2024九上·诸暨月考)向含 CuCl2 和 HCl 的 150g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参加反应的 NaOH 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1)在滴加NaOH 溶液过程中,原溶液中 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2)P 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3)m1 为多少?(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答案】(1)Cl-(2)NaCl 和 CuCl2(3)解: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XX=80gm1=40g+80g =120g【解析】根据酸碱盐间的反应实质进行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先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量的关系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再从题中找出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利出比例式求解。【解答】(1)向含 CuCl2 和 HCl 的 150g 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分子、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原溶液中氯离子个数不变;(2)向混合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P点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所以溶液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反应的氯化铜。易错点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应用中常被忽略,误认为反应都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且在酸碱盐的性质中,碱与盐反应时,碱和盐必须都可溶。典例分析典例1:(2024九上·平湖期末)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嘉做了如表所示的四个实验。(1)根据以上实验产生的现象,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④中反应的现象为 。(2)试管①中是否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呢?小嘉在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试管①中,再滴入少量 ,无明显现象,就能说明①中也发生了反应。(3)小嘉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上述实验,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反应后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 产生。【答案】(1)产生白色沉淀(2)无色酚酞(或可溶性铜盐、铁盐)(3)气体或沉淀【解析】 复分解反应基本条件: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能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解答】(1)硫酸和硝酸钡溶液会产生硫酸钡沉淀;(2) 小嘉在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试管①中,再滴入少量无色酚酞 ,酚酞遇碱变红色,如果没变色,说明氢氧化钠被反应掉,所以就能说明①中也发生了反应。(3) ② 无明显现象, ① 中产生水, ③ 产生气体, ④ 产生沉淀,所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反应后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产生。举一反三变式1:(2024九上·义乌期末)现有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五种物质,在常温下它们两两相互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答案】B【解析】根据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分析即可。 【解答】①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可以反应;②氯化铁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铁沉淀和氯化钾,可以反应;③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可以反应;④稀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稀盐酸,可以反应;⑤稀硫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反应;能够在常温下两两发生反应的有5个。变式2:(2023九上·杭州期末)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化学式为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而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下列几组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 ) A.La2O3和HCl B.La(OH)3和HCl C.NaCl和La(OH)3 D.La和HCl【答案】C【解析】当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La2O3和HCl反应,生成 LaCl3 和H2O,故A正确不合题意;B.La(OH)3和HCl反应,生成LaCl3 和H2O,故B正确不合题意;C.NaCl和La(OH)3,二者没有沉淀、水或气体生成,不能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D.La和HCl,可生成 LaCl3 和H2,故D正确不合题意。变式3: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利用给出的部分酸碱盐溶解性的信息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判断稀硫酸与KOH、Ba(NO3)2、K2SO4、K2CO3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1)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 (2)试管B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 (3)同学们将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后续实验及现象如图。 综合分析有关实验的现象回答:①无色滤液b一定呈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②上述实验所得无色滤液b中可能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_,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溶质是否存在。你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答案】(1)C (2)H2SO4+Ba(NO3)2═BaSO4↓+2HNO3(3)中;硫酸钾;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硫酸钾,否则没有 【解析】(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硫酸钾与稀硫酸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所以不发生反应;(2)试管B中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硝酸,方程式为H2SO4+Ba(NO3)2═BaSO4↓+2HNO3;(3)①根据图示可知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部分消失可知白色沉淀a中一定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说明硫酸不足,因此溶液不显酸性,又溶液中有酚酞,说明无色滤液b不显碱性,所以显中性; ②无色滤液b中加入过量稀硫酸无气体有无沉淀可知可能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钾,证明硝酸钾存在,可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硫酸钾,否则没有.重难点三、酸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和验证正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pH>7,溶液呈碱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再根据生成物和反应物哪种过量来判断,注意沉淀和气体、水均不算溶质典例分析典例1:(2023九上·柯桥)兴趣小组研究酸碱反应时利用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剂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和溶液颜色变化如下图所示。(1)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2)根据乙图颜色的变化,判断图甲中B溶液是 。(填写溶液名称)(3)图乙中M点时,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还存在的溶质有 。【答案】(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2)稀硫酸(3)Na2SO4、H2SO4【解析】根据氢氧化钠能使石蕊变蓝色,硫酸钠使石蕊呈紫色,硫酸使石蕊变红色,结合图示中颜色的变化判断分析。 【解答】(1)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2)由乙图中变化可知,最终溶液颜色为蓝色,说明图甲中A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先变紫色再变红色,说明B溶液为稀硫酸;(3)图乙中M点对应溶液呈红色,说明硫酸过量,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还存在的溶质有Na2SO4、H2SO4 。故答案为:(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2)稀硫酸;(3)Na2SO4、H2SO4。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呈酸性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答案】D【解析】A、由溶液pH变化图可知溶液的pH随着不断滴入溶液逐渐减小,故应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此选项表述不正确;B、当滴入液体5mL时,溶液的pH大于7,烧杯内溶液呈碱性,此选项表述不正确;C、当滴入液体9mL时,溶液pH小于7,溶液呈酸性,此时溶液中的含有的微粒有氢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D、当滴入液体7mL时,溶液的pH为7,说明此时溶液呈中性,即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此选项表述正确。故选D变式2:(2024九上·绍兴期末)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答案】C【解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氯化钠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分析。【解答】A.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加入b克NaOH溶液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恰好完全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为Cl-、OH-,故错误,符合题意;D. 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变式3:(2023九上·杭州月考)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小科同学利用图1实验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1)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2)结合上图小科同学推断出图3中V的值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答案】(1)NaOH(2)12(3)A;D【解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确定该反应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分析;(2)根据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分析;(3)根据反应时溶液pH确定反应进程,反应后溶液成分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解答】(1) 由图2可知,随另一种物质加入,溶液pH从小于7增加,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则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NaOH 。(2) 图3中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pH=7,结合图2可知,V的值为12。(3)图2中b点为部分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A正确;d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对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混合物,B错误; 图2中c→d反应停止,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再增加,C错误; 图3中e→f段为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由温度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正确。故答案为:(1) NaOH ;(2)12;(3)AD。重难点四、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钡均为白色沉淀,且碳酸根与氢氧根的沉淀可以与酸反应溶解,且酸要过量,若不过量不能根据沉淀溶解完来判断是否有硫酸根沉淀,典例分析典例1:(2022·浙江台州·九年级期末)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如果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写出步骤Ⅰ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2)如果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答案】Ba(OH)2+Na2CO3=BaCO3↓+2NaOH Na2CO3、Na2SO4、Ba(OH)2【解析】(1)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如果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说明生成的沉淀只有碳酸钡,生成碳酸钡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CO3=BaCO3↓+2NaOH。(2)如果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说明生成的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则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Na2SO4、Ba(OH)2。举一反三变式1:(2024九上·诸暨月考)小金分别向含有Ba(NO3)2、Na2CO3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滴加稀硫酸,并将两只支试管反应后物质倒入干净的烧杯中,对烧杯内的物质处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中无色滤液b一定呈中性 B.白色沉淀a为硫酸钡沉淀C.反应后的甲试管硫酸溶液过量 D.反应后的乙试管硫酸溶液过量【答案】A【解析】根据碳酸钡能溶于硝酸,硫酸钡不能溶于硝酸,硫酸与碳酸钡不能共存及硫酸与钡离子的溶液能产生沉淀,与碳酸根离子反应能产生气体分析。【解答】烧杯中混合物过滤出白色沉淀a,a加入过量稀硝酸部分溶解,说明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无色滤液b加过量稀硫酸,无气体、溶液产生,说明不含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则一定含硝酸钠,可能含硫酸钠,a中有碳酸钡,碳酸钡与硫酸不能共存,所以b中一定无硫酸。A、烧杯中无色滤液b一定呈中性 ,符合题意;B、 白色沉淀a为硫酸钡和碳酸钡沉淀 ,不符合题意;C、 两试管中物质混合产生碳酸钡,则乙中碳酸钠过量,甲中硝酸钡过量,所以反应后的甲试管硫酸溶液一定不是过量 ,不符合题意;D、乙试管中碳酸钠有剩余,则硫酸不足,不符合题意;变式2:(2022九上·湖州期末)某科学小组同学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某些阴、阳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形成一个复分解反应网络图,如下图,其中直线相连的阴、阳离子之间能够两两结合发生反应。请选择合适的离子填入下图括号内,使其两两结合时,一个有气体产生,一个生成沉淀(沉淀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填入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其中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为________。【答案】NH4+和 Ca2+;NH4Cl+NaOH=NaCl+H2O+NH3↑ 【解析】根据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产生氨气、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可产生碳酸钙分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能产生氨气,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能生成碳酸钙;产生氨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NH4Cl+NaOH=NaCl+H2O+NH3↑。变式3:(2024九上·鹿城月考)如图是几种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硫酸铜粉末 碳酸钠粉末 碳酸钙粉末 氯化钙粉末(1)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离子符号)。(3)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答案】(1)溶液变蓝色(2)(3)有白色沉淀生成【解析】硫酸铜溶液含有铜离子,溶液显蓝色。【解答】(1) 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溶液变蓝色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他们才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的符号为 ;(3)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物碳酸钙和氯化钠,所以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重难点五、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检验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OH(由于NaOH、Na2CO3都呈碱性,因此不能直接用酸碱指示剂,因此原则上要先把Na2CO3除尽,才可用酸碱指示剂)。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加入过量/适量BaCl2或CaCl2,充分反应后,再滴加酚酞,若变红色,则含有NaOH,说明不完全变质;若不变色,则不含有NaOH,说明完全变质。注意:在除去Na2CO3的过程中,不能用Ca(OH)2或Ba(OH)2来除,由于生成物中含有NaOH,会对NaOH的检验造成干扰;典例分析典例1:(2024九上·诸暨月考)甲、乙两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实验探究】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加以实验。甲同学的方案及实验:乙同学的方案及实验:(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科学,其理由是 ;(2)【拓展应用】氢氧化钠固体应当密封保存。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若要除去上述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应加入适量的 (填化学式)溶液除去。(4)该氢氧化钠样品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了呢?为进一步确定是否全部变质,请写出操作步骤、相应的现象及结论 。【答案】(1)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碳酸钠溶液的pH>7).(2)CO2+2NaOH═Na2CO3+H2O(3)Ca(OH)2(4)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先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取上层清液,加入酚酞试液,若不变色说明全部变质。【解析】(1)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水溶液呈碱性;(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3)除杂的基本原则:不引入新的杂质;(4)如果氢氧化钠全部变质为碳酸钠,那么加入过量的氯化钡生成沉淀后,溶液应该是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解答】(1)碳酸钠的溶液也呈碱性,它的pH也大于7,所以仅仅根据溶液的pH大于7就判断氢氧化钠没变质是不合适的;(2)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其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O2+2NaOH═Na2CO3+H2O;(3)氢氧化钙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同时生成了氢氧化钠;因此可用氢氧化钙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但同时还不能引入新的杂质;(4)检验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全部变质,操作如下: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先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再取上层清液,加入酚酞试液,若不变色说明全部变质。举一反三变式1:(2023九上·嘉兴期末)实验室有一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小嘉想探究试剂瓶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已完全变质,设计了两种方案:①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aCl2溶液,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②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uCl2溶液,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对于上述两种方案,你认为( ) A.两种方案都行 B.方案①行,方案②不行C.两种方案都不行 D.方案①不行,方案②行【答案】B【解析】根据验证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需先除去碳酸钠,再利用氢氧化钠的性质验证是否有氢氧化钠剩余分析。 【解答】 ①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aCl2溶液,可除去碳酸钠,再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以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可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方案可行;②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uCl2溶液,因氯化铜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会发生反应,所以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不能证明氢氧化钠变质程度,方案不可行;变式2:(2022九上·台州期末)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的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 (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 。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图在答题纸上) 【答案】(1)不正确,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2)部分变质(3)【解析】(1)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水溶液却呈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酚酞试液都会呈现红色。(2)白色沉淀应该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上层清液滴入酚酞呈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既然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同时存在,那么肯定固体部分变质。【解答】(1)我认为小柯观点不正确,理由: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 (3)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没有气体生成。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当碳酸钠完全反应后,气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变式3:(2022九上·浙江期末)实验室里有两瓶久置未用的氢氧化钠固体,每瓶原先各存放 8 克氢氧化钠,为检验其是否变质,小科设计了下列实验对其中一瓶的成分进行探究,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 (1)写出用 pH 试纸测定滤液 pH 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科通过实验证明了该瓶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小明想知道另一瓶中氢氧化钠是否也变质了,他将瓶中固体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 100 克,充分反应后测定溶液的 pH 恰好为 7。通过计算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请判断其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滤液的PH值(2)检验并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3)不正确,8克的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生成10.6克碳酸钠,完全反应消耗7.3%盐酸也是100克,因此完全变质或者部分变质和没有变质消耗盐酸质量一样。(无论是否变质,钠离子数量不变,生成氯化钠质量不变,所以消耗的盐酸质量都一样)(其他合理答案也给) 【解析】(1)测定滤液 pH方法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滤液的PH值 ;(2)碳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因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干扰氢氧化钠的验证,所以加过量氯化钡是为了检验并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 ;(3)8克的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生成10.6克碳酸钠,完全反应消耗7.3%盐酸也是100克,因此完全变质或者部分变质和没有变质消耗盐酸质量一样,所以通过计算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课后巩固1.(2024九上·金东期末)鉴别是重要的实验技能。分别鉴别①C和CuO;②稀H2SO4和Na2CO3溶液这两组物质,都能选用的试剂是( )A.O2 B.稀H2SO4 C.铁片 D.NaOH溶液【答案】B【解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的进行分析。【解答】A、稀H2SO4和Na2CO3都不能与O2反应,用O2不能鉴别稀H2SO4和Na2CO3这两种物质,错误;B、硫酸不能与C反应,能与CuO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能鉴别 C和CuO这两种物质;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硫酸可以鉴别稀H2SO4和Na2CO3这两种物质,正确;C、C和CuO都不能铁片反应,用铁不能鉴别 C和CuO这两种物质,错误;D、C和CuO都不能NaOH溶液反应,用NaOH溶液不能鉴别 C和CuO这两种物质;NaOH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但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NaOH溶液不能不能鉴别稀H2SO4和Na2CO3这两种物质,错误。故答案为:B。2.(2022九上·西湖期末)下图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pH随时间变化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C.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证明该反应放热【答案】D【解析】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判断实验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再通过反应过程中pH的数值判断反应进程分析。A、由反应前溶液pH小于7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不符合题意;B、a点溶液pH小于7,说是盐酸有剩余,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不符合题意;C、b点溶液pH等于7,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不符合题意;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只能表示出反应时pH的变化,不能证明该反应放热 ,符合题意;3.(2022·浙江宁波·一模)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2、Na2SO4、NaOH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答案】C【解析】A、HCl、K2CO3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B、BaCl2、Na2SO4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C、NaOH、K2CO3、NaCl、Na2SO4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氢氧化钠、碳酸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正确;D、HCl、NaNO3、H2SO4、KCl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错误。4.(2022·浙江嘉兴·九年级期末)下列各组物质能在酸性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2SO4; Ba(OH)2 ; KCl B.Na2CO3; KNO3; NH4ClC.MgSO4; NaNO3; KCl D.Cu(NO3)2; NaCl; KNO3【答案】C【解析】A. Ba(OH)2属于碱,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 Na2CO3是一种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MgSO4;NaNO3;KCl在酸性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此选项符合题意;D. Cu(NO3)2溶液是蓝色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5.(2024九上·诸暨月考)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答案】D【解析】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分析。【解答】A、曲线①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小于②,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不符合题意;B、 对比曲线①和②,二者变化趋势不同,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不符合题意;C、由图像中二氧化碳深度变化趋势可知,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溶液浓度小,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但在 ②上方,符合题意;故选D。6.(2024九上·诸暨月考)以粗盐(含杂质Na2SO4、MgCl2、CaCl2、泥沙)为原料制备精盐,为除去Na2SO4、MgCl2、CaCl2并得到中性的食盐溶液,下列所加试剂和操作:①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过滤,③加过量的NaOH溶液,④加适量的稀HCl,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能达到目的的顺序是( ) A.③⑤①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③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答案】A【解析】除杂的基本原则:①不能引入新的杂质;②被提纯物质最后不要与除杂试剂反应。据此分析即可。【解答】欲除去溶液中的MgCl2、CaCl2、Na2SO4,则先用氢氧化钠除掉氯化镁,再用氯化钡除掉硫酸钠,接下来用碳酸钠除掉氯化钙与多余的氯化钡,再将沉淀滤掉,最后用稀盐酸除去滤液中多余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能达到目的顺序应选:③⑤①②④.故选A。7.(2024九上·诸暨月考)下列四个实验中。“操作--图象--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根据所给图像中的变化规律及起点,结合各物质间的反应过程判断图像与结论是否一致分析。【解答】A、 分别向等质量的镁粉、铁粉、锌粉中加入等浓度稀硫酸 ,通过反应速率可得出三种金属与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为 Mg>Zn >Fe,不符合题意; B、 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会吸收水份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减少,溶质会析出,所以溶质质量减小,若向不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会溶解,溶质质量会增加,不符合题意; C、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稀盐酸,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才开始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不符合题意; D、 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 pH为7时水平线段表示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符合题意;8.(2024九上·余杭期末)小科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1)如图所示模型为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的示意图(不考虑离子的大小关系),则“●”代表 (填写离子符号)。(2)为确定反应后溶液的成分,小科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结果发现溶液变红色,则试管中药品反应后的溶质为 (填物质名称)。【答案】(1)Na+(2)硫酸和硫酸钠【解析】 稀硫酸主要含有硫酸根离子以及氢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氢离子数目减少,硫酸根离子数目不变增加钠离子。所以 “●”代表 钠离子,代表硫酸根离子,代表氢离子。【解答】(1)由分析知,“●”代表 钠离子。(2) 结果发现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硫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硫酸一定生成硫酸钠,所以 试管中药品反应后的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钠。9.(2024九上·温州期中)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变化如图所示:(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 。【答案】(1)稀硫酸(2)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解析】熟知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解答】(1)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钡离子析出溶液,氢离子加入溶液,故溶液质量减少。b点之后为硫酸过量,因此c点的溶质只有硫酸。(2)ob段为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沉淀为白色,氢氧化钡减少至消失。10.(2022·浙江台州·九年级期末)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如果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写出步骤Ⅰ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2)如果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答案】Ba(OH)2+Na2CO3=BaCO3↓+2NaOH Na2CO3、Na2SO4、Ba(OH)2【解析】(1)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如果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说明生成的沉淀只有碳酸钡,生成碳酸钡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CO3=BaCO3↓+2NaOH。(2)如果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说明生成的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则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Na2SO4、Ba(OH)2。11.(2022九上·义乌期中)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K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猜想假设】假设I:只含KOH;假设II:含KOH和K2CO3;假设III:只含K2CO3。【进行实验】【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 KOH 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K2CO3在农业上的用 途是 (填一种即可)。【答案】2KOH+CO2=K2CO3+H2O;I;酚酞变红;做钾肥等【解析】根据氢氧化钾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而变质,碳酸钾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氢氧化钾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解答】 【查阅资料】 氢氧化钾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而变质,方程式为 2KOH+CO2=K2CO3+H2O 。【进行实验】a.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含碳酸钾,即假设 I 错误。B.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要证明 猜想 II 正确 ,还需验证氢氧化钾的存在, c.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则可证明含氢氧化钾。【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 KOH 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K2CO3中含有植物所需钾元素,在农业上可作钾肥。12.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镁、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该样品的组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取适量样品进行探究,过程如图(微溶视为不溶):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白色沉淀B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有______;(2)该样品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_。【答案】BaCO3、Mg(OH)2 Na2SO4【解析】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镁、碳酸钠、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得到白色沉淀A,加入过量稀硝酸,充分反应后沉淀全部溶解,生成气体,说明沉淀中含有碳酸盐,应为碳酸钙,沉淀中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镁,说明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镁;得到的无色滤液,说明原混合物中不含硝酸铜;无色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B,加入过量稀硝酸,只有部分沉淀溶解,说明沉淀中含有硫酸钡,则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硫酸钠;还含有能与稀硝酸反应的沉淀,同时还应生成了溶于酸的氢氧化镁沉淀或碳酸钡沉淀。由分析可知:(1)白色沉淀B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有:BaCO3、Mg(OH)2;(2)该样品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Na2SO4。13.(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某白色固体M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小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则:(1)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2)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___________。【答案】AgCl 、、【解析】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1)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沉淀全部溶解,所以白色沉淀中含有碳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钡,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钡,一定不含硫酸钠;无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E,所以A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钡,无色溶液F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G,所以G是氯化银,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所以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AgCl;(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Na2CO3、MgCl2、Ba(OH)2。14.(2022九上·绍兴期末)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铜、氯化钠、氯化银、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或几种,现进行下列实验操作: ⑴将白色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澄清溶液。⑵向无色澄清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⑶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有部分沉淀溶解,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有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一定没有 ________【答案】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银 【解析】(1)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氯化银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2)碳酸钡和硫酸钡同为白色沉淀,但碳酸钡溶于酸,而硫酸钡不溶于酸。【解答】(1)将白色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澄清溶液。(2)向无色澄清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3)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有部分沉淀溶解,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15.(2024九上·诸暨月考)某未知溶液X,溶质可能是硫酸、碳酸钠、硝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溶质成分,进行图示操作: (1)写出B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2)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溶液X的溶质有硫酸、没有碳酸钠。若要确定是否有硝酸镁,可对C中溶液进行检验,其方法是 。 【答案】(1)Ba(OH)2+H2SO4=BaSO4↓+2H2O(2)在C中的溶液里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溶液X中存在硝酸镁(合理即可)【解析】(1)硫酸与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碳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水,两种沉淀都是白色的;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说明这个沉淀肯定是硫酸钡,据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硝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据此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硝酸镁。【解答】(1) 写出B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Ba(OH)2+H2SO4=BaSO4↓+2H2O ;(2) 若要确定是否有硝酸镁,可对C中溶液进行检验,其方法是 : 在C中的溶液里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溶液X中存在硝酸镁 。16.(2023九上·金华期末)为探究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样品是否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实验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有气泡放出;实验三: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二的现象可以得出该NaOH溶液中含有 (2)经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该NaOH溶液变质情况为. 变质。 【答案】(1)碳酸钠 (2)部分(或不完全)【解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加入氯化钡溶液证明碳酸钠同时除去碳酸钠,然后利用氢氧化钠的碱性证明其存在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实验二产生气泡的现象可知,该NaOH溶液中含有碳酸钠;(2)实验二得出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实验三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了碳酸钠的存在同时除去了碳酸钠,向滤液中加酚酞,溶液呈红色,由此说明样品中还含氢氧化钠,说明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17.(2024九上·拱墅期末)小科所在的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D中沉淀的化学式是: 。 (3)B、D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答案】(1)HCl+NaOH=NaCl+H2O(2)CaCO3(3)NaCl、CaCl2;HCl【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2)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钙分析;(3)根据碳酸钙能溶于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生成物质,反应物可能有剩余分析。【解答】(1) B中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 D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3)B、D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B中溶质为氯化钠和盐酸,盐酸将D中碳酸钙溶解,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则一定与D中氢氧化钠先发生了反应,故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CaCl2,可能含 HCl ;故答案为:(1) HCl+NaOH=NaCl+H2O ;(2) CaCO3 ;(3) NaCl、CaCl2 ; HCl 。18.(2023九上·柯桥)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放出热量?三位同学为探究此问题按如图进行了实验: (1)甲同学按图实验:在烧杯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变大,于是得到“反应放出热量”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乙同学用乙图实验,可以根据 现象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3)丙同学是将稀硫酸不断的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数字化仪器测量的数据。由图可知,当反应进行到20s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答案】(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2)导管2口有气泡(3)NaOH和Na2SO4【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分析;(2)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放热装置内压强增大分析;(3)根据溶液中的pH判断反应后酸和碱的剩余情况从而确定溶液中溶质分析。【解答】(1)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所以通过温度计示数变大,不能得出反应放热;(2)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时放热,会使左测瓶中压强变大,则导管2口有气泡产生;(3)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进行到20s时溶液中的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则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Na2SO4 。故答案为:(1)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2) 导管2口有气泡 ;(3) NaOH和Na2SO4 。19.(2024九上·江北期末)如图甲所示装置,同学们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小宁同学取反应后溶液,加入Ba(NO3)2看到白色沉淀,根据此现象,小宁判断该溶液一定含有H2SO4。你认为小宁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图丙中的最高点与图乙中 点相对应。(填“a”“b”“c”或“d”)【答案】(1)2NaOH+H2SO4=Na2SO4+2H2O(2)不正确,H2SO4、Na2SO4都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3)c【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生成硫酸钠和水分析;(2)根据H2SO4、Na2SO4都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分析;(3)根据酸碱反应放热,当温度达到最高,说明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呈中性分析。【解答】(1)该反应为氢氧化钠与硫酸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2) H2SO4、Na2SO4都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所以反应后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证明一定含硫酸。(3)图丙中的最高点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呈中性,pH=7,则与图乙中c点对应。故答案为:(1) 2NaOH+H2SO4=Na2SO4+2H2O ;(2)H2SO4、Na2SO4都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3)c。20.(2023九上·义乌月考)图一、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金属,酸的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1) 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多选)A.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B.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C.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D.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2)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则该白色沉淀是 (写化学式)。(3)将乙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答案】(1)A;C;D (2)BaCO3 (3)Na2CO3、NaOH、NaCl【解析】(1)根据铁不与氯化镁反应,铁与铜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由此确定两试管中反应后溶液成分分析;(2)根据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钡沉淀分析;(3)根据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物,反应物可能有剩余分析。【解答】(1) 试管①中铁不与氯化镁反应,试管②中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 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则说明②中氯化铜过量,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 ,A正确; 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中可能含有铁,也能不含铁,B错误; 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镁、氯化亚铁,可能有氯化铜,则可能含有Cu2+,C正确; 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D正确。(2)试管③中发生的氢氧化钡与盐酸生成氯化钡和水的反应,④发生的碳酸钠与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 ,则说明试管④中一定有碳酸钠剩余,碳酸钠与钡离子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3)乙烧杯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 步骤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乙中一定有碳酸钠, 步骤2: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因碳酸钠全部与硝酸钡发生了反应,则说明滤液中溶质有氢氧化钠,即乙烧杯中滤液中溶质是Na2CO3、NaOH、NaCl 。故答案为:(1)ACD;(2) BaCO3;(3)Na2CO3、NaOH、NaCl 。21.(2024九上·诸暨月考)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 性;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 .(选填答案: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小刚同学认为不正确,其理由是: 。【答案】碱;A;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合理均可)【解析】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及氢氧化钠的碱性分析。【解答】 Na2CO3溶液显碱性; 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因滤液显红色,说明呈碱性,则滤液中一定不含稀盐酸; 猜想③成立 ,即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则加入足量氯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中含有酚酞,仍呈红色;将氯化钙改为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一定存在碳酸钠,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故答案为:碱;A;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合理均可) 。22.(2024九上·余杭期末)小科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小科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①Ca(OH)2微溶于水:②FeCl3溶液呈酸性。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猜想二:滴入的Ca(OH)2溶液中OH-数量太少。猜想三: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1)小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溶液中没有OH。该现象 (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NaOH洛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如图甲),若猜想二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科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如图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请你解释沉淀会消失的原因: 。【答案】(1)不支持(2)产生红褐色沉淀(3)开始溶液中OH-的数量较多,产生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OH-的数量逐渐减少,FeCl3溶液显酸性,当FeCl3溶液过量时,产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解析】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对猜想逐一排除,从而得出最终答案。【解答】 (1)小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OH-被反应掉,即 Ca(OH)2参加了化学反应。(2)浓NaOH洛液OH-数量很多,若猜想二正确,由于浓NaOH洛液OH-足量,则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3)FeCl3溶液显酸性 ,其中含有氢离子,氢离子与沉淀中氢氧根反应,导致最终沉淀消失。23.(2024九上·江北期末)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H、O、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型”来研究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设计了评价表。图1是小宁制作的模型。评价表:(1)实验中,小宁认为紫色石蕊试液不能用酚酞试液替代,理由是: (2)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据此推测图1中★处的溶液可能是 (写出一种)。(3)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煤燃烧还能产生 气体,也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4)该模型的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于是小宁设计了图2、图3两种模型。这两种改进模型中,图 的模型能被评为合格。【答案】(1)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2)氢氧化钠 (3)二氧化碳 (4)3【解析】(1)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所以不能用酚酞替代石蕊试液进行实验。(2)二氧化硫能被碱性溶液吸收,则图1中★处的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3) 煤的主要成分为碳,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也能使石蕊变红。(4)金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酸发生反应,铁能与酸发生反应,所以图3模型可确定指标三。故答案为:(1)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2)氢氧化钠;(3)3.24.(2024·鹿城模拟)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H、O、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型”来研究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设计了评价表。图1是小科制作的模型。 评价表: (1)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因为该装置可以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具有 的性质。 (2)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煤燃烧还能产生 气体,也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 (3)该模型的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于是小科设计了图2、图3两种模型。这两种改进模型中,图 的模型能被评为合格。 【答案】(1)吸收二氧化硫(2)二氧化碳(3)3【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分析;(2)根据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与能酸反应分析。【解答】(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等,防止空气污染。(2)煤中含有碳元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生成碳酸,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3)图2中金不与酸反应,图3改进可通过铁的变化情况显示酸雨的危害,被评为合格。故答案为:(1)吸收二氧化硫;(2)二氧化碳;(3)3.25.(2024九上·绍兴期末)学完盐的性质,小明对常见的盐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开展了家用果蔬洗盐的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碱性溶液可使残留在果蔬上的农药毒性降低。②家用果蔬洗盐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碳酸氢钠,部分含有氯化钠。(1)【设计实验】实验一:探究某果蔬洗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果蔬洗盐溶液 性。(2)实验二:探究某果蔬洗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加入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反应后再向其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请你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结论 。(3)【反思评价】实验二中加入过量稀硝酸,若要证明此时溶液呈酸性,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是____ (填字母)。A.氧化铁 B.氢氧化钠 C.氯化钾(4)小红同学认为可将实验二的稀硝酸改为稀盐酸,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碱(2)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果蔬洗盐中含有NaCl;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果蔬洗盐中不含NaCl(3)A(4)不合理,改为稀盐酸后溶液中会引入氯离子,无法验证果蔬洗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钠【解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分析。(2)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3)a、根据氧化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硝酸铁溶液呈黄色分析。b、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硝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分析。c、根据氯化钾与稀硝酸不反应来分析。(4)根据用稀盐酸会引入氯离子,影响果蔬洗盐中氯化钠的鉴别分析。【解答】(1)【设计实验】实验一: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果蔬洗盐溶液呈碱性。(2)实验二:检验某果蔬洗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钠的方法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加入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反应后再向其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果蔬洗盐中含有氯化钠,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果蔬洗盐中不含氯化钠。(3)【反思评价】A、氧化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硝酸铁溶液呈黄色,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故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故不符合题意;C、氯化钾与稀硝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若用稀盐酸会引入氯离子,影响果蔬洗盐中氯化钠的鉴别,故部分同学认为可将实验二的稀硝酸改为稀盐酸的认识不合理,理由是改为稀盐酸后,溶液中会引入氯离子,无法验证果蔬洗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钠。26.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40g稀盐酸。(1)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a、b、c三溶液,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是______溶液。(2)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实质是______。(3)求滴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精确到0.01%,下同)(4)求c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答案】(1)NaCl、c;(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3)设25g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解得:x=0.73g,y=1.17g滴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92%;(4)c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95%。【解析】(1)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a、b、c三溶液中,c溶液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2)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27.(2022九上·衢州期中)往 200 克含有稀硝酸和硝酸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1.2%的碳酸钠溶液,所得溶液的 pH 变化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试分析计算:(1)a→b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反应到 c 点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 0.1%) (3)c→d 段溶液的 pH 大于 7 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2HNO3+ Na2CO3=2NaNO3+ CO2↑+ H2O(2)依据图示信息,与稀硝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50g×21.2%=10.6g ,与硝酸钙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100g×21.2%=21.2g 解:设稀硝酸与碳酸钠反应时,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 x,生成 CO2 的质量为 y 解得x=17g,y=4.4g设硝酸钙与碳酸钠反应时,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 m,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n。解得m=34g,n=20gc 点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c 点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5.7%。(3)c 点之后反应已经完成,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不会参与反应,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 c 点后溶液呈碱性。pH 大于 7。 【解析】(1)往含有稀硝酸和硝酸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碳酸钠先与硝酸反应,然后再与硝酸钙反应,所以 a→b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NO3+ Na2CO3=2NaNO3+ CO2↑+ H2O ;28.(2024九上·瓯海期中)为测量某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小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于烧杯中(如图甲),分5次加入该稀盐酸溶液,每次加入稀盐酸溶液⒉5克,观察到烧杯内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随后才有气泡产生,并记录实验相关数据如下:查阅资料发现:碳酸钠与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实验过程中,若碳酸钠过量时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1)该实验结束后,往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已知随着加入的稀盐酸总质量的增加,溶液中Na+的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用图像表示出实验过程中溶液里HCO3-的数量变化。 【答案】(1)红(2)7.3%(3)【解析】显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5g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再加入5g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加入10g稀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74.50g+10g-84.06g=0.44g,加入12.5g稀盐酸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该实验结束后,往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2)设10g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x 0.44g,x=0.73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5g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再加入5g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即加入5g稀盐酸时,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是钠离子的一半,加入10g稀盐酸时碳酸氢根离子变成0,如下图所示: 。29.(2023九上·乐清期中)小明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2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像。 (1)碳酸钠属于 (选填“盐”或“碱”)。 (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 。 (4)通过计算说明,图像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1)盐(2)HCl、CaCl2(3)0.88(4)解: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x=5.3克溶液质量是 =50克B点质量应标20克+50克=70克【解析】(1)根据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分析;(2)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反应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3)根据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计算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分析;(4)根据生成碳酸钙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再由b为消耗总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和计算b的值分析。 【解答】(1)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2)废液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2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即废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钙;(3)图像中a点为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钠质量为20g×10.6%=2.12g,设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106:44=2.12g:a a=0.88g30.(2024九上·绍兴期末)小明用过量的稀盐酸溶液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后(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得到了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为了探究该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他又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混合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相应数据。结果如图所示。(1)小明发现碳酸钠溶液与混合溶液反应时存在多步反应,则a曲线代表的是碳酸钠与 反应。(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所取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 (3)图中n= 。【答案】(1)氯化钙(2)5.55克(3)212【解析】(1)根据碳酸钙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分析。(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碳酸钙的质量,未知量是碳酸钠、氯化钙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3)根据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质量和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求出与氯化钙反应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即可。【解答】(1)小龙发现碳酸钠溶液与混合溶液反应时存在多步反应,则a曲线代表的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理由是若曲线b为碳酸钙沉淀质量,会与盐酸马上反应,沉淀消失;(2)设所取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的为x,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y,x=5.55克y=5.3克答:所取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的为5.55克。(3)设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z,z=21.2克由图可知,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265克,则与氯化钙反应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265克×=53克,则与盐酸反应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265克-53克=212克,故图中n=212。CuCl2+2NaOH=2NaCl+Cu(OH)2↓8098X×10%9.8g试管编号①②③④试管内试剂NaOH溶液MgCl2溶液Na2CO3溶液Ba(NO3)2溶液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现象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产生气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与结论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至全部溶解无色溶液②用pH试纸测①溶液的pH值溶液的pH>7,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与结论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进行振荡至全部溶解无色溶液②向①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ABCD操作分别向等质量的镁粉、铁粉、锌粉中加入等浓度稀硫酸一定温度下,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固体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图象结论三种金属与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Mg>Fe>Zn该氢氧化钙溶液已经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pH为7时水平线段表示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假设 错误B.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产生白色沉淀猜想 II 正确c.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中的溶质是 步骤2: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猜想③成立评价指标优秀合格待改进指标一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指标二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没有明显实验现象指标三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 指标二 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 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 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指标三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2HNO3+Na2CO3=2NaNO3+CO2↑+ H2O 10617044 10.6xyCa(NO3)2 +Na2CO3=2NaNO3 +CaCO3↓ 106 170 100 21.2gmn实验操作012345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克)02.557.51012.5烧杯和相关物质的总质量(克)74.5077.0079.5081.7884.0686.56CaCl2+NaCO3=2NaCl+CaCO3↓ 106100 x5克2HCl+Na2CO3=2NaCl+H2O+CO2 10644 2.12gaNa2CO3+CaCl2=2NaCl+CaCO3↓106 111 100 y x 5.0克Na2CO3+2HCl=2NaCl+2H2O+CO2↑106 44 z 8.8克
第一章易错题与重难点易错点一、一种物质与溶液中的两种物质反应时难以判断反应的先后当一种物质与溶液中的两种溶质都会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时,需要先判断反应生成的沉淀或气体会不会与另一种物质再发生反应,若会,则一开始没有气体或沉淀;若不会,则一开始就会出现气体或沉淀。典例分析典例1:如图甲所示,烧杯中为一定量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所示。(1)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2)当加入a mL Na2CO3溶液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答案】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浑浊现象(或沉淀生成) 氯化钠、碳酸钠(或NaCl、Na2CO3)【解析】(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若盐酸过量,溶液中有氯化钙、盐酸;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钙;若碳酸钙过量,溶液中只有氯化钙;加入碳酸钠后,由图乙可知,一开始pH逐渐变大,一段时间后pH一直为7,说明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然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现象为: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浑浊现象(或沉淀生成);(2)由图乙可知,当加入a mL Na2CO3溶液时,溶液的pH大于7,说明含有氯化钠、碳酸钠。举一反三变式1:(2023九上·上虞期末)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请解释OA段的反应是 缘故。 (2)请写出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C点处溶液的pH 7(填“>”、“=”或“<”)。 【答案】(1)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复分解反应(2)CuCl2+2NaOH═Cu(OH)2↓+2NaCl(3)>【解析】根据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由各点对应氢氧化钠所加入量分析。 【解答】(1) 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OA段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复分解反应。(2)AB段为氯化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3)C点处为氢氧化钠过量,溶液的pH大于7.变式2:(2024九上·金东期末)将一块已生锈的铁片放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测得生成的H2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铁片上除Fe2O3外不含其他杂质)。回答下列问题:(1)加入12g稀盐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2)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大。【答案】(1)FeCl2和HCl (2)7.3%【解析】 质量分数指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解答】(1)由图像可知,加入12g稀盐酸时,铁锈中的氧化铁恰好与盐酸充分反应,而铁还未与盐酸反应,因此加入12g稀盐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FeCl3;(2)由图像可知,与铁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112g-12g=100g,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设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x=7.3g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变式3:(2024九上·诸暨月考)向含 CuCl2 和 HCl 的 150g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参加反应的 NaOH 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1)在滴加NaOH 溶液过程中,原溶液中 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2)P 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3)m1 为多少?(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答案】(1)Cl-(2)NaCl 和 CuCl2(3)解: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XX=80gm1=40g+80g =120g【解析】根据酸碱盐间的反应实质进行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先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量的关系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再从题中找出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利出比例式求解。【解答】(1)向含 CuCl2 和 HCl 的 150g 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分子、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原溶液中氯离子个数不变;(2)向混合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P点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所以溶液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反应的氯化铜。易错点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应用中常被忽略,误认为反应都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且在酸碱盐的性质中,碱与盐反应时,碱和盐必须都可溶。典例分析典例1:(2024九上·平湖期末)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嘉做了如表所示的四个实验。(1)根据以上实验产生的现象,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④中反应的现象为 。(2)试管①中是否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呢?小嘉在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试管①中,再滴入少量 ,无明显现象,就能说明①中也发生了反应。(3)小嘉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上述实验,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反应后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 产生。【答案】(1)产生白色沉淀(2)无色酚酞(或可溶性铜盐、铁盐)(3)气体或沉淀【解析】 复分解反应基本条件: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能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解答】(1)硫酸和硝酸钡溶液会产生硫酸钡沉淀;(2) 小嘉在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试管①中,再滴入少量无色酚酞 ,酚酞遇碱变红色,如果没变色,说明氢氧化钠被反应掉,所以就能说明①中也发生了反应。(3) ② 无明显现象, ① 中产生水, ③ 产生气体, ④ 产生沉淀,所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反应后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产生。举一反三变式1:(2024九上·义乌期末)现有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五种物质,在常温下它们两两相互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答案】B【解析】根据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分析即可。 【解答】①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可以反应;②氯化铁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铁沉淀和氯化钾,可以反应;③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可以反应;④稀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稀盐酸,可以反应;⑤稀硫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反应;能够在常温下两两发生反应的有5个。变式2:(2023九上·杭州期末)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化学式为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而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下列几组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 ) A.La2O3和HCl B.La(OH)3和HCl C.NaCl和La(OH)3 D.La和HCl【答案】C【解析】当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La2O3和HCl反应,生成 LaCl3 和H2O,故A正确不合题意;B.La(OH)3和HCl反应,生成LaCl3 和H2O,故B正确不合题意;C.NaCl和La(OH)3,二者没有沉淀、水或气体生成,不能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D.La和HCl,可生成 LaCl3 和H2,故D正确不合题意。变式3: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利用给出的部分酸碱盐溶解性的信息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判断稀硫酸与KOH、Ba(NO3)2、K2SO4、K2CO3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1)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 (2)试管B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 (3)同学们将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后续实验及现象如图。 综合分析有关实验的现象回答:①无色滤液b一定呈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②上述实验所得无色滤液b中可能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_,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溶质是否存在。你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答案】(1)C (2)H2SO4+Ba(NO3)2═BaSO4↓+2HNO3(3)中;硫酸钾;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硫酸钾,否则没有 【解析】(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硫酸钾与稀硫酸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所以不发生反应;(2)试管B中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硝酸,方程式为H2SO4+Ba(NO3)2═BaSO4↓+2HNO3;(3)①根据图示可知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部分消失可知白色沉淀a中一定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说明硫酸不足,因此溶液不显酸性,又溶液中有酚酞,说明无色滤液b不显碱性,所以显中性; ②无色滤液b中加入过量稀硫酸无气体有无沉淀可知可能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钾,证明硝酸钾存在,可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硫酸钾,否则没有.重难点三、酸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和验证正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pH>7,溶液呈碱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再根据生成物和反应物哪种过量来判断,注意沉淀和气体、水均不算溶质典例分析典例1:(2023九上·柯桥)兴趣小组研究酸碱反应时利用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剂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和溶液颜色变化如下图所示。(1)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2)根据乙图颜色的变化,判断图甲中B溶液是 。(填写溶液名称)(3)图乙中M点时,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还存在的溶质有 。【答案】(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2)稀硫酸(3)Na2SO4、H2SO4【解析】根据氢氧化钠能使石蕊变蓝色,硫酸钠使石蕊呈紫色,硫酸使石蕊变红色,结合图示中颜色的变化判断分析。 【解答】(1)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2)由乙图中变化可知,最终溶液颜色为蓝色,说明图甲中A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先变紫色再变红色,说明B溶液为稀硫酸;(3)图乙中M点对应溶液呈红色,说明硫酸过量,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还存在的溶质有Na2SO4、H2SO4 。故答案为:(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2)稀硫酸;(3)Na2SO4、H2SO4。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呈酸性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答案】D【解析】A、由溶液pH变化图可知溶液的pH随着不断滴入溶液逐渐减小,故应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此选项表述不正确;B、当滴入液体5mL时,溶液的pH大于7,烧杯内溶液呈碱性,此选项表述不正确;C、当滴入液体9mL时,溶液pH小于7,溶液呈酸性,此时溶液中的含有的微粒有氢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D、当滴入液体7mL时,溶液的pH为7,说明此时溶液呈中性,即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此选项表述正确。故选D变式2:(2024九上·绍兴期末)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答案】C【解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氯化钠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分析。【解答】A.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加入b克NaOH溶液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恰好完全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为Cl-、OH-,故错误,符合题意;D. 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变式3:(2023九上·杭州月考)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小科同学利用图1实验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1)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2)结合上图小科同学推断出图3中V的值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答案】(1)NaOH(2)12(3)A;D【解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确定该反应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分析;(2)根据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分析;(3)根据反应时溶液pH确定反应进程,反应后溶液成分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解答】(1) 由图2可知,随另一种物质加入,溶液pH从小于7增加,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则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NaOH 。(2) 图3中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pH=7,结合图2可知,V的值为12。(3)图2中b点为部分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A正确;d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对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混合物,B错误; 图2中c→d反应停止,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再增加,C错误; 图3中e→f段为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由温度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正确。故答案为:(1) NaOH ;(2)12;(3)AD。重难点四、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钡均为白色沉淀,且碳酸根与氢氧根的沉淀可以与酸反应溶解,且酸要过量,若不过量不能根据沉淀溶解完来判断是否有硫酸根沉淀,典例分析典例1:(2022·浙江台州·九年级期末)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如果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写出步骤Ⅰ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2)如果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答案】Ba(OH)2+Na2CO3=BaCO3↓+2NaOH Na2CO3、Na2SO4、Ba(OH)2【解析】(1)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如果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说明生成的沉淀只有碳酸钡,生成碳酸钡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CO3=BaCO3↓+2NaOH。(2)如果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说明生成的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则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Na2SO4、Ba(OH)2。举一反三变式1:(2024九上·诸暨月考)小金分别向含有Ba(NO3)2、Na2CO3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滴加稀硫酸,并将两只支试管反应后物质倒入干净的烧杯中,对烧杯内的物质处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中无色滤液b一定呈中性 B.白色沉淀a为硫酸钡沉淀C.反应后的甲试管硫酸溶液过量 D.反应后的乙试管硫酸溶液过量【答案】A【解析】根据碳酸钡能溶于硝酸,硫酸钡不能溶于硝酸,硫酸与碳酸钡不能共存及硫酸与钡离子的溶液能产生沉淀,与碳酸根离子反应能产生气体分析。【解答】烧杯中混合物过滤出白色沉淀a,a加入过量稀硝酸部分溶解,说明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无色滤液b加过量稀硫酸,无气体、溶液产生,说明不含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则一定含硝酸钠,可能含硫酸钠,a中有碳酸钡,碳酸钡与硫酸不能共存,所以b中一定无硫酸。A、烧杯中无色滤液b一定呈中性 ,符合题意;B、 白色沉淀a为硫酸钡和碳酸钡沉淀 ,不符合题意;C、 两试管中物质混合产生碳酸钡,则乙中碳酸钠过量,甲中硝酸钡过量,所以反应后的甲试管硫酸溶液一定不是过量 ,不符合题意;D、乙试管中碳酸钠有剩余,则硫酸不足,不符合题意;变式2:(2022九上·湖州期末)某科学小组同学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某些阴、阳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形成一个复分解反应网络图,如下图,其中直线相连的阴、阳离子之间能够两两结合发生反应。请选择合适的离子填入下图括号内,使其两两结合时,一个有气体产生,一个生成沉淀(沉淀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填入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其中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为________。【答案】NH4+和 Ca2+;NH4Cl+NaOH=NaCl+H2O+NH3↑ 【解析】根据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产生氨气、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可产生碳酸钙分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能产生氨气,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能生成碳酸钙;产生氨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NH4Cl+NaOH=NaCl+H2O+NH3↑。变式3:(2024九上·鹿城月考)如图是几种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硫酸铜粉末 碳酸钠粉末 碳酸钙粉末 氯化钙粉末(1)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离子符号)。(3)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答案】(1)溶液变蓝色(2)(3)有白色沉淀生成【解析】硫酸铜溶液含有铜离子,溶液显蓝色。【解答】(1) 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溶液变蓝色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他们才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的符号为 ;(3)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物碳酸钙和氯化钠,所以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重难点五、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检验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OH(由于NaOH、Na2CO3都呈碱性,因此不能直接用酸碱指示剂,因此原则上要先把Na2CO3除尽,才可用酸碱指示剂)。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加入过量/适量BaCl2或CaCl2,充分反应后,再滴加酚酞,若变红色,则含有NaOH,说明不完全变质;若不变色,则不含有NaOH,说明完全变质。注意:在除去Na2CO3的过程中,不能用Ca(OH)2或Ba(OH)2来除,由于生成物中含有NaOH,会对NaOH的检验造成干扰;典例分析典例1:(2024九上·诸暨月考)甲、乙两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实验探究】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加以实验。甲同学的方案及实验:乙同学的方案及实验:(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科学,其理由是 ;(2)【拓展应用】氢氧化钠固体应当密封保存。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若要除去上述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应加入适量的 (填化学式)溶液除去。(4)该氢氧化钠样品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了呢?为进一步确定是否全部变质,请写出操作步骤、相应的现象及结论 。【答案】(1)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碳酸钠溶液的pH>7).(2)CO2+2NaOH═Na2CO3+H2O(3)Ca(OH)2(4)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先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取上层清液,加入酚酞试液,若不变色说明全部变质。【解析】(1)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水溶液呈碱性;(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3)除杂的基本原则:不引入新的杂质;(4)如果氢氧化钠全部变质为碳酸钠,那么加入过量的氯化钡生成沉淀后,溶液应该是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解答】(1)碳酸钠的溶液也呈碱性,它的pH也大于7,所以仅仅根据溶液的pH大于7就判断氢氧化钠没变质是不合适的;(2)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其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O2+2NaOH═Na2CO3+H2O;(3)氢氧化钙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同时生成了氢氧化钠;因此可用氢氧化钙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但同时还不能引入新的杂质;(4)检验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全部变质,操作如下: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先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再取上层清液,加入酚酞试液,若不变色说明全部变质。举一反三变式1:(2023九上·嘉兴期末)实验室有一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小嘉想探究试剂瓶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已完全变质,设计了两种方案:①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aCl2溶液,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②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uCl2溶液,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对于上述两种方案,你认为( ) A.两种方案都行 B.方案①行,方案②不行C.两种方案都不行 D.方案①不行,方案②行【答案】B【解析】根据验证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需先除去碳酸钠,再利用氢氧化钠的性质验证是否有氢氧化钠剩余分析。 【解答】 ①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aCl2溶液,可除去碳酸钠,再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以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可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方案可行;②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uCl2溶液,因氯化铜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会发生反应,所以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不能证明氢氧化钠变质程度,方案不可行;变式2:(2022九上·台州期末)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的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 (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 。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图在答题纸上) 【答案】(1)不正确,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2)部分变质(3)【解析】(1)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水溶液却呈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酚酞试液都会呈现红色。(2)白色沉淀应该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上层清液滴入酚酞呈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既然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同时存在,那么肯定固体部分变质。【解答】(1)我认为小柯观点不正确,理由: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 (3)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没有气体生成。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当碳酸钠完全反应后,气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变式3:(2022九上·浙江期末)实验室里有两瓶久置未用的氢氧化钠固体,每瓶原先各存放 8 克氢氧化钠,为检验其是否变质,小科设计了下列实验对其中一瓶的成分进行探究,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 (1)写出用 pH 试纸测定滤液 pH 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科通过实验证明了该瓶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小明想知道另一瓶中氢氧化钠是否也变质了,他将瓶中固体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 100 克,充分反应后测定溶液的 pH 恰好为 7。通过计算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请判断其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滤液的PH值(2)检验并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3)不正确,8克的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生成10.6克碳酸钠,完全反应消耗7.3%盐酸也是100克,因此完全变质或者部分变质和没有变质消耗盐酸质量一样。(无论是否变质,钠离子数量不变,生成氯化钠质量不变,所以消耗的盐酸质量都一样)(其他合理答案也给) 【解析】(1)测定滤液 pH方法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滤液的PH值 ;(2)碳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因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干扰氢氧化钠的验证,所以加过量氯化钡是为了检验并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 ;(3)8克的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生成10.6克碳酸钠,完全反应消耗7.3%盐酸也是100克,因此完全变质或者部分变质和没有变质消耗盐酸质量一样,所以通过计算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课后巩固1.(2024九上·金东期末)鉴别是重要的实验技能。分别鉴别①C和CuO;②稀H2SO4和Na2CO3溶液这两组物质,都能选用的试剂是( )A.O2 B.稀H2SO4 C.铁片 D.NaOH溶液【答案】B【解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的进行分析。【解答】A、稀H2SO4和Na2CO3都不能与O2反应,用O2不能鉴别稀H2SO4和Na2CO3这两种物质,错误;B、硫酸不能与C反应,能与CuO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能鉴别 C和CuO这两种物质;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硫酸可以鉴别稀H2SO4和Na2CO3这两种物质,正确;C、C和CuO都不能铁片反应,用铁不能鉴别 C和CuO这两种物质,错误;D、C和CuO都不能NaOH溶液反应,用NaOH溶液不能鉴别 C和CuO这两种物质;NaOH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但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NaOH溶液不能不能鉴别稀H2SO4和Na2CO3这两种物质,错误。故答案为:B。2.(2022九上·西湖期末)下图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pH随时间变化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C.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证明该反应放热【答案】D【解析】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判断实验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再通过反应过程中pH的数值判断反应进程分析。A、由反应前溶液pH小于7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不符合题意;B、a点溶液pH小于7,说是盐酸有剩余,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不符合题意;C、b点溶液pH等于7,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不符合题意;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只能表示出反应时pH的变化,不能证明该反应放热 ,符合题意;3.(2022·浙江宁波·一模)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2、Na2SO4、NaOH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答案】C【解析】A、HCl、K2CO3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B、BaCl2、Na2SO4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C、NaOH、K2CO3、NaCl、Na2SO4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氢氧化钠、碳酸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正确;D、HCl、NaNO3、H2SO4、KCl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错误。4.(2022·浙江嘉兴·九年级期末)下列各组物质能在酸性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2SO4; Ba(OH)2 ; KCl B.Na2CO3; KNO3; NH4ClC.MgSO4; NaNO3; KCl D.Cu(NO3)2; NaCl; KNO3【答案】C【解析】A. Ba(OH)2属于碱,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 Na2CO3是一种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MgSO4;NaNO3;KCl在酸性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此选项符合题意;D. Cu(NO3)2溶液是蓝色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5.(2024九上·诸暨月考)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答案】D【解析】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分析。【解答】A、曲线①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小于②,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不符合题意;B、 对比曲线①和②,二者变化趋势不同,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不符合题意;C、由图像中二氧化碳深度变化趋势可知,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溶液浓度小,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但在 ②上方,符合题意;故选D。6.(2024九上·诸暨月考)以粗盐(含杂质Na2SO4、MgCl2、CaCl2、泥沙)为原料制备精盐,为除去Na2SO4、MgCl2、CaCl2并得到中性的食盐溶液,下列所加试剂和操作:①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过滤,③加过量的NaOH溶液,④加适量的稀HCl,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能达到目的的顺序是( ) A.③⑤①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③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答案】A【解析】除杂的基本原则:①不能引入新的杂质;②被提纯物质最后不要与除杂试剂反应。据此分析即可。【解答】欲除去溶液中的MgCl2、CaCl2、Na2SO4,则先用氢氧化钠除掉氯化镁,再用氯化钡除掉硫酸钠,接下来用碳酸钠除掉氯化钙与多余的氯化钡,再将沉淀滤掉,最后用稀盐酸除去滤液中多余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能达到目的顺序应选:③⑤①②④.故选A。7.(2024九上·诸暨月考)下列四个实验中。“操作--图象--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根据所给图像中的变化规律及起点,结合各物质间的反应过程判断图像与结论是否一致分析。【解答】A、 分别向等质量的镁粉、铁粉、锌粉中加入等浓度稀硫酸 ,通过反应速率可得出三种金属与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为 Mg>Zn >Fe,不符合题意; B、 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会吸收水份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减少,溶质会析出,所以溶质质量减小,若向不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会溶解,溶质质量会增加,不符合题意; C、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稀盐酸,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才开始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不符合题意; D、 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 pH为7时水平线段表示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符合题意;8.(2024九上·余杭期末)小科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1)如图所示模型为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的示意图(不考虑离子的大小关系),则“●”代表 (填写离子符号)。(2)为确定反应后溶液的成分,小科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结果发现溶液变红色,则试管中药品反应后的溶质为 (填物质名称)。【答案】(1)Na+(2)硫酸和硫酸钠【解析】 稀硫酸主要含有硫酸根离子以及氢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氢离子数目减少,硫酸根离子数目不变增加钠离子。所以 “●”代表 钠离子,代表硫酸根离子,代表氢离子。【解答】(1)由分析知,“●”代表 钠离子。(2) 结果发现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硫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硫酸一定生成硫酸钠,所以 试管中药品反应后的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钠。9.(2024九上·温州期中)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变化如图所示:(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 。【答案】(1)稀硫酸(2)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解析】熟知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解答】(1)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钡离子析出溶液,氢离子加入溶液,故溶液质量减少。b点之后为硫酸过量,因此c点的溶质只有硫酸。(2)ob段为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沉淀为白色,氢氧化钡减少至消失。10.(2022·浙江台州·九年级期末)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如果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写出步骤Ⅰ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2)如果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答案】Ba(OH)2+Na2CO3=BaCO3↓+2NaOH Na2CO3、Na2SO4、Ba(OH)2【解析】(1)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如果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说明生成的沉淀只有碳酸钡,生成碳酸钡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CO3=BaCO3↓+2NaOH。(2)如果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说明生成的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则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Na2SO4、Ba(OH)2。11.(2022九上·义乌期中)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K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猜想假设】假设I:只含KOH;假设II:含KOH和K2CO3;假设III:只含K2CO3。【进行实验】【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 KOH 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K2CO3在农业上的用 途是 (填一种即可)。【答案】2KOH+CO2=K2CO3+H2O;I;酚酞变红;做钾肥等【解析】根据氢氧化钾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而变质,碳酸钾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氢氧化钾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解答】 【查阅资料】 氢氧化钾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而变质,方程式为 2KOH+CO2=K2CO3+H2O 。【进行实验】a.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含碳酸钾,即假设 I 错误。B.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要证明 猜想 II 正确 ,还需验证氢氧化钾的存在, c.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则可证明含氢氧化钾。【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 KOH 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K2CO3中含有植物所需钾元素,在农业上可作钾肥。12.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镁、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该样品的组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取适量样品进行探究,过程如图(微溶视为不溶):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白色沉淀B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有______;(2)该样品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_。【答案】BaCO3、Mg(OH)2 Na2SO4【解析】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镁、碳酸钠、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得到白色沉淀A,加入过量稀硝酸,充分反应后沉淀全部溶解,生成气体,说明沉淀中含有碳酸盐,应为碳酸钙,沉淀中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镁,说明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镁;得到的无色滤液,说明原混合物中不含硝酸铜;无色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B,加入过量稀硝酸,只有部分沉淀溶解,说明沉淀中含有硫酸钡,则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硫酸钠;还含有能与稀硝酸反应的沉淀,同时还应生成了溶于酸的氢氧化镁沉淀或碳酸钡沉淀。由分析可知:(1)白色沉淀B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有:BaCO3、Mg(OH)2;(2)该样品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Na2SO4。13.(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某白色固体M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小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则:(1)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2)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___________。【答案】AgCl 、、【解析】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1)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沉淀全部溶解,所以白色沉淀中含有碳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钡,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钡,一定不含硫酸钠;无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E,所以A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钡,无色溶液F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G,所以G是氯化银,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所以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AgCl;(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Na2CO3、MgCl2、Ba(OH)2。14.(2022九上·绍兴期末)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铜、氯化钠、氯化银、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或几种,现进行下列实验操作: ⑴将白色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澄清溶液。⑵向无色澄清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⑶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有部分沉淀溶解,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有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一定没有 ________【答案】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银 【解析】(1)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氯化银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2)碳酸钡和硫酸钡同为白色沉淀,但碳酸钡溶于酸,而硫酸钡不溶于酸。【解答】(1)将白色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澄清溶液。(2)向无色澄清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3)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有部分沉淀溶解,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15.(2024九上·诸暨月考)某未知溶液X,溶质可能是硫酸、碳酸钠、硝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溶质成分,进行图示操作: (1)写出B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2)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溶液X的溶质有硫酸、没有碳酸钠。若要确定是否有硝酸镁,可对C中溶液进行检验,其方法是 。 【答案】(1)Ba(OH)2+H2SO4=BaSO4↓+2H2O(2)在C中的溶液里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溶液X中存在硝酸镁(合理即可)【解析】(1)硫酸与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碳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水,两种沉淀都是白色的;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说明这个沉淀肯定是硫酸钡,据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硝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据此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硝酸镁。【解答】(1) 写出B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Ba(OH)2+H2SO4=BaSO4↓+2H2O ;(2) 若要确定是否有硝酸镁,可对C中溶液进行检验,其方法是 : 在C中的溶液里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溶液X中存在硝酸镁 。16.(2023九上·金华期末)为探究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样品是否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实验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有气泡放出;实验三: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二的现象可以得出该NaOH溶液中含有 (2)经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该NaOH溶液变质情况为. 变质。 【答案】(1)碳酸钠 (2)部分(或不完全)【解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加入氯化钡溶液证明碳酸钠同时除去碳酸钠,然后利用氢氧化钠的碱性证明其存在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实验二产生气泡的现象可知,该NaOH溶液中含有碳酸钠;(2)实验二得出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实验三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了碳酸钠的存在同时除去了碳酸钠,向滤液中加酚酞,溶液呈红色,由此说明样品中还含氢氧化钠,说明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17.(2024九上·拱墅期末)小科所在的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D中沉淀的化学式是: 。 (3)B、D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答案】(1)HCl+NaOH=NaCl+H2O(2)CaCO3(3)NaCl、CaCl2;HCl【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2)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钙分析;(3)根据碳酸钙能溶于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生成物质,反应物可能有剩余分析。【解答】(1) B中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 D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3)B、D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B中溶质为氯化钠和盐酸,盐酸将D中碳酸钙溶解,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则一定与D中氢氧化钠先发生了反应,故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CaCl2,可能含 HCl ;故答案为:(1) HCl+NaOH=NaCl+H2O ;(2) CaCO3 ;(3) NaCl、CaCl2 ; HCl 。18.(2023九上·柯桥)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放出热量?三位同学为探究此问题按如图进行了实验: (1)甲同学按图实验:在烧杯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变大,于是得到“反应放出热量”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乙同学用乙图实验,可以根据 现象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3)丙同学是将稀硫酸不断的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数字化仪器测量的数据。由图可知,当反应进行到20s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答案】(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2)导管2口有气泡(3)NaOH和Na2SO4【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分析;(2)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放热装置内压强增大分析;(3)根据溶液中的pH判断反应后酸和碱的剩余情况从而确定溶液中溶质分析。【解答】(1)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所以通过温度计示数变大,不能得出反应放热;(2)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时放热,会使左测瓶中压强变大,则导管2口有气泡产生;(3)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进行到20s时溶液中的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则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Na2SO4 。故答案为:(1)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2) 导管2口有气泡 ;(3) NaOH和Na2SO4 。19.(2024九上·江北期末)如图甲所示装置,同学们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小宁同学取反应后溶液,加入Ba(NO3)2看到白色沉淀,根据此现象,小宁判断该溶液一定含有H2SO4。你认为小宁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图丙中的最高点与图乙中 点相对应。(填“a”“b”“c”或“d”)【答案】(1)2NaOH+H2SO4=Na2SO4+2H2O(2)不正确,H2SO4、Na2SO4都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3)c【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生成硫酸钠和水分析;(2)根据H2SO4、Na2SO4都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分析;(3)根据酸碱反应放热,当温度达到最高,说明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呈中性分析。【解答】(1)该反应为氢氧化钠与硫酸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2) H2SO4、Na2SO4都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所以反应后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证明一定含硫酸。(3)图丙中的最高点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呈中性,pH=7,则与图乙中c点对应。故答案为:(1) 2NaOH+H2SO4=Na2SO4+2H2O ;(2)H2SO4、Na2SO4都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3)c。20.(2023九上·义乌月考)图一、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金属,酸的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1) 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多选)A.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B.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C.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D.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2)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则该白色沉淀是 (写化学式)。(3)将乙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答案】(1)A;C;D (2)BaCO3 (3)Na2CO3、NaOH、NaCl【解析】(1)根据铁不与氯化镁反应,铁与铜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由此确定两试管中反应后溶液成分分析;(2)根据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钡沉淀分析;(3)根据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物,反应物可能有剩余分析。【解答】(1) 试管①中铁不与氯化镁反应,试管②中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 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则说明②中氯化铜过量,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 ,A正确; 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中可能含有铁,也能不含铁,B错误; 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镁、氯化亚铁,可能有氯化铜,则可能含有Cu2+,C正确; 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D正确。(2)试管③中发生的氢氧化钡与盐酸生成氯化钡和水的反应,④发生的碳酸钠与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 ,则说明试管④中一定有碳酸钠剩余,碳酸钠与钡离子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3)乙烧杯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 步骤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乙中一定有碳酸钠, 步骤2: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因碳酸钠全部与硝酸钡发生了反应,则说明滤液中溶质有氢氧化钠,即乙烧杯中滤液中溶质是Na2CO3、NaOH、NaCl 。故答案为:(1)ACD;(2) BaCO3;(3)Na2CO3、NaOH、NaCl 。21.(2024九上·诸暨月考)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 性;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 .(选填答案: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小刚同学认为不正确,其理由是: 。【答案】碱;A;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合理均可)【解析】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及氢氧化钠的碱性分析。【解答】 Na2CO3溶液显碱性; 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因滤液显红色,说明呈碱性,则滤液中一定不含稀盐酸; 猜想③成立 ,即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则加入足量氯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中含有酚酞,仍呈红色;将氯化钙改为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一定存在碳酸钠,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故答案为:碱;A;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合理均可) 。22.(2024九上·余杭期末)小科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小科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①Ca(OH)2微溶于水:②FeCl3溶液呈酸性。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猜想二:滴入的Ca(OH)2溶液中OH-数量太少。猜想三: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1)小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溶液中没有OH。该现象 (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NaOH洛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如图甲),若猜想二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科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如图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请你解释沉淀会消失的原因: 。【答案】(1)不支持(2)产生红褐色沉淀(3)开始溶液中OH-的数量较多,产生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OH-的数量逐渐减少,FeCl3溶液显酸性,当FeCl3溶液过量时,产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解析】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对猜想逐一排除,从而得出最终答案。【解答】 (1)小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OH-被反应掉,即 Ca(OH)2参加了化学反应。(2)浓NaOH洛液OH-数量很多,若猜想二正确,由于浓NaOH洛液OH-足量,则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3)FeCl3溶液显酸性 ,其中含有氢离子,氢离子与沉淀中氢氧根反应,导致最终沉淀消失。23.(2024九上·江北期末)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H、O、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型”来研究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设计了评价表。图1是小宁制作的模型。评价表:(1)实验中,小宁认为紫色石蕊试液不能用酚酞试液替代,理由是: (2)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据此推测图1中★处的溶液可能是 (写出一种)。(3)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煤燃烧还能产生 气体,也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4)该模型的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于是小宁设计了图2、图3两种模型。这两种改进模型中,图 的模型能被评为合格。【答案】(1)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2)氢氧化钠 (3)二氧化碳 (4)3【解析】(1)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所以不能用酚酞替代石蕊试液进行实验。(2)二氧化硫能被碱性溶液吸收,则图1中★处的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3) 煤的主要成分为碳,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也能使石蕊变红。(4)金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酸发生反应,铁能与酸发生反应,所以图3模型可确定指标三。故答案为:(1)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2)氢氧化钠;(3)3.24.(2024·鹿城模拟)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H、O、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型”来研究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设计了评价表。图1是小科制作的模型。 评价表: (1)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因为该装置可以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具有 的性质。 (2)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煤燃烧还能产生 气体,也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 (3)该模型的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于是小科设计了图2、图3两种模型。这两种改进模型中,图 的模型能被评为合格。 【答案】(1)吸收二氧化硫(2)二氧化碳(3)3【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分析;(2)根据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与能酸反应分析。【解答】(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等,防止空气污染。(2)煤中含有碳元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生成碳酸,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3)图2中金不与酸反应,图3改进可通过铁的变化情况显示酸雨的危害,被评为合格。故答案为:(1)吸收二氧化硫;(2)二氧化碳;(3)3.25.(2024九上·绍兴期末)学完盐的性质,小明对常见的盐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开展了家用果蔬洗盐的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碱性溶液可使残留在果蔬上的农药毒性降低。②家用果蔬洗盐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碳酸氢钠,部分含有氯化钠。(1)【设计实验】实验一:探究某果蔬洗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果蔬洗盐溶液 性。(2)实验二:探究某果蔬洗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加入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反应后再向其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请你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结论 。(3)【反思评价】实验二中加入过量稀硝酸,若要证明此时溶液呈酸性,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是____ (填字母)。A.氧化铁 B.氢氧化钠 C.氯化钾(4)小红同学认为可将实验二的稀硝酸改为稀盐酸,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碱(2)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果蔬洗盐中含有NaCl;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果蔬洗盐中不含NaCl(3)A(4)不合理,改为稀盐酸后溶液中会引入氯离子,无法验证果蔬洗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钠【解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分析。(2)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3)a、根据氧化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硝酸铁溶液呈黄色分析。b、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硝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分析。c、根据氯化钾与稀硝酸不反应来分析。(4)根据用稀盐酸会引入氯离子,影响果蔬洗盐中氯化钠的鉴别分析。【解答】(1)【设计实验】实验一: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果蔬洗盐溶液呈碱性。(2)实验二:检验某果蔬洗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钠的方法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加入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反应后再向其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果蔬洗盐中含有氯化钠,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果蔬洗盐中不含氯化钠。(3)【反思评价】A、氧化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硝酸铁溶液呈黄色,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故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故不符合题意;C、氯化钾与稀硝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若用稀盐酸会引入氯离子,影响果蔬洗盐中氯化钠的鉴别,故部分同学认为可将实验二的稀硝酸改为稀盐酸的认识不合理,理由是改为稀盐酸后,溶液中会引入氯离子,无法验证果蔬洗盐中是否含有氯化钠。26.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40g稀盐酸。(1)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a、b、c三溶液,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是______溶液。(2)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实质是______。(3)求滴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精确到0.01%,下同)(4)求c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答案】(1)NaCl、c;(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3)设25g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解得:x=0.73g,y=1.17g滴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92%;(4)c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95%。【解析】(1)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a、b、c三溶液中,c溶液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2)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27.(2022九上·衢州期中)往 200 克含有稀硝酸和硝酸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1.2%的碳酸钠溶液,所得溶液的 pH 变化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试分析计算:(1)a→b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反应到 c 点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 0.1%) (3)c→d 段溶液的 pH 大于 7 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2HNO3+ Na2CO3=2NaNO3+ CO2↑+ H2O(2)依据图示信息,与稀硝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50g×21.2%=10.6g ,与硝酸钙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100g×21.2%=21.2g 解:设稀硝酸与碳酸钠反应时,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 x,生成 CO2 的质量为 y 解得x=17g,y=4.4g设硝酸钙与碳酸钠反应时,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 m,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n。解得m=34g,n=20gc 点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c 点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5.7%。(3)c 点之后反应已经完成,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不会参与反应,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 c 点后溶液呈碱性。pH 大于 7。 【解析】(1)往含有稀硝酸和硝酸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碳酸钠先与硝酸反应,然后再与硝酸钙反应,所以 a→b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NO3+ Na2CO3=2NaNO3+ CO2↑+ H2O ;28.(2024九上·瓯海期中)为测量某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小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于烧杯中(如图甲),分5次加入该稀盐酸溶液,每次加入稀盐酸溶液⒉5克,观察到烧杯内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随后才有气泡产生,并记录实验相关数据如下:查阅资料发现:碳酸钠与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实验过程中,若碳酸钠过量时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1)该实验结束后,往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已知随着加入的稀盐酸总质量的增加,溶液中Na+的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用图像表示出实验过程中溶液里HCO3-的数量变化。 【答案】(1)红(2)7.3%(3)【解析】显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5g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再加入5g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加入10g稀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74.50g+10g-84.06g=0.44g,加入12.5g稀盐酸时,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该实验结束后,往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2)设10g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x 0.44g,x=0.73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5g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再加入5g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即加入5g稀盐酸时,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是钠离子的一半,加入10g稀盐酸时碳酸氢根离子变成0,如下图所示: 。29.(2023九上·乐清期中)小明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2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像。 (1)碳酸钠属于 (选填“盐”或“碱”)。 (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 。 (4)通过计算说明,图像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1)盐(2)HCl、CaCl2(3)0.88(4)解: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x=5.3克溶液质量是 =50克B点质量应标20克+50克=70克【解析】(1)根据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分析;(2)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反应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3)根据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计算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分析;(4)根据生成碳酸钙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再由b为消耗总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和计算b的值分析。 【解答】(1)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2)废液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2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即废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钙;(3)图像中a点为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钠质量为20g×10.6%=2.12g,设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106:44=2.12g:a a=0.88g30.(2024九上·绍兴期末)小明用过量的稀盐酸溶液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后(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得到了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为了探究该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他又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混合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相应数据。结果如图所示。(1)小明发现碳酸钠溶液与混合溶液反应时存在多步反应,则a曲线代表的是碳酸钠与 反应。(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所取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 (3)图中n= 。【答案】(1)氯化钙(2)5.55克(3)212【解析】(1)根据碳酸钙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分析。(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碳酸钙的质量,未知量是碳酸钠、氯化钙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3)根据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质量和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求出与氯化钙反应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即可。【解答】(1)小龙发现碳酸钠溶液与混合溶液反应时存在多步反应,则a曲线代表的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理由是若曲线b为碳酸钙沉淀质量,会与盐酸马上反应,沉淀消失;(2)设所取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的为x,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y,x=5.55克y=5.3克答:所取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的为5.55克。(3)设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z,z=21.2克由图可知,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265克,则与氯化钙反应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265克×=53克,则与盐酸反应用去碳酸钠溶液的质量=265克-53克=212克,故图中n=212。CuCl2+2NaOH=2NaCl+Cu(OH)2↓8098X×10%9.8g试管编号①②③④试管内试剂NaOH溶液MgCl2溶液Na2CO3溶液Ba(NO3)2溶液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现象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产生气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与结论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至全部溶解无色溶液②用pH试纸测①溶液的pH值溶液的pH>7,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与结论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进行振荡至全部溶解无色溶液②向①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ABCD操作分别向等质量的镁粉、铁粉、锌粉中加入等浓度稀硫酸一定温度下,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固体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图象结论三种金属与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Mg>Fe>Zn该氢氧化钙溶液已经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pH为7时水平线段表示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假设 错误B.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产生白色沉淀猜想 II 正确c.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中的溶质是 步骤2: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猜想③成立评价指标优秀合格待改进指标一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指标二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没有明显实验现象指标三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 指标二 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 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 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指标三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2HNO3+Na2CO3=2NaNO3+CO2↑+ H2O 10617044 10.6xyCa(NO3)2 +Na2CO3=2NaNO3 +CaCO3↓ 106 170 100 21.2gmn实验操作012345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克)02.557.51012.5烧杯和相关物质的总质量(克)74.5077.0079.5081.7884.0686.56CaCl2+NaCO3=2NaCl+CaCO3↓ 106100 x5克2HCl+Na2CO3=2NaCl+H2O+CO2 10644 2.12gaNa2CO3+CaCl2=2NaCl+CaCO3↓106 111 100 y x 5.0克Na2CO3+2HCl=2NaCl+2H2O+CO2↑106 44 z 8.8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