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教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914767/0-171963260752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展开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分析厄尔尼诺形成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区域认知:能够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东、西岸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案例,能够分析水一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厄尔尼诺现象相关材料,分析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1.结合课本,登录地理QQ群、UMU查收并学习沃克环流微课、视频“科普中国厄尔尼诺现象”,自主学习厄尔尼诺。
2.完成问卷星厄尔尼诺现象学情调查。
3.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讨论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
通过收集资料与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提升地理实践力。
通过学习调查,找到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导入
多媒体展示阿塔卡玛沙漠开花的相关图片,附文字说明:
400年来第一次,世界最干旱沙漠开出花海。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到底干燥到什么程度?据历史记载,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整整400年的时间里,这里一滴雨都没有下过由于常年干旱,烈日炙烤,这里寸草不生,到处都是一片荒凉
不过2015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带来了一场超乎以往的大雨,让这一切发生了改变。沙漠中的植物给点雨水就绚烂,这些拼了命发芽、生长、开花的种子,瞬间让死寂的阿塔卡马沙漠“死灰复燃”,焕发生机。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用“沙漠花海”导入新课,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读图4-22、4-23,描述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地区的海水温度情况。
教师点拨: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探究活动二:画出厄尔尼诺发生时的环流模式图,解释2015年阿塔卡玛沙漠开花的原因。
教师点拨:
小组展示:厄尔尼诺发生,对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国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的影响。
教师点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鱼群逃离。
通过读图分析,绘图分析,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本质,并通过小组展示、对比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对秘鲁渔场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帮助树立学生人地协调观。
小结
结合以上问题,总结厄尔尼诺现象的本质及其给赤道太平洋东岸、西岸地区带来的影响。
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归纳提升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学习力得到发展。
课后延伸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讨论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等可能带来的影响。
2.读图4-24、4-25,对比分析正常情况下的海—气相互作用与厄尔尼诺发生时的海—气相互作用,进一步理解厄尔尼诺。
通过对比分析,资料收集,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4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案设计</a>,共6页。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公开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公开课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