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
展开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在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和态度。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译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另有《郑振铎文集》传世。
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平等待人、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思想。
字音字形
逗(dòu) 椅(yǐ) 消耗(hào) 忧郁 (yù) 懒惰(duò)
怂恿(sǒnɡyǒnɡ) 安详(xiánɡ) 乞丐(qǐ) 预警(yù)
怅然(chànɡ) 叮嘱(zhǔ) 红绫(línɡ) 蜷伏(quán)
惩戒(chénɡ) 虐待(nüè) 畏罪潜逃(qián)
词语释义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红绫:一种红色的丝织品。绫,一种丝织品。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惩罚进行警戒。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妄,胡乱。断语,断定的话,结论。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偷偷逃走。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2.文章共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交流点拨】文章共写了三只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
3.根据全文内容,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猫 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作者家养的猫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的第2课时中,我们将进一步去领悟作者在猫身上所寄寓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梳理文章脉络,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默读第1、2段,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交流点拨】作者从猫刚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气,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刚来我们家时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愿理会。
(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小猫最后死亡了,“我”和三妹都很难过、酸辛。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2.默读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交流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爬树、捉蝴蝶、捉鼠等是它的本领。
(2)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捉去小猫的人,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可看出作者失去第二只猫时的怅然、愤恨,同时也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的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3.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交流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交流点拨】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3)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
【交流点拨】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细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4)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交流点拨】因为“我”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第三只猫,这只猫死亡后,“我”再不能补救“我”的过失,为此“我”感到愧疚,“感觉良心受伤”。告诉我们应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4.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永不养猫,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对这只受过更多伤害的小猫,“我”非但没有给过它宠爱,还将太多的指责、不信任套在它的头上,更为严重的是因自己的冲动将它的生命断送了。“我”永远不能面对的,与其说是猫,不如说是那个不能原谅的自己。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
5.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交流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板书设计
第一次养猫:难过、酸辛
第二次养猫:怅然、愤恨
第三次养猫:受伤、愧疚
善待生命、拒绝主观臆断
猫
第一只猫
(第1—2段)
第二只猫
(第3—14段)
第三只猫
(第15—34段)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人眼看猫,猫眼看人,人眼看人,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了解“写什么事”,品读课文,领会“抒什么情”,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二次养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