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单元试题及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950634/0-16987187292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单元试题及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950634/0-16987187292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单元试题及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4950634/0-1698718729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单元试题及答案
展开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四个命题:①直径是弦;②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③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都相等;④半径相等的两个半圆是等弧.其中正确的有( B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2.如图,在半径为5cm的⊙O中,弦AB=6cm,OC⊥AB于 点C,则OC=()
A.3cm B.4cm C.5cm D. 6c m
(2题图) (3题图) (4题图) (5题图) (8题图)
3.一个隧道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它的形状是以点O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的一部分,M是⊙O中弦CD的中点,EM经过圆心O交⊙O于点E.若CD=6,则隧道的高(ME的长)为()
A.4 B. 6 C. 8 D. 9
4.如图,AB是⊙O的直径, = = ,∠COD=34°,则∠AEO的度数是()
A.51° B. 56° C. 68° D. 78°
5.如图,在⊙O中,弦AC∥半径OB,∠BOC=50°,则∠OAB的度数为()
A.25° B. 50° C. 60° D. 30°
6.⊙O的半径为5cm,点A到圆心O的距离OA=3cm,则点A与圆O的位置关系为()
A.点A在圆上 B. 点A在圆内 C.点A在圆外 D. 无法确定
7.已知⊙O的直径是10,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5,则直线l和⊙O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 B. 相交 C. 相切 D. 外切
8.如图,正六边形ABCDEF内接于⊙O,半径为4,则这个正六边形的边心距OM和 的长分别为()
A.2, B.2 ,π C. , D. 2 ,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外接圆 。 B.等边三角形的外心是这个三角形的中心C.直角三角形的外心是其斜边的中点。D.一个三角形的外心不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
10. 如图,⊙ 、⊙ 、⊙ 、⊙ 、⊙ 的半径都是1,顺次连接这些
圆心得到五边形 ,则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 ( )
A. B. C. D.
二、填空:(每题3分,共30分)
11.如图,在一个宽度为 的刻度尺在圆形光盘上移动,当刻度尺的一边
与光盘相切时,另一边与光盘边缘两个交点处的读书恰好是“2”和“10”
(单位: ),那么光盘的直径是 .
12.如图,点 为优弧ACB 所在圆的圆心, ,点
在 的延长线上, ,则 = .
13.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AB为⊙O的直径,点C为 的中点.若∠A=40°,则 ∠B=度.
14. 已知:如图,PA,PB分别是⊙O的切线,A,B为切点,AC是⊙O的直径,∠BAC=25°,则∠P的度数为度.
15.一个几何体由圆锥和圆柱组成,其尺寸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全面积(即表面积)为__________.(结果保留π)
16.圆内接正五边形ABCDE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P,则∠APB的度数 。
17.如图,水平地面上有一面积为30πcm2的扇形AOB,半径OA=6cm,且OA与地面垂直.在没有滑动的情况下,将扇形向右滚动至OB与地面垂直为止,则O点移动的距离为 .
18、已知如图, 切⊙ 于 , 切⊙ 于 ,交 于 ;
若 ,则△ 的周长是 .
19. 如图,△ABC中,∠ABC=50,∠ACB=75,点O是△ABC的内心,
则∠BOC的度数为 .
20、如图,在扇形AOB中, AOB=90,半径OA=6.将扇形AOB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点O恰好落在弧 上点D处,折痕交OA于点C,整个阴影部分的而积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60分)
21.(10分)如图,要把破残的圆片复制完整,已知弧上的三点A,B,C.
(1)试确定BAC所在圆的圆心O(保留作图痕迹);
(2)设△ABC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8 cm,腰AB= cm,求圆片的半径R.
22、(8分)如图, 为 外接圆的直径, ,垂足为点 , 的平分线交 于点 ,连接 , .
(1) 求证: ;
(2) 请判断 , , 三点是否在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上?并说明理由.
23.(12分)(2019?永州)如图,已知△ABC内接于⊙O,且AB=AC,直径AD交BC于点E,F是OE上的一点,使CF∥BD.
(1)求证:BE=CE;
(2)试判断四边形BF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若BC=8,AD=10,OE=3求CD的长.
24、(10分)如图,△ABC内接于⊙O, CA=CB,CD∥AB且与OA的延长线交于点D.
(1).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ACB=120°,OA=2,求CD的长;
25.(8分)如图,在⊙O中,AB是直径,点D是⊙O上的一点,点C是AD︵的中点,弦CM垂直AB于点F,连接AD,交CF于点P,连接BC,∠DAB=30°.
(1)求∠ABC的度数;
(2)若CM=83,求AC︵的长度.(结果保留π)
26.(12分)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分别与BC,AC交于点D,E,过点D作⊙O的切线DF,交AC于点F.
(1)求证:DF⊥AC;
(2)若⊙O的半径为4,∠CDF=22.5°,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参考答案
一、选择:
1、B,2、B,3、D,4、A,5、A,6、B,7、C,8、D,9、D,10、B。
二、填空:
11、15, 12、27°, 13、70°,14、50°,15、68π,16、72°, 17、10π, 18、15cm, 19、117.5° 20、 。
21.(1)分别作AB,AC的垂直平分线,并设它们交于点O,则点O即为所求.
(2)∵ AB=AC,
∴∠AOB=∠AOC.
连接OA,OA交BC于点E.
∴ BE= BC=4.
Rt△ABE中,
AE= =2.
Rt△BEO中,BO2=EO2+ BE2,
R2=(R-2) 2+42,
R=5.
所以圆片半径长5 cm
22、
【答案】(1)证明:∵ 为直径, ,
∴ .∴ . 3分
(2)答: , , 三点在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上. 4分
理由:由(1)知: ,∴ .
∴ .∴ . 6分
由(1)知: .∴ .
∴ , , 三点在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上. …………………7分
23. (1)证明:∵AD是直径,
∴∠ABD=∠ACD=90°,
在Rt△ABD和Rt△ACD中,
∴Rt△ABD≌Rt△ACD,
∴∠BAD=∠CAD,
∵AB=AC,
∴BE=CE;
(2)四边形BFCD是菱形.
证明:∵AD是直径,AB=AC,
∴AD⊥BC,BE=CE,
∵CF∥BD,
∴∠FCE=∠DBE,
在△BED和△CEF中
∴△BED≌△CEF,
∴CF=BD,
∴四边形BFCD是平行四边形,
∵∠BAD=∠CAD,
∴BD=CD,
∴四边形BFCD是菱形;
(3)解:∵AD是直径,AD⊥BC,BE=CE=4,
∵OD=5,OE=3,
∴DE=2
在Rt△CED中,
CD= = =2 .
24、
(1).CD与⊙O相切.理由如下:
如图,连接OC,∵CA=CB,
∴ ∴OC⊥AB,
∵CD∥AB, ∴OC⊥CD,
∵OC是半径, ∴CD与⊙O相切.(4分)
(2).∵CA=CB,∠ACB=120°, ∴∠ABC=30°,
∴∠DOC=60° ∴∠D=30°,
∵OA=OC=2, ∴D0=4,
∴CD==2(4分)
25.解:(1)连接BD,∵AB为⊙O的直径,∴∠ADB=90°,∵∠DAB=30°,∴∠ABD=90°-30°=60°.∵C是AD︵的中点,∴∠ABC=∠DBC=12∠ABD=30° (2)连接OC,则∠AOC=2∠ABC=60°,∵CM⊥直径AB于点F,∴CF=12CM=43,∴在Rt△COF中,CO=233CF=233×43=8,∴AC︵的长度为60π×8180=8π3
26.
26.(1)证明:连接OD,∵OB=OD,∴∠ABC=∠ODB,
∵AB=AC,∴∠ABC=∠ACB,∴∠ODB=∠ACB,∴OD∥AC,
∵DF是⊙O的切线,∴DF⊥OD,∴DF⊥AC.
(2)解:连接OE,∵DF⊥AC,∠CDF=22.5°,∴∠ABC=∠ACB=67.5°,∴∠BAC=45°,
∵OA=OE,∴∠AOE=90°,∵⊙O的半径为4,∴S扇形AOE=4π,S△AOE=8 ,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S阴影=4π﹣8.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单元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单元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单元试卷(含答案),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圆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圆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A过点O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 旋转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 旋转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