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2 河流与湖泊教案
展开苏科版 三年级上册《地球的水资源》单元 3.湖泊和淡水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的水资源》
课题
3.湖泊和淡水
课时
1-2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2水循环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天然形成的,水域大的,如江、河、湖和海;水域小的如池塘、小溪和山涧。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等。
科学思维
1.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观察、比较地球上的水,发现有的水域大,有的水域小;发现有的是天然形成的水域,有的是人工水域。
2.能利用学具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探究实践
1.了解知道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要保护好水资源不让其被破坏。
2.要节约用水,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态度责任
1.能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乐于尝试用多种材料完成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2.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和发现身边的不同水体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2.各种水体的照片或视频。
学生:塑料盆、油泥、带喷头的水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将要研究湖泊和淡水。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一)发现不同的水体。
出示不同场景的儿童玩水图片。
1、你们玩过水吗?
2、你们都在哪里玩的水?
【设计意图】学生几乎都有玩水的经验,有的在大海,有的在池塘,还有的玩路上的积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搭建一座桥梁通往科学的世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让知识变得活起来。
二、探索
区别水体的不同。
1、虽然都是水,可是却有着不同的名字,他们之间到底都有着什么不同呢?
2、出示不同水体的图片和场景。
3、学生观察汇报不同水体的特点。
预设20分钟
三、研讨
(三)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
(1)学生讨论,交流,说说你的依据?
(2)用什么方法可以来验证你的猜测呢?
教师提供材料:塑料棚、油泥、带喷头的水瓶。
(1)利用这些材料,你准备怎么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呢?
(2)制定解决方案,小组内讨论可行性。
小组领取分组材料。
(1)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2)学生汇报:河流和湖泊形成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这次的思考与之前的无材料限制思考有明显的不同,让学生学会根据限定的已有的条件学着去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交流和讨论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预设12分钟)
四、拓展
(四)认识身边的河流和湖泊。
1、我们所居住的家乡都有哪些水体?
2、这些水体里还住着哪些动植物?
3、这些水体对生活在周围的人们有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发现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水体,知道它们对周围的环境、居民及其不同生物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从而激发保护水资源,保护周围环境的情感。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做“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的实验时,应在( )筑坝。
A.平坦处B.高处C.低洼处D.都可以
2.海水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 )。
A.70.8%B.97.2%C.22.8%
3.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下列不属于河流与湖泊生物的是?( )
A.蝌蚪 B.芦苇 C.海豚 D.鲫鱼
4.水域小,需水量少的水体是( )。
A.小溪 B.海洋 C.江河 D.湖泊
5.下列水域中,属于人工水域的是( )。
A.水库B.黄河C.小溪D.长江
二、判断题
6.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因此人类不会缺水。 ( )
7.湖是封闭的有陆地包围水域。 ( )
8.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差不多大。 ( )
9.河都是由于降雨形成的。 ( )
10.长江是世界著名河流。( )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A
6.×7.√8.×9.×10.√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12、河流与湖泊
特点:水域、蓄水量、天然或人工
形成:低洼、雨水等
作用:气候、生物多样性、淡水资源等
八、课堂反思
注:爱牛组织老师在课堂实践后的反思,大部分是使用了爱牛配套材料,部分观点仅代表反思老师人个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区、内流河(湖)、内流区的概念、内(外)流区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内(外)流河,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大,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
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
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我们潍坊张面河等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
《12 河流与湖泊》
教材解析
《河流与湖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起始课,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水资源就是其中的一种。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河流和湖泊水仅仅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可能有浅显的认识,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可能没有系统的认识。本单元主要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简要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初步了解地球上水的基本状况。
3.在教师引导下,能观察和比较河流与湖泊的不同。
4.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河流与湖泊形成的探究兴趣。
6.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7.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8.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描述并比较河流和湖泊的特征。
【教学难点】
做河流和湖泊形成的模拟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课前准备
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
材料: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
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
备注:演示用材料用玻璃杯装,学生用材料用塑料杯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旅游吗?学生回答。我们国家有很多名山大川,河流湖泊,这几个地方大家去过吗?学生回答。这节课老师先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这几处的风光,在欣赏的过程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播放视频)
教师:看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非常美丽,都有水存在。
教师:大家看的非常仔细。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地球各处,河流水与湖泊水就是水存在的一种形式。那么,河流与湖泊到底蕴含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河流与湖泊。(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入手或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生活中河流与湖泊的存在,引出课题。
二、交流见过的河流与湖泊,分析两者的特点,并比较河流、湖泊、池塘和水库的不同
1.教师:说一说,你居住的地方有河流和湖泊吗?
学生回答:瘦西湖、高邮湖、邵伯湖、大运河、小秦淮河、凤凰岛、玉带河……
2.教师:你见过的河流和湖泊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
3.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完成记录单。小组选定代表展示与汇报。
4.教师总结:大家画的不错。我们国家的河流与湖泊有怎样的分布情况呢?地图上,通常用蓝色的细线表示河流,有长有短。湖泊通常是蓝色的闭合图形,大小不一,形状同湖泊实际形状相同。
5.教师: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储水?学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
6.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生: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
7.教师:谁能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
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对水资源的认识。
三、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1.教师:那么自然界的河流和湖泊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降雨,水
2.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测,要想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证据。科学课堂上,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如何模拟降雨,怎样才能观察到河流的形成?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学生回答。
3.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油泥以及装水的瓶子。你需要先思考几个问题:①什么样的地形才能形成河流与湖泊?②河流的源头在哪?河口在哪?③湖泊有哪几种形成方式?学生回答。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分小组进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四项任务:
①模拟地形的设计与制作;②往模拟地形降水;③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④整理收拾实验器材
5.汇报实验结果。
总结:形成一条河流必须具备2个条件:①有经常不断地流动着的水(河流里的水是降雨、雪山融化的水和地下水共同组成的);②水在其中流动的“槽”。
形成湖泊也必须具备2个条件:包括湖盆与水,其中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有的湖盆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有的是在低洼处筑坝形成的。(湖盆指蓄纳湖水的地表洼地)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河流和湖泊形成的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四、介绍河流和湖泊的用途
1.教师:有人把河流比作“地球的动脉”,川流不息;把湖泊比作“地球的明珠”,光彩熠熠。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河流与湖泊对我们有很重要的作用。
2.教师:河流与湖泊对我们的生活、生产还有着哪些密切的关系呢?学生回答。
3.试着看这几幅图来补充一下(PPT展示)
4.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报加以概括:灌溉、养殖、航运、发电、重要的淡水资源等。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认识河流和湖泊的作用。
板书设计
河流与湖泊
1.河流:蜿蜒曲折,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流动湖泊:湖光山色,水是蓄积在洼地里
2.模拟形成过程
3.用途:灌溉、养殖、航运、发电、生活和生产用水
12.河流与湖泊
【教材分析】
《河流与湖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起始课,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水资源就是其中的一种。地球表面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河流和湖泊水仅仅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可能有浅显的认识,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对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可能没有系统的认识。本单元主要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简要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初步了解地球上水的基本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观察和比较河流与湖泊的不同。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河流与湖泊形成的探究兴趣。
2.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2.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描述并比较河流和湖泊的特征。
难点;做河流和湖泊形成的模拟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视频等。
学生准备:彩泥、装水的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旅游吗?生回答。我们国家有很多名山大川,河流湖泊,大家都去过吗?生回答。这节课老师先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这些风光,在欣赏的过程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播放视频)
师:看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非常美丽,都有水存在。
师:大家看得非常仔细。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地球各处,河流水与湖泊水就是水存在的一种形式。那么,河流与湖泊到底蕴含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河流与湖泊。(板书课题)
二、交流见过的河流与湖泊,分析两者的特点,并比较河流、湖泊、池塘和水库的不同
1.师:说一说,你居住的地方有河流和湖泊吗?
生回答:瘦西湖、高邮湖、邵伯湖、大运河、小秦淮河、凤凰岛、玉带河……
2.师:你见过的河流和湖泊是什么样子的?
生回答: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
3.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呢?完成记录单。小组选定代表展示与汇报。
4.师总结:大家画的不错。我们国家的河流与湖泊有怎样的分布情况呢?地图上,通常用蓝色的细线表示河流,有长有短。湖泊通常是蓝色的闭合图形,大小不一,形状同湖泊实际形状相同。
5.师: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储水?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
6.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生: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
7.师:谁能从几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三、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1.师:那么自然界的河流和湖泊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生:降雨……
2.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测,要想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证据。科学课堂上,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如何模拟降雨,怎样才能观察到河流的形成?你能想到哪些方法?生回答。
3.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油泥以及装水的瓶子。你需要先思考几个问题: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什么样的地形才能形成河流与湖泊?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河流的源头在哪儿?河口在哪儿?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湖泊有哪几种形成方式?生回答。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分小组进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四项任务:
①模拟地形的设计与制作,②模拟地形降水,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整理收拾实验器材。
5.汇报实验结果。
总结:形成一条河流必须具备2个条件:①有不断地流动着的水(河流里的水是降雨、雪山融化的水和地下水共同组成的)②水在其中流动的“槽”。
形成湖泊也必须具备2个条件:包括湖盆与水,其中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有的湖盆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有的是在低洼处筑坝形成的。(湖盆指蓄纳湖水的地表洼地)
四、介绍河流和湖泊的用途
1.师:有人把河流比作“地球的动脉”,川流不息;把湖泊比作“地球的明珠”,光彩熠熠。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回答:河流与湖泊对我们有很重要的作用。
2.师:河流与湖泊对我们的生活、生产还有着哪些密切的关系呢?生回答。
3.试着看这几幅图来补充一下(PPT展示)。
4.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报加以概括:灌溉 、养殖、航运、发电、重要的淡水资源等。
【板书设计】
12.河流与湖泊
河流:蜿蜒曲折,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流动
湖泊:湖光山色,水是蓄积在洼地里
模拟形成过程
用途:灌溉 、养殖、航运、发电、生活和生产用水
12.河流与湖泊
【教材分析】
《河流与湖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起始课,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水资源就是其中的一种。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河流和湖泊水仅仅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可能有浅显的认识,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可能没有系统的认识。本单元主要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简要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初步了解地球上水的基本状况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观察和比较河流与湖泊的不同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河流与湖泊形成的探究兴趣
2.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2.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能够描述并比较河流和湖泊的特征。
【教学难点】
做河流和湖泊形成的模拟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
学生材料:彩泥、装水的塑料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旅游吗?生回答。我们国家有很多名山大川,河流湖泊,这几个地方大家去过吗?生回答。这节课老师先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这几处的风光,在欣赏的过程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播放视频)
师:看完后,你发现了什么?生:非常美丽,都有水存在.
师:大家看的非常仔细。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地球各处,河流水与湖泊水就是水存在的一种形式。那么,河流与湖泊到底蕴含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河流与湖泊。(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入手或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生活中河流与湖泊的存在,引出课题]
二、交流见过的河流与湖泊,分析两者的特点,并比较河流、湖泊、池塘和水库的不同
1.师:说一说,你居住的地方有河流和湖泊吗?
生回答:瘦西湖、高邮湖、邵伯湖、大运河、小秦淮河、凤凰岛、玉带河……
2.师:你见过的河流和湖泊是什么样子的?
生回答: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
3.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完成记录单。小组选定代表展示与汇报。
4.师总结:大家画的不错。我们国家的河流与湖泊有怎样的分布情况呢?地图上,通常用蓝色的细线表示河流,有长有短。湖泊通常是蓝色的闭合图形,大小不一,形状同湖泊实际形状相同。
5.师: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储水?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
6.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生: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
7.师:谁能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对水资源的认识。]
三、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1.师:那么自然界的河流和湖泊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生:降雨,水
2.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测,要想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证据。科学课堂上,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如何模拟降雨,怎样才能观察到河流的形成?你能想到哪些方法?生回答。
3.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油泥以及装水的瓶子。你需要先思考几个问题: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什么样的地形才能形成河流与湖泊?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河流的源头在哪?河口在哪?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湖泊有哪几种形成方式?生回答。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分小组进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四项任务:
①模拟地形的设计与制作②往模拟地形降水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整理收拾实验器材
5.汇报实验结果。
总结:形成一条河流必须具备2个条件:①有经常不断地流动着的水(河流里的水是降雨、雪山融化的水和地下水共同组成的)②水在其中流动的“槽”。
形成湖泊也必须具备2个条件:包括湖盆与水,其中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有的湖盆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有的是在低洼处筑坝形成的。(湖盆指蓄纳湖水的地表洼地)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河流和湖泊形成的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四、介绍河流和湖泊的用途
1.师:有人把河流比作“地球的动脉”,川流不息;把湖泊比作“地球的明珠”,光彩熠熠。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回答:河流与湖泊对我们有很重要的作用。
2.师:河流与湖泊对我们的生活、生产还有着哪些密切的关系呢?生回答。
3.试着看这几幅图来补充一下(PPT展示)
4.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报加以概括:灌溉 、养殖、航运、发电、重要的淡水资源等。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认识河流和湖泊的作用。]
【板书设计】
河流与湖泊
1.河流:蜿蜒曲折,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流动
湖泊:湖光山色,水是蓄积在洼地里
2.模拟形成过程
3.用途:灌溉 、养殖、航运、发电、生活和生产用水
《河流与湖泊》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出发,逐步深入地安排了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发现身边的河流和湖泊,让学生学会认识和观察身边居住的环境,找到河流和湖泊。第二部分,认识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水域之间的不同和特点,引导学生从水域的大小、蓄水量的大小及其水域形成的起源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三部分是动手活动,通过教师提供的油泥、塑料盆、带喷头的水瓶等,让学生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第四部分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更是许多生活的生存之所,在大自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儿童对水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同时水在人类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生都于身边的水域是非常熟悉的,然而这种熟悉和了解仅仅流于经验和表面,河流和湖泊从哪儿来?这一水体的特点及其不同水体间的特点是什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习目标
区分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不同水体的特点。
动手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认识到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和发现身边的不同水体及其特点。
难点: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
五、教学准备
各种水体的照片或视频,塑料盆、油泥、带喷头的水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发现不同的水体
出示不同场景的儿童玩水图片
1、你们玩过水吗?
2、你们都在哪里玩的水?
【意图解析】:学生几乎都有玩水的经验,有的在大海,有的在池塘,还有的玩路上的积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搭建一座桥梁通往科学的世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让知识变得活起来。
区别水体的不同
1、虽然都是水,可是却有着不同的名字,他们之间到底都有着什么不同呢?
出示不同水体的图片和场景
学生观察汇报不同水体的特点
(三)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
(1)学生讨论,交流,说说你的依据?
(2)用什么方法可以来验证你的猜测呢?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根据观察和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先猜测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并且还要思考需要哪些材料,需要什么方法可以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进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提供材料:塑料棚、油泥、带喷头的水瓶
(1)利用这些材料,你准备怎么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呢?
(2)制定解决方案,小组内讨论可行性
【意图解析】这次的思考与之前的无材料限制思考有明显的不同,让学生学会根据限定的已有的条件学着去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交流和讨论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小组领取分组材料
(1)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2)学生汇报:河流和湖泊形成的必要条件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是实践阶段,在实践中去验证之前的方案和理论,并通过不断的修正最终掌握河流和湖泊形成的必要条件:雨水、低洼处等有着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可以解释生活的现象如:小雨时为什么校园里没有河流与湖泊呢?从而达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
(四)认识身边的河流和湖泊
1、我们所居住的家乡都有哪些水体?
2、这些水体里还住着哪些动植物?
3、这些水体对生活在周围的人们有哪些影响?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发现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水体,知道它们对周围的环境、居民及其不同生物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从而激发保护水资源,保护周围环境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12、河流与湖泊
特点:水域、蓄水量、天然或人工
形成:低洼、雨水等
作用:气候、生物多样性、淡水资源等
小学18 食物的旅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18 食物的旅行教案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